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奇专栏|谈兵法:慎战与胜于先知

李义奇专栏|谈兵法:慎战与胜于先知,第1张

李义奇专栏|谈兵法:慎战与胜于先知

谨慎的战争

不要动,不要用,不要打危险。《孙子兵法》火攻篇这么说。

在孙子时代,战场上决斗,使用火力应该是最害人的。《孙子兵法》中的火攻方法,对于今天的战场,已经不需要讨论了。但火攻所倡导的慎战思想仍然值得关注。

孙子曰:“夫败则攻,不修则功,夫凶则命废。”大意是,战争胜利了,进攻了,战争目的达到了,士兵就要停止战斗。否则,好战将导致灾难。停留意味着浪费你的时间。与其走得太远,不如不做。

孙子曰:“无利不动,无险不战。”意思是,不要打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战争,得不偿失的战争,打不起来的战争。战争决策中的慎战思想强调发动战争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符合国家利益;第二,要有客观的取胜基础;第三,消除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本着慎战的思想做出战争决策。

孙子也说过,主不能怒,不能战。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他不会因为情绪的变化而失去心理平衡。这意味着决策者不能因为个人情绪变化而影响战争决策。历史上有很多因为个人情绪变化而发动战争,导致失败的案例。

孙子接着说:“动则为利,不动则为利。”这是关于战场进退的原则。这句话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很多情况和战场变化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周期性过程。一旦战场形势到了利益的转折点,将军必须敏锐地把握住,果断决定是进是退。否则,你会很被动。

慎思是贯穿《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从“策划篇”到“运用篇”,每一篇都蕴含着慎战的思想。其中,“战斗”和“火力攻击”是讨论这个最多的两篇文章。《战争论》一文从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的角度论述谨慎战争。孙子认为,长期持久的战争将导致经济崩溃和政治权力的崩溃。所以发动战争要谨慎,兵贵神速,非打不可。”于是兵闻我速来,也许久未见乔。当兵久了,对国家有利的,一无所有。故不知用兵之害者,不能知用兵之利也。”

《火攻》一文更进一步,说发动战争没有后悔药。“愤怒可以复活,快感可以复活;亡国不能复生,亡者不能复生。所以,明君要慎之又慎,良将要戒之。这是保卫国家和整个军队的方法。”

不要轻率地谈论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小打小闹能达到目的,就不要大打出手。战争只是解决争端的一种机制。如果除了战争还有其他方式,就不要轻易发动。

比先知更好

孙子兵法用一篇文章说,行军打仗,一定要了解敌情。要想知道敌情,首先要有人察觉。如何刺探敌情?随笔给出的答案是,将军们慷慨给小费,多留奸细,广开耳目,以预测敌情。然后,在空间中给出各种方法。

知识是《孙子兵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孙子兵法》中有79个“知”字,具体来说就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常变、知先知全知等。《孙子兵法》始于“知”,首先是“知者胜,不知者无敌。”“主有正当的途径通过吗?谁会有能力?什么是天地?法律是什么?谁更强?谁实践?赏罚?”做到“知结果”。攻击文章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道自己是谁,就有赢有输。不知道自己是谁,每一场战斗都会有危险。”强调要知己知彼,才能放手一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时知道得失,制定计划时知道做什么,制定计划时知道做什么,制定计划时知道哪里死哪里活,制定计划时知道什么。”我们强调积极探查,以获取关于敌人的信息。

孙子坚信“胜在可知”,认为战争的胜败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必须预测的。他认为,要做一个没有战争的先知,就要在战前充分考虑和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首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如民心、天时、地利、人和、人才无能、法规执行等。,其次是战争双方各种情况的对比,从而推断未来战争的胜负。“知胜之道有五:知战而不可战者,知众而寡者,同欲者,待危者,将能自卫者,胜之。”相反,“不知道军队进不去,不知道军队退不去,那你就退...如果你不了解三军的事务,不了解那些与三军一起执政的人...不知道三军的权利,却分担三军的责任……”注定会失败。

孙子曰:“多胜,少胜。”多谋胜于少谋。准备充分的人比准备不充分的人强。不仅是战前,他还讲述了如何在战斗中认清战争的结果。孙子曰:“夫势均力敌,十击即走……”有放松、抑郁、崩溃、混乱、北等六种情况。在战场上,无论哪支军队,只要有这六种情况中的一种,就会输。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知识”必然是多重叠加的动态过程。要真正了解敌人的真实情况,就必须动态跟踪敌人的各个方面,进行反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不断调整兵力部署和战略重点。一般来说,在战场上,通过对直接观察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掌握敌人的动向。《孙子兵法》行军篇介绍的是三十二法之敌,是那个时代在实战中如何获取重要信息的经验。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战场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抢占先机,抢占先机是先知先觉的前提。

“知”最难的是不仅要知敌,还要知己;不仅要知道敌情,还要知道敌人的“知”,这是预测敌人下一步行动的关键。了解敌人的“知识”需要间谍。所以孙子把孙子兵法的最后一章确定为用房。

关于用房,孙子提出要时时刻刻、无处不在、无人使用,五房(多个间谍)并用。第一,保证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二是虚实相生,真假难辨,用来迷惑敌人。获得信息后,重要的工作是鉴别真伪。信息只是原材料。能不能用,怎么用?取决于决策者的眼光和智慧。最后,孙子说,用聪明人做间谍,太理想化了。

在《孙子兵法》中,“之”字出现频率很高,单个字出现频率第三,共有79次。与“知”有关的词有“见”(38次)、“道”(24次)、“法”(21次)、“谋”(11次)、“己”(11次)、“知”(7次)。算账、再求、再思是孙子兵法的特点,而无明就是无计、无谋、无智。

在《孙子兵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土”,一共出现了88次。这是其时代特征的反映。因为在孙子那个时代,战争都是在地面上打,受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力无法克服地理障碍,所以他在《孙子兵法》中非常重视地形和地理。

“生”字出现频率排名第二,共出现83次。孙子所谓的胜利,就是在军事斗争的目的之外,系统地、理论地总结了战争的制胜因素,从而揭示了战争指挥员必须服从战争客观规律的思想。

作者简介

李一琦,河南南阳人,博士,金融学教授,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副总经理。他是经济界的学者,学者中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中的经济学家,企业高管中的多产作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8982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6
下一篇 2022-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