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

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第1张

千年帝都洛阳是怎样衰落的?

作者:胡天

洛阳似乎是一座卡在历史里的城市。唐朝以后,似乎它的故事戛然而止,从此销声匿迹。其实洛阳一直都在,只是唐中后期以后,这座名城在历史上逐渐衰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书写着他们的伟大事件和辉煌,也有无数的城市因为种种原因不可避免的衰落甚至消失。

那么,洛阳自唐中后期以来经历了什么,让它从一座千年皇城变得沉寂无名?

千年帝都

洛阳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洛河古称洛水,“山南水北为阳”,故名洛阳。秦朝崇尚水德,改国号洛阳。洛阳素有“河山之拱,形势天下第一”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代帝都所在地。

洛阳城市复原模型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四周河山众多。西秦岭,经函谷关与秦川相连;东有宋岳,有虎牢关之险;北有太行,有浩浩荡荡的黄河奔腾而过,其险自然成为屏障;南方有伊阙的天然门户,同时又有叶晚的慈悲。

洛阳地处中原,四面环水。自古就有“五水绕雒城”之说。黄河、沂河、洛河、浐河和涧河蜿蜒其间。历代运河的开凿,特别是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其成为水陆转运中心。洛阳西接秦川关中,北接西域,北接赵岩,南接荆楚。“天下舟集,常万余船,填江路。商旅车马塞。”

隋唐大运河

依靠这样的便利条件,洛阳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有1500多年的建都史。

夏朝建立后,天下分为九州,其中洛阳属于古豫州之地。据竹书编年史记载,夏朝的太康、仲康、桀帝都在真题建都,真题就在洛阳附近。商汤定都于锡伯,即洛阳。周朝时,王萍迁至洛邑,洛阳是东周的首都。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侯亮、后唐、后金等国都在此建都。因此,洛阳也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北宋司马光写《资同治鉴》时感慨地说:“要问古今,只看洛阳城”。

据统计,“洛阳”在近3000万字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出现3063次(其中“楚阳”出现385次),与洛阳的其他别名如洛邑、成州、杜东、罗京、东京、罗京等并列。

洛阳八关

初唐盛世,洛阳如长安之繁华。洛阳定为唐朝东都时,唐高宗李治评价洛阳是“宇宙在中国,朝贡四方,风雨造就,历朝历代遍天下”。继高宗之后,武则天在位22年,只有2年在长安,其余时间都在洛阳。武则天曾“迁徙外雍、大同、秦等七州,十万户实现洛阳”。此时的洛阳人口已逾百万,商旅众多,人口繁荣,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然而,“安史之乱”后,洛阳的繁荣急转直下。

绝望的人群

洛阳在唐初的繁荣,离不开唐朝的大力支持。在隋末的战争中,洛阳也遭受了一场浩劫。初唐统治者多次组织人口向洛阳迁移,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武则天时期。据估计,武侯当政时,洛阳人口达到140万左右。

洛阳夏都想象图

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也成为贵族和学者的聚集地。“唐贞观至开元间,官宦贵族居东都之首,府宅千余所。”此外,洛阳还汇集了许多外国和少数民族的贵族、使节、商人、僧侣和留学生。即使在突厥、高丽和百济灭亡后,他们的许多官员、士兵和富家都迁到了洛阳。

当时洛阳有“古功名利,皆洛阳城”的美誉。然而,这一切的繁华却以“安史之乱”告终。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等。反叛,一路南下。不久,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当时“庐山引众,击鼓大鸣,入京师,杀千人,箭宫。”后来安禄山、史思明死后,他们的叛乱逐渐被镇压。然而,洛阳被收复后,回纥军队对洛阳进行了突袭。据史书记载:“怕它的女人都去圣山寺、白马寺躲避。回纥放火烧二亭,伤死者数千,烧了十天。”

八年战争,不仅战争惨烈,而且战争造成的交通堵塞,物流不通。生活和生产物资极度匮乏,大量洛阳人或死于战乱,或为避灾逃离洛阳。据记载,“安史之乱”后,在洛阳,不足千户,只有一万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已非昔日鼎盛,对各地的控制迅速衰落。地方官员的腐败,洛阳作为物流枢纽的衰落,导致洛阳人口恢复缓慢。到了元朝,洛阳人口不足2万,总人数只有12万左右。

唐朝末年,新一轮战争再次洗劫洛阳。公元876年王献之攻陷汝州后,大批洛阳人出城避难。后来我们的节度使蔡州把秦宗权的大臣孙儒带到洛阳,在这里屠杀了他。只是到了1978年,刚刚光复的洛阳再次化为灰烬,“穷于景义,不足百户”。

人口恢复之难,除了战乱之转,还受到航运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也影响着洛阳的命运。

洛阳白马寺

运输变更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帮助了洛阳的繁荣。正因为如此,洛阳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变迁息息相关。

隋朝,通济渠向南开凿,永济渠向北开通。经济运河连接黄河和淮河,修江南运河从长江到杭州。因此,当时从洛阳到杭州,运河可以畅通无阻。永渠河从黄河一直通到蓟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北京、天津。

由此,洛阳成为连接南北大运河的核心中转站。在此基础上,到了唐代,更是勤于实践。南方可以把江淮的财富运到洛阳,北方可以从洛阳控制辽东等地。

武则天在洛阳(想象中的唐明)

“安史之乱”后,洛阳破败,人口不足。这期间,通济渠因为战乱已经被封锁了很多年。为了方便财富从江淮运往长安,唐朝重新开放了汴河的水运,使四面八方的运输不再经过洛阳,而是从汴河经渭水到长安。这使得洛阳失去了大运河的中心地位。

自然环境

洛阳地处罗易平原,自古以来植被茂密,雨量充沛,适宜农耕,是历代在此建都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自建都以来,该地区人口迅速增加,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耕地开垦和植被砍伐。历史上西汉建都时,当地的森林已经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一代一代都会这样。到了唐代,洛阳在空之前已经繁荣起来,这意味着空之前的城市建设砍伐了植被,尤其是森林。

唐朝政府还在洛阳设立了九谷、太阴、益阳三所监狱,分别位于吴王(今河南省济源市西)、陆浑(今河南省嵩县东北)、益阳(今河南省嵩县西南)。这三个机构专门负责砍伐这些地方的树木。

这就导致了两个最直接的隐患。一是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肥力减弱,农业生产力下降,导致该地区粮食产量下降;二是黄河泥沙增加,严重影响了通航能力。唐朝强盛的时候,花人力物力疏通运河还是可以的。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恢复这里的运河,便放弃了洛阳的转运地位。

从此,洛阳又恢复了昔日的辉煌。然而,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它曾经的成就和辉煌不会被抹去,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8040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7
下一篇 2022-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