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笔画最多的姓氏:“爨”

中国笔画最多的姓氏:“爨”,第1张

中国笔画最多的姓氏:“爨”

中国笔画最多的姓氏:“丛”

有个字谜说,“兴字头,林字头腰,大字下火。”答案是《三十画》中的“从”字。

《说文》:“从,齐谓烹从。”上半部分象征双手把甑放在炉口,下半部分象征双手把柴火推进灶火。这是一个象形文字。它的本义是“炊”、“灶”、“姓”。

爨(Cun)是《中国姓氏词典》中记载笔画最多的姓氏,共有30笔。比如在山东济南商河县,有一个爨家村,共有615人,都姓爨,最早从云南迁到这里。

丛一词引人注目,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爨氏家族,以及其扩张形成的丛民族和丛文化。

“从”作为姓氏,是假借文字使用的。谁是爨氏宗亲,无从考证。爨氏,中国南方最著名的人之一,在开始出现,诸葛亮南征,孟获平定叛乱后,“被接纳为建宁丛西人,朱体孟丛西人被授予官衔,从官位上学会领导,扶持汉将,取得胜利,被授予御史职位。三国初年,南、中姓经过相互兼并和消长,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四姓五子”。自称“家乡四姓”的爨氏,是华南最大的“四姓”之一。

到了晋代,爨氏开始强大。“自李成败亡后,爨氏称强,独霸建宁、兴谷两县部落,独占一隅。由于南北国内纷争,爨氏家族日益壮大。”

从施立失陷到金朝,直到隋文帝下令梁睿攻占南中,其间233年,爨氏一直统治着这个国家。爨氏虽然受到隋文帝的重创,但势力依然强大。唐朝初年,爨氏再次强大,以至于唐朝对此无能为力。直到唐天宝五年(746年)被南诏的蒙氏所灭,云南爨氏争霸的历史才告一段落。

如果从东汉末年的史记中看到爨氏,爨氏退出历史舞台,前后也就700年左右,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爨文化。

爨文化在云南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有700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中原华夏文化和西南彝族文化的交融和凝聚。

自东汉以来,云南的户籍分为“汉”和“彝”。随着爨氏家族势力的扩张,其统治下的滇东居民被统称为“从人”——彝族即汉人是蛮夷,蛮夷是蛮夷。“从人”称谓的出现标志着彝汉民族的逐渐融合。所以爨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民族包容性。

爨文化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

爨氏统治下的滇南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属于巍峨的高山、凹陷的盆地、幽深的河谷组成的横断地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云南各民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活动范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一般来说,汉族多集中在盆地和坝子,少数民族多集中在山区。但是,“在居住模式上,都是采取大混住小住的模式,全家人住在一个地方几乎不存在。

一个地区,甚至一座山,往往同时居住着几个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根据不同的特点聚居在一个地方,从而形成了文化多元的特点。

爨文化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是大量的历史石碑。碑文文化使爨氏、爨文化在后世得以彰显。

爨碑是成熟碑刻的代表作。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载了大量爨文化的文字信息;二是它是中国独特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首先看碑文文化的文字信息。

从1997年到1999年的三年间,曲靖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走遍了曲靖八县一市一区的山山水水,参观了400多处石刻、数百处石刻。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交通、民俗、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

比较有名的是爨背子碑,1778年出土于曲靖与吕梁交界处的杨旗田村,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背亭。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颜碑》,此碑立于南朝刘宋明二年(458)。写于元明时期,后失传。清道光七年(1827年),云贵总督阮元亲临吕梁薛家堡,题词。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块碑是爨文化的代表性文物,记载了爨氏宗族世系、游滇始末、碑主功绩等史书所没有的秘密。

爨氏的发展经历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钦佩爨氏400多年来创造了优于当时其他民族的爨文化。保存下来的“大小石碑”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的辉煌,但能让我们深入剖析那个时期的资料却很有限。所以,我们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他们灿烂的文化,还要养成强烈的保护文物的意识,让石碑文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806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