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小纪镇有个“子推后”村,因旧时有“介子推庙”而得名

金龙鱼玉米油2022-09-26  46

海阳小纪镇有个“子推后”村,因旧时有“介子推庙”而得名

在胶东的村落中,以寺庙、庙宇命名的不在少数。有的直接以庙名作为村名,如水道关(原栖霞,今浮山)、火神庙(莱州)等。,而另一些则是面向形成地名,如殿后、关东、元西。这次要介绍的村子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它的名字叫“紫推后”,位于海阳市小荠镇辖区内。

紫辉村在海阳“石泉线”(泉水头至狮子夼)的县道沿线。有一次从竹屋开车到泉水头的时候,半路上注意到了。从字面上看,“子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名人“介子推”(晋文公春秋时期的臣子,晋文公落魄的时候,他曾割股侍奉君主;晋文公发达后,隐居不居功,为后人所称道)。回顾资料发现,该村的起源确实与“介子推”有关。

具体来说,紫推后这个地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子推指的是旧时代这里的一座介子推庙,后是一个方位词。关于该村的由来,《海阳镇村志》记载,明代时期,该村姓孙。因该村位于介子推庙后,村名延期,后有俞、郑、韩、陈等姓氏从外地迁入定居。据2002年统计,该村共有328户人家,包括俞、郑、韩、陈、李、江、张、孙、宋、任、徐、王、刘等,其中以韩氏为最常见。

由于历史变迁,古老的“介子推寺”已难觅旧貌,在《海来史志》中找到的记载也不多(我依稀记得清代《海阳县志》某处提到过“介子推院”四个字,但在此贴之前我又重读了一遍,至今未找到)。然而,幸运的是,“介子推庙”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存在,尤其是在山西(古代晋国的土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国外的资料来想象海阳这个“介子推庙”。

如《山西通志》介绍平遥县介子推寺时说:“介子推寺,在西门外的高山上,供奉佛图、卜夏紫、田子芳,每年七月十三日举行。”

事实上,从《莱阳县志》和《海阳县志》对清代区划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这座“街子推寺”的规模和影响。当时莱阳县(雍正后的海阳县)星村乡下辖一个社,叫“紫推社”。

据《海阳县志》记载,自退社辖15个村,分别是罗泉(西乐团)、小库库尔比、大库库尔比(现写为上虎龙头、下虎龙头)、马家疃、巨家庄、刁盘、陈家疃、沙埠前、姬家店、夏至(。

在上述村落中,紫推后的规模并无优势,这个社团最终取名为“紫推”。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介子推庙”的影响力比较大。

从常识推断,哪里有“大寺庙”,哪里就往往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关于紫辉后村的这座寺庙,流传着怎样的故事?具体细节还没听说。在此,也欢迎了解情况的本地朋友补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959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