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米案”:乾隆皇帝查办大清第一大案真相,自杀的也要追责

“甘肃米案”:乾隆皇帝查办大清第一大案真相,自杀的也要追责,第1张

甘肃米案”:乾隆皇帝查办大清第一大案真相,自杀的也要追责

“甘肃赈灾案”的真相

这是一起震惊全国的大案。沉浸在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彻底被忽悠了。他实在想不通。他统治下的清朝有如此巨大的贪腐案。甘肃某省官员集体参与贪污,相互勾结,贪污高达220万元。心平气和的乾隆皇帝不禁感叹道:“他贪的是一种前无古人的东西。”

龙觉得比这个案子更可怕的是康熙创立的密折制度失效了。七年来,没有一个有秘密故事的官员对他提起过一个字。

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只有重手,一个字“杀”。结果甘肃官场人山人海,前陕甘总督乐二自杀,蚕食贪赃,救济贪官2200余人。

至此,大清第一案告一段落。那么,这个大案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又叫甘肃粮监案?

1.农民起义围攻兰州,清军没有粮食,没有军饷。

甘肃粮食监管案,由明、暗引发。这两起事件都与当时发生的苏四十三起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苏四十三起义是清中叶发生在甘肃的一次起义。叛军一度围攻兰州,引起清廷震动。

四十六年三月,贺州循化堂发生纠纷,当时属甘肃管辖。陕甘总督乐二为安定地方,欲任用兰州知府杨士奇、新竹、河州协副将、傅黼等。,带士兵去对付它。此时甘肃连年干旱,百姓生活艰难。于是,苏第四十三军率领一部分人起兵。那天晚上,他们杀了新竹。第二天早晨,我赶到奇台堡去斩首师洋-聪,缴获大量军械和马匹,乘胜追击,攻占了贺州(今甘肃临夏)城,杀死了周知、都司等官员。然后,他们连夜渡过洮河,向兰州挺进。

这个时候兰州只有八百守备兵,但这是一个省的省会城市,我们得留着。有人建议出城去打。果然有人信了这个计划,出城在城西会师,死伤官兵300人。原本只有800人,一战只剩下500人。我们如何保卫这座城市?陕甘总督勒尔金慌了,一边向朝廷报告,一边从兰州周边调集援军。

三天后,陕甘总督来京城报到。“甘肃省被围困了!”看到这个消息,甘龙也惊呆了。自康熙初年、吴三桂之乱以来,百年间未曾有过失去省城的先例。龙怕兰州失守,立即命军部尚书和大学士阿桂火速赶往甘肃主持战事。同时800日嘎赶赴连城(今永登连城,随鲁土司兵)、凉州、固原、陕西等地增援清剿。

为了保住兰州,陕甘总督乐尔进也是孤注一掷。如果他不打,他就会死。否则城破之后,第一个被杀的肯定是他。几天后,各路援军陆续抵达兰州,军队集结粮草势在必行。人们原本以为兰州是省会,应该不缺工资。几万军队,几个月没问题。没想到,工资很快就紧张了。很明显,甘肃没饭吃,没工资。如果甘龙知道这件事,他会有大麻烦。被革职立功的陕甘总督乐尔进和甘肃特使王廷赞彻底慌了。

2.王廷赞用小沈阳的忠告给百合花镀金。

我该怎么办?幸运的是,王婷也认为小沈阳熟悉这种关系。请小沈阳通融一下,想个办法,看看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小沈阳也很清楚甘肃官员之间的勾结和猖獗的腐败。他还收了王廷赞的孝心,不能不管!

于是,负责甘肃战事的小沈阳给王廷赞出了一个主意:“你应该捐一笔钱给甘肃的藩库救急,然后慢慢征发军饷。这样一来,就暂时不用向皇上报告了。”王廷赞听到这个说法后,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于是,他拿出四万两银子,捐给甘肃的诸侯国库。没关系。谁知,他给百合镀金,向乾隆皇帝报告说:“我们用兵的时候,需要很多。我愿将历年积攒的俸禄四万两,交于甘肃省诸侯国库,以支付兵饷。”按理说这么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钱数太大了。引起甘龙的怀疑。龙皇帝想到一个问题:一个政治使节一次能拿出四万两银子。他的钱哪来的?

于是,乾隆皇帝让兰州大学士阿桂和陕甘代省长李侍尧去打听甘肃特使王廷赞为什么这么有钱。他的原话是:“王廷赞只做过甘肃的藩属(即政治使臣),何以有足够的家计?剧情一直没有完全看懂。”显然,甘龙很可疑,王廷赞的钱不是从正确的途径来的。

就在此前,浙江巡抚王亶望向浙江海堤工程捐赠了50.2万元白银,这是天文数字。乾隆知道后,也很想知道王亶望捐银的来历。联系这两个人的简历,甘龙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两人都担任过甘肃省大使,但一个是前者,一个是现在。

龙认为是时候查一查甘肃的官员了。

2.“捐狱”是清廷给予甘肃人的特殊政策。

王亶望(?-1781),山西临汾人。王亶望是前浙江省省长王师的儿子,是第二代官员。工作十五年后(1750年),他通过了考试,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他从一个举人起家,在父亲的运作下一路升迁。历任皋兰知府、宁夏知府、甘肃使节,最后浙江巡抚。

王亶望是一个典型的贪官。他作为浙江巡抚,借机下江南四十五年,大肆贪污,在浙江引起了天怒人怨。为了掩盖自己的腐败行为,他也想在乾隆心目中留下好的影响。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花钱买来,在浙江海堤的工程中捐了50万两银子。王亶望捐赠的银子传到了甘龙的耳朵里。果然,这引起了甘龙的怀疑。两位甘肃布衣使节怎么这么有钱?他们的钱到底从哪里来的?

于是,镇压叛军和调查甘肃官员腐败案件在兰州内外同时进行。王亶望和王廷赞在甘肃是如何赚钱的?

其实说起来也不复杂。组合成一个词,就是“捐赠监管”。这是清朝给予甘肃的特殊优惠政策。

甘肃的读书人,如果考不上,愿意在国子监读书,可以向当地官仓缴纳一定数量的豆麦等粮食,然后在国子监上学。学生在国子监学习后,可以获得为官资格,还可以参加省考和选后考试。这相当于自费送一个学生。

这一政策在康熙时期就已存在,在甘肃人民中非常流行。但是,时间长了,别人用它赚钱了,就停了。

龙三十九年四月,任甘肃使后,请朝廷恢复这一政策。也许,王亶望的本意是为甘肃的长辈做点好事,但后来事情走样了。

因为一些官员发现了腐败的门道。因此,对一些条款进行了微调。原来朝廷严令,必须缴纳一定的食粮才能获得监生资格。现在,不用麻烦了,你可以用银代替谷物。为什么用银代替粮食?因为粮食是消耗的,或者说捐款只能在灾年进行。换成白银后,就没有这种烦恼了。你想要多少就拿多少。同时,他们也可以支付乘车费用。按照清朝批准的督学捐粮收费标准,每名督学捐粮43石。王亶望大笔一挥,将43石粮食换成47两白银,又加了8两官银和杂银,共计每张监造文凭55两。这很简单,只要付55两银子。再也不用担心吃的了。

王亶望轻而易举地无视了政府的一再要求。这是非常严重的违规行为。更不用说,他们在兰州的一个专门的办公室里。王亶望将心腹蒋全弟调至兰州任知府,全权负责甘肃的捐输监管。

3.王亶望的腐败一路攀升。

于是,甘肃(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官员纷纷行动,当然也离不开王亶望的大力推动。

而王亶望和蒋全弟做了统筹规划,对甘肃各县的灾情有所保留。各县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设定捐款的数额。而政府官员衙门则根据灾情标准下达救灾任务。只要县长敢报灾情,就能赚大钱。

那么,这笔钱由监生支付吗?他们以救灾的名义,通过虚报水旱灾害,使用编造的假名,把它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这就是清代第一案和甘肃粮监案的腐败格局。

为了方便工作,各地专门成立了联系人到兰州工作。这些人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和省长坐一起。都是当地的官员,派去住在省城的随行人员,自然也是官方的亲信。一切都由这些省长处理,他们负责安全和保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链条。王亶望开始了他疯狂挪用公款的过程。短短三年,甘肃捐助国子监学员15万人,粮食监管经费600多万石。这个数字太吓人了。不经意间,甘肃监生的数量居然成了全国第一。

甘肃官员王亶望作为粮监案的实际操纵者,自然与腐败有牵连。当时甘肃官场有句话:“见面一千两,吃饭两千两,射箭三千两。”这是参观王亶望的费用。另一方面,王亶望试图让自己看起来诚实正直。他从不收礼,只收一些土特产和一些简单的宴请。如果有人拿钱给他。他决心把钱砸到那个人的脸上。你在侮辱谁?我们王家在山西临汾也是大户,缺你的钱。当然,他还要收集下属的咸菜、茶叶、牛肉干等特产。我不能不给下属面子。

于是,各种“土特产”被悄悄地送到了王亶望的家里。酒坛装银,茶包装金,肉干装银票...很快,王亶望家族财富突破百万,成为乾隆年间的第一大贪。

自从甘肃开始捐钱,乾隆皇帝就有所防备,非常担心出事。以前甘肃捐监狱,就有腐败。四十二年初,乾隆皇帝派刑部尚书袁守东到甘肃视察粮监。对于袁尚书的到来,王亶望他们早有准备。只要他们去检查粮仓,保证是满的。

原来,王亶望和甘肃省县的官员早就相互勾结。他们在粮仓里放上木板,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粮食,看起来满地都是。跟随袁尚书的检查官员,粗略看了一下,觉得不错,食物也很足。于是,带着孝心,我跟着袁守东回京救活了我。这样,没有粮食监管的粮仓,才叫“粮仓真储”。轻易地骗过了甘龙。

王亶望的腐败和欺诈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还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隆帝听了袁尚书的汇报后,认为干得不错,是个有能力的人,可以提拔。因此,王亶望被提升为浙江巡抚。

可以说,如果没有苏四十三起义,甘肃粮监案的盖子可能永远也掀不起来。

3.大环境改变的贪官王廷赞。

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抚后,王廷赞继任。王廷赞,本名龚毅,本名永彬,辽宁葫芦岛人。他从一个低级官员晋升为甘肃省的政治特使,多次受到乾隆的表彰。他是一个诚实的官员。有评论说,他在甘肃为官三十余年,在平反冤狱、振兴文教、修建水系、剿匪、安定民心、收缴军饷等方面都有建树。可惜风光了大半辈子,最后一夜不保。他是一个被大环境改变了的贪官。

王廷赞在位十二年(1747年),从兰州政府的经验出发。历练的职责是管出纳单据,是小官。很快,他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才华。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先后在张掖、武威、镇远等县任知府。在张掖办教育,重修甘泉书院,请名师买书,一时成名。龙二十二年(1757),又以军需平定准格尔叛乱。他一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甚至连甘龙也是家喻户晓。

在定西,他还修了王巩大桥。定西王巩桥历史悠久。至少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之前,定西外的东大路上就有一座桥,永济桥,寓意永远帮助人民。后来,一个叫王的县令重修了这座桥,人们很欣赏这个县令,所以把它叫做桥。但是后来另一个叫王的官员来重建了这座桥。这个人就是王廷赞。因此,民间误传为清乾隆年间知府王廷赞重修此桥,故名桥。但是,人们读的是王廷赞写的《重修御桥》。直到这时,王廷赞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写道:...老王巩桥横跨这条河,当它被建造的时候它倒塌了,所以没有地方留下!“这说明王廷赞建桥的时候,叫王公桥。王廷赞原本是一个清廉能干的官员。不然定西乡亲也不会称他为王公,附他为这座桥的创始人。

王廷赞接任甘肃军使后,发现了以银代粮的政策,不符合朝廷的规定。还和乐尔总督商量,准备制止。此时,甘肃省官员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停止捐赠,不仅损害经济,也得罪了省官。在利益的诱惑下,他只能随大流。他不但不说实话,还继续非法收银。听了小沈阳的建议,他把多年积累的42000元抚恤金捐出来给战士们发工资。于是,甘龙的嫌疑被激起,成了这起惊天大案中的一条中小线索。

4.甘肃粮监案,涉案金额1200万两白银。

随着清军围攻苏四十三的进展,很多事情水落石出。一是王廷赞自掏腰包捐款4.2万元,因甘肃繁库缺粮,被甘龙暗中惦记。然后在小沈阳阿桂的奏折里多次提到,因为甘肃经常下雨,很多时候打不起来,只好逐步攻城。

这又提醒了甘龙,他觉得有必要看看甘肃布政使上报的晴雨折子。果然发现了一条线索。在王亶望和王廷赞的存折中,多次反映甘肃干旱缺水,需要开仓救灾。为什么今年雨水这么多?在再次联系之前,王亶望向浙江海堤项目捐了一大笔钱。

这几点结合起来,甘肃的粮监案的盖子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一个Gui,去调查,事情很快被揭开了盖子。特别是陕甘代省长李侍尧,在调研中更是干劲十足。不做勒尔金的工作,他就脱不了陕甘代省长的帽子。

根据甘肃省李侍尧的检查结果,甘肃省不仅没有储粮,就连各地官仓储存的粮食也是亏的空。也就是说,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的捐粮中,甘肃官仓中储存的粮食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尤其是每年借出的粮食远多于捐粮前。

为什么?都换成银了。钱不能变成粮,粮只能从官仓透支。乾隆三十九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甘肃省在册国子监学生274,450人,收银15,094,750两,而被贪污的救济款为2,915,600两。在奏章中,李侍尧无奈地写道:“这些”都是历届州县的入侵和损失。查了一下甘肃积累的弊端,通过捐款,采取救济,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就是因为仓库里的任意滥用,连口粮都要放进去。各种不择手段的诈骗让人始料未及。"

看到报纸后,甘龙大怒,下令严惩。他说:“甘肃案,上下贯通,蚕食官民,牟取暴利,是前所未有的贪婪。该案罪犯均属法无贷。”

腐败的后果自然是严重的。

5.根据罪行,分等级处罚,一个都不放过。

根据甘龙的遗嘱,甘肃的贪官被分批次、分罪行、分等级地惩处。他们没有一个逃脱法网。

第一批是陕甘总督、甘肃巡抚等官员。前陕甘总督乐二想自杀,王亶望、蒋全弟、王廷赞斩首。

第二批斩首56人,包括程东、卢伟、那、程德、陈延祖、闵元元等人。其中,合水县令成德和首席秘书陈延祖,按照法律规定可以免死,但仍然受到重罚。

第三批,在甘肃战争中有贡献的,贪污两千多块钱。本来按照法律是要砍头的,但我以为自己有功,所以免了死,被送到黑龙江,在那里被甲奴。

第四批是死去的腐败罪犯。其中,包括兰州知府杨士奇在内的31人,仍要清查财产,把儿子送到伊犁。与此同时,勒尔金、王亶望、王廷赞等26名贪污犯已被执行死刑,其资产仍被没收并送往伊犁。

第五批,在甘肃任职的官员,任职期间都把监狱捐给了子女和亲属,获得官职的都被免职。

第六批,乾隆三十九年后,甘肃捐的监生,每人再缴六十两,停止乡试三年,停止考三科,官俸三年。贪官中,受贿720人,职员100人,三千里。此外,受贿100两以上的官员,将按其罪行处罚,革职留用。八年过去了,才能复职。

根据相关档案,只要是与捐赠监管有关的,所有人员都会受到处分。不报信息的要辞退留用。只有在八年的过失后,他们才能复职。有的人只填文件,不收钱,还得重视。

这就是甘肃赈案的真相,也叫甘肃米案,甘肃米案,清朝第一案。此案涉及陕甘总督、甘肃布使及以下省、州、府、县官员113人,追回被盗白银281万余两。数万贪污犯斩首56人,送死46人。数十人被解雇、杀害和自杀。他们的资产仍然被没收,他们的孩子也被送去。其他人员也受到了严厉的处分,最轻的是“追罚白银,辞退留用。只有在八年的过失后,他们才能复职。

但是,甘肃大米案还是有案例的。王亶望家产被查封时,金银多达一百万两,绸缎五万多件。被派去追查王亶望家财的闽浙总督陈祖辉因贪财被处死。一座“来凤楼”建在王亶望的甘肃省。作为他玩乐的地方,这栋楼里住着很多美女。王亶望死后,小沈阳把王亶望“好笔,号萨格勒布,号卿怜”的玛吉据为己有。

甘肃粮监案的根本原因是:康雍正时期的秘事秘监制度失灵。当时所谓密折制度的内容已经公开,官员们经常拿着皇帝的密折向其他同僚炫耀。甘肃官员成为利益共同体后,自然是互相包庇。秘密游戏的事情自然失败了。

但清政府对甘肃粮监案的严惩却是前所未有的。也树立了一个标杆,为后人精耕细作处理窝案提供了一个参考模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8116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