恰逢淮军补缺名额只有1个,11岁男孩冯基善被临时改名:冯玉祥

恰逢淮军补缺名额只有1个,11岁男孩冯基善被临时改名:冯玉祥,第1张

恰逢淮军补缺名额只有1个,11岁男孩冯基善被临时改名:冯玉祥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阀。他一生中叛逃了八次。他曾经见风使舵,被人戏称为“叛逃将军”。比起“冯玉祥”这个名字,他的真名却鲜为人知——冯积善。

冯玉祥

冯积善为什么要改名为冯玉祥?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父亲冯说起。

1845年,道光统治时期。这一年,安徽省巢县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冯又生了一个男孩。这是冯玉祥的父亲冯尤袤。

冯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四张嘴吃饭。长大不容易。大哥成了瓦工,跟三哥学了裁缝,四哥成了佃农。本来贫穷的生活虽然还算安稳,但是太平军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

乱世,匪如梳子,兵如箅子。在这个清末破败的村子里,为了不被太平军困住,大批年轻人外出逃难。

冯也逃离了家乡,在外地给一个地主当了佣人。楼主的儿子热爱武术,准备考武术。冯长得又矮又壮,被选作陪练,挨了不少打。

武术考试开始了,冯也报了名。地主家的少爷是人,冯却有幸考上了武馆(官办武馆)。毕业后顺利进入淮军系统,在名将刘铭传手下作战,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淮军炮兵

后来,冯的军队驻扎在山东济宁,他在军队中的职位被提升为哨位(大约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连长)。当时没有战争,冯是一名军官。他很快结束了一生的风流韵事,与当地一位姓甚名谁的女子喜结连理,先后生下7个儿子。

明江刘铭传

冯长子冯出生后的第二年,刘铭传部淮军根据朝廷旨意被裁撤。军营没了,不识字的冯自然没地方住,只能选择举家南下回到安徽老家。

回到村里种田的冯没有放弃,继续准备考武举。考不上,只好再次从军,回到淮军体系。

冯玉祥

1882年9月,冯和他的妻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根据家谱,取名为冯积善。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冯玉祥。冯玉祥出生于河北沧州,父亲当时就驻扎在那里。后来军队迁到保定,冯玉祥在保定度过了童年,所以这个安徽家的孩子一辈子都是保定口音。

冯家当时有多困难?冯精神抑郁,夫妻两人都吸食鸦片成瘾,使本已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生长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冯的七个儿子中有五个都死了,只剩下冯玉祥和他的弟弟冯。

冯对长子寄予厚望,唯一读书识字的机会给了冯。已经10岁的冯玉祥,整天和父亲“人才培养”计划之外的野孩子在一起。

1891年,在冯的一再努力下,他在军队中的同事给他骑兵的职位。冯喜出望外,当即决定取消长子冯的求学计划,补缺到淮军当兵。

正是因为哥哥的突然入伍,上天给了冯玉祥一个读书写字的机会——反正学费退不了,你可以代替哥哥去上学!

现在有一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文具和教材准备得很充分,但是专心于准备工作,却没有学到什么正经的知识,被嘲讽为“差生文具多”。冯玉祥的家庭情况显然不具备培养这类学生的条件——他穷得连笔和纸都买不起。让冯玉祥上课认真听同学的笔墨,回家后再用土法制作的工具反复练习。

是什么样的工具?一束麻的细竹筒,是毛笔;一池黄泥,里面装的是水,也就是墨水,自己的墙当纸用。这么努力学习了一年多,冯玉祥也离开了学校。为什么?

自从大哥冯被送去当兵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一点好转。冯煞费苦心地想把他的二儿子送进去,等待填补空缺的机会,当然,他在许多地方跑来跑去。

冯玉祥原创

终于,机会来了老冯。当时营地里有个空位,苗的管带也是要给冯的儿子用的。但是,有补缺的机会,而且不只是几十双或者几百双眼睛盯着。这管带大人一会儿想不起来老冯二儿子的名字,一会儿又怕别人拿。

最后决定填“冯玉祥”二字,占了空缺。

冯玉祥不需要参加平时的训练和准备。他只需要在拿到工资的时候出现。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这其实就是付出空付出,但在保定淮军这里,这叫“付出好”。

冯玉祥

就这样,冯唯一的11岁的儿子冯积善从此改名为冯玉祥,成了一名军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139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