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备受后人质疑,1708年后才发现他料事如神

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备受后人质疑,1708年后才发现他料事如神,第1张

诸葛亮不用子午奇谋,备受后人质疑,1708年后才发现他料事如神

公元228年,蜀汉宰相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前,魏延将军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建议。当时蜀汉北伐的第一阶段目标是从汉中进入关中,攻占三福、凉州,回到旧都长安。

在诸葛亮看来,要循序渐进,走大路,攻占凉州。获得凉州资源后,前往徐图关中。而魏延却认为,与其快,不如快。他要求诸葛亮给他五千士兵,带上10天的干粮,穿过危险的子午谷,到达长安城下。当时,守卫长安的是夏侯楙,一个外戚和一个身患绝症的孩子。这个人野心勃勃,但是软弱无能。当他看到魏延兵临城下时,他一定会逃跑。

夏侯楙逃走后,魏延以长安为据点封锁潼关,等待诸葛亮的大队前来援助。届时,关中、凉州可一战而胜,不用费那么大力气。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否定了魏延的计划。他认为这个计划风险太大,比如谨慎。

然而,诸葛亮的谨慎并没有避免蜀军的失败。由于用人不当,马谡败于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世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北伐失败完全是因为诸葛亮的固执,不需要魏延的计谋。尽管伍兹谷奇思妙想的风险很大,但好处相当诱人,没有理由不去尝试。

学者李妙曾叹曰:“每次读,见魏延邀我出长安,诸葛不肯,叹灯中无奇。”与此同时,同时代的司马懿也嘲笑诸葛亮“好高骛远却看不到时机,多谋而少决,精兵而无权”。换句话说,按照司马懿尖酸刻薄小心眼的本性,魏延的策略可能早就采用了。

所以《三国志》的作者给了诸葛阿良极具争议的评语:“然而多年努力,终不成功,反响轻微,非其所长!”说白了就是诸葛亮不懂智谋。那么,诸葛亮否定伍兹谷的奇迹是对的吗?

都说真知来自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伍兹谷有许多不可靠的地方。历代兵家从伍兹谷进军,都以失败告终。伍兹谷的异想天开不仅是一个有风险的问题,而且根本不可能实现。

来自实践。公元230年,曹魏总督曹真决定利用谷险路大举伐蜀。谁知因为天气恶劣,地形不友好,魏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却连一半都没走。按照魏延的说法,10天就可以穿越子午谷。但从曹真的亲身经历来看,简直就是疯了。

东晋时,傅桓温北伐前秦,他派司马勋从汉中到子午谷,逼近长安。谁知,途中遇到了秦朝前丞相伏雄的7000骑兵,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不仅是因为敌人发现了金军的意图,也是因为山谷的地形太危险,粮草贫乏。

1636年,从汉中出发的流氓高迎祥,仿效魏延,出伍兹谷,攻占Xi安。结果,他的计划很快被明朝的将军孙传庭识破了,他在伍兹山谷的黑水谷等待工作。经过四天的激烈战斗,高迎祥疲惫不堪的军队被政府军击败,最终被俘并被杀。

1708年之后,一位现代将军复制了谷的智谋,他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74军军长王。1936年12月,Xi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扣押。王效法古人,准备从子午谷突袭安,营救蒋介石。谁知到了子午谷,王才发现,这条路崎岖难行,还没走到一半,就有大量的士兵和骡子倒下去摔死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子午谷缺水。

根据科学报告,如果人们不喝水,他们不会持续三天。如果真的按照魏延所说,十天内穿越子午谷,恐怕会有很多人渴死,半路摔死。如此疲惫的军队攻打长安简直是致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拒绝伍兹谷异想天开的理由逐渐被填满。魏延的策略不仅是一个风险极高的问题,而且根本不可行,就是送死。作为三军统帅和蜀汉的实际统治者,诸葛亮不必用国家命运去赌魏延个人的胜利。作为统帅,不仅要关注战场,还要关注国家的存在。

在这方面,李世民可能与他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公元644年,李世民亲自前往高句丽,对方从国内派兵抵抗。李道宗将军看到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他说敌军主力在边境集结,首都平壤将空空无一人。他何不带精兵出其不意的攻下敌巢,痛痛快快的黑胡一趟,到时候几十万高句丽军队必然全军覆没。这个计划类似于魏延的伍兹谷计划。然而,和诸葛亮一样,李世民断然拒绝了李道宗的建议。

所谓站的位置不一样,看的就不一样。与魏延和李道宗不同,诸葛亮和李世民作为统帅,看的是全国的大局。他们不要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国家的存亡才是真正的问题。所以,诸葛亮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082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