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万元买什么车,合资紧凑家轿真的是最优选吗?

15 万元买什么车,合资紧凑家轿真的是最优选吗?,第1张

15 万元买什么车,合资紧凑家轿真的是最优选吗?

预算15万买什么车?这可能是汽车频道、知乎里出现频率最高、“更新”最快的话题了。每隔一段时间,准车主就会浏览这里,提出问题,想知道现阶段最适合入手的“15万元家用车”。

网友的讨论反映了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15万推荐那些车?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传统合资到自主品牌,消费者逐渐在这个价格区间做出了多元化、高价值的选择。

15万元市场出现分化。

拿着15万买一辆家用车,在以前,大部分消费者会把目光投向合资品牌紧凑型车,比如大众速腾、本田思域、马自达3昂科威赛拉。

或许,消费者将首次购车预算定在15万元,也是受合资品牌定价策略的影响。在自主品牌还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之前,10万元以上的家用车市场几乎都是合资品牌。他们默契地把紧凑型家用车定在12-15万,交给SUV去争取,小型车就压下来。

这种定义明确的产品策略,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之后,就变得不那么有效了。比如自主品牌紧凑型车在10万元价位段完全挤掉了合资紧凑型车,12万元的自主品牌SUV开始争夺合资紧凑型车的份额。

现在我们来看看15万元的市场。除了1.5T思域这个话题,车型还能稳定,几乎所有合资品牌都出现了分化。以丰田为例,卡罗拉/雷凌从最初的12-15万元换成了全新的1.5L入门级车型,15万元区间则交给了一款“紧凑型加”车型——搭载2.0L发动机的尚领/卡罗拉。

大概是出于合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以及中国消费者对合资品牌的信任,很多合资品牌仍然在推出这样的“紧凑加”车型,试图通过尺寸和配置的“定向提升”来继续突破合资紧凑型车的价格天花板。今年我们看到的大众凌渡L和本田思域e:Hev也属于这种操作。

然而,在消费升级、消费个性化的大环境下,15万元市场早已成为一个极度内卷化的“战场”。年轻用户对合资品牌的“紧凑型加”兴趣不大。原因是15万的预算,他们已经不能只选择合资紧凑型家用车了。他们可以买一辆个性更突出、价值感更强的中国新品牌车,比如雷克萨斯03,也可以紧跟节能环保的潮流,买一辆新能源车。

除了这些替代方案,我们发现在这个激烈的位置上还有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替代产品——合资品牌中级车,比如别克君威、雪佛兰迈锐宝XL,这些都影响着消费者在这个价位段的选择。

另一个层次的体验

如果不是合资品牌的内部容积和自主品牌的向上进攻,消费者可能根本想象不到15万元已经可以买一辆合资品牌的中级车。要知道,就一个品牌而言,中级家用车通常是率先量产、集中展示新技术的战略车型。

15万预算,买紧凑型车,还是买中级车?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他们在产品的“关键体验”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这两个“关键体验”是空和动力。

首先是在空之间。合资品牌,2700mm轴距是紧凑型家用车的默认上限。这种默契遵守了很多年,才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动摇。全新一代本田思域再次增加,轴距仅增加35mm至2735mm;力图突破合资紧凑型车价格天花板的凌渡L,轴距只有2731mm;至于紧凑型加丰田尚领/亚洲狮,轴距为2750mm。似乎他们都尽力了。

但如果一个消费者坐上中级车,感觉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首先,中级车的轴距基本不低于2800 mm,在这样的尺寸下,每个车企都会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做出不同的空设置。

因为空经常输给对手的马自达6阿特兹,实际轴距为2830mm。但由于是过分强调驾驶感的产品,发动机较长的前舱和后排驾驶座使得后排空有些局促,其车身感甚至比轩逸这样的紧凑型车还要差。

取而代之的是别克君威,轴距2829mm。因为相对均衡的家用车设定,车身比例和车内空的操控更加全面,车尾空达到了一辆中级车应有的水平。

中级车空之间的优势决定了它更能自由的呈现产品性格。这也是为什么坐进15万预算的中级车是另一个维度。

以别克君威为例。不需要靠垫子的长度来偷空房间。座位的长度,靠背的厚度,支撑的程度都做得足够好了。加上皮革和麂皮材质的混搭包,手感和触感都是中级车价值的体现。

第二是动机。15万元买一辆紧凑型车,消费者能得到的动力上限是多少?丰田在紧凑型PLUS车型上使用2.0L自吸发动机,市场反应平平;大众速腾依靠1.4T低功率发动机稳定市场。

相比之下,中级车的动力门槛就是最后一关了。除了部分日系品牌还保留2.0L自吸,整个中级车市场都转向了入门级1.5T和主力2.0T的配置。

就车企而言,中级车的动力系统选择代表了一个品牌的技术形象;对于消费者来说,中级车的动力储备决定了驾驶体验。2017年别克君威换代,率先为1.5T发动机配备9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当时合资中级车市场CVT和双离合横行,可见其技术高度和战略价值。

如今这样一套1.5T+9AT组合的动力和经济优势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在15万元的紧凑型家用车中是体验不到的。毕竟一辆中级车配9AT,匹配的驾驶质感还得提升一个档次。

“性价比”超预期

消费者有15万的预算,买家有很多要考虑的。合资企业最后能赢,多半是因为品牌好,产品均衡,质量可靠,使用省心...这些就用一个词来概括,“性价比”。

事实上,随着市场竞争和消费观念的升级,人们开始对“性价比”有了不同的理解。消费者发现,一辆合资紧凑型家用车的价格在12-15万元,这是车企精确计算的结果。似乎通过量产和成熟的供应链降低了价格。然而,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车企往往不得不在配置的选择上“斤斤计较”。

最后体现在产品上,“性价比”只意味着经济实用,与价值感无关。这种感觉在日系紧凑型家用车中尤为突出。

中级车很少有这种妥协和纠结。前面说过,合资品牌需要在中级车上集中展示自己的技术储备,往往会提供更有价值的功能配置。我们可以称之为“性价比”。

价值感主要通过舒适配置和科技配置体现,比如日系品牌在“紧凑型加”车型上不提供的座椅加热功能。像别克君威这种中级车都是全系标配,再加上自动大灯、氛围灯、电动后备箱、后视镜加热等非常细致的配置和功能。,可以提升日常体验。这些都是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在合资紧凑型家用车里得不到的照顾。

相对来说,科技配置带来的体验差异更强。如果年轻人看完速腾就坐在君威,很容易被电子挡位、流式后视镜、无线CarPlay等科技配置吸引。尤其是流式后视镜,上汽通用这几年把这个配置做了快速普及。从最开始的专属豪华车型到现在出现在君威上,科技感和实用性都非常出色。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合资品牌大多不擅长智能车,所以消费者在总结合资紧凑型车的“性价比”时,很少会在智能车上加分。有手机地图功能是幸运的。上汽通用别克和雪佛兰投资较早,在智能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努力。比如君威升级到了eConnect 3.0智能互联系统。百度开发的导航地图、语音交互、应用生态,在功能多样性、交互逻辑上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期待。

贾斯顿的总结

或许我们早已发现,消费升级并不完全是购车预算的升级。在更成熟的消费理念下,消费者抱着同样的购车预算,希望一辆车能更全面、更有品质、更有价值。在15万元家用车市场,这种演变越来越明显。当合资紧凑型家用车遇上合资中级车,消费者又要经历一轮概念更新。

图|来自网络

展望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095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