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没出过远门的老农们,竟能8天走600里,从两广打到南京?

蛇降2022-09-25  21

太平天国没出过远门的老农们,竟能8天走600里,从两广打到南京?

作者|冷艳作者团队-洗兵,大秦海浪

字数:2988,阅读时间:6分钟左右

编者按:长期以来,农民被认为是中国最保守、最封闭的社会群体。许多农民从未离开他们居住的村庄一百英里。然而,恰恰是这样一群人组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常常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远征奇迹。

元末红领巾起义从河南出发,一路到蒙古草原,贯穿元朝中央,超越辽东,进入朝鲜。之后太平天国从两广出发,过两湖,进南京,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有人不禁要问,以太平天国为例,一群生活在山区的客家人,恐怕连湖南都没去过,更别说南京、苏州、杭州、武昌了。是什么力量支撑太平军从金田穿越千里到达南京?想象一下,今天的游客仍然在山里徒步迷路。是什么让一群普遍缺乏文化素质的山区农民,在陌生的旅途中不迷路,完成千里远征?

关于太平天国的行军能力,排除太平天国上层两广客家人形成的地域血亲集团的凝聚力,崇拜上帝的精神加持这一不争的事实,仔细探究太平天国的征战史,就会发现他们不仅走得远,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走得快!例如,太平军从郴州行军到长沙,仅用了8天时间,就跨越了600里山路,一路走了4个县,平均行军75阿利天。清军惊呼“没有士兵和勇气去面对。”

醴陵之战,太平军于9月7日在印石出发,“兵分多路”,昼夜兼程。先锋曾水从9月8日出发,直下醴陵县城,创造了连续强行军18-20小时,徒步170里的军事奇迹!难怪醴陵郡清军面临着一个真兵会下凡的大局,太平军突然出现,土崩瓦解。

事实上,与号称封建王朝缩影的清军相比,一群“乌合之众、邪教徒”太平军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和纪律性。太平军首领杨非常重视“知己知彼”,强调了解地理形势,研究地形险难,计算道路远近。

太平军每次行军,都要提前派侦察兵调查道路的远近,把所有的道路都写在纸上,至少提前一天通知指挥官。“要走访了解有多少路程,就是部队里熟悉路线的人多,才能知道一个镇有多少路,一个村有多少路。把它们写在纸上写清楚,这样你就可以对它们了如指掌,根据样本写很多份。比如明天早上五点起床,今晚就把路线表交给军区司令部。”

即使是路上坎坷不平的地方,也要提前探路,比如河流、高山、深沟,提前做好过河的安排。“如果怕船只从渡江处逃走,必须先派士兵在两端某处截住,才能让船只渡江。”或者派一个工程队做先头部队,在每一座山上开道,遇水搭桥。“令数十人,各持锄头铁锹,随先锋先修路”。

再者,如果敌人身在异乡,军中没有向导,太平军会临时搜查并强调,但杨特别强调,向导不可随便抓。“如果他知道路,就只能用他了。千万不要随意带人,就是要他带路,其中必有奸诈之谋。”为了避免岔路,太平军还会安排专人携带道路证明(加盖军官印章)标明岔路口。

一旦开始行军,太平军不是一拥而上,而是“分前、中、后三队”,布置前锋、中队、警卫,“一面旗一面旗地行军”。清军又称太平军,“续以一军,宽路分两线,窄路单线。.......鱼贯而入,但切割有序。......但有官兵遇压制追击,前后勾连,瞬间取胜,故可相救”。

一旦涉及到在南方密布水网地区行军,太平军往往“水陆三路并进,彼此同行,同时相依为命,必是夹江之营”。它仍然把每条路都分成前、中、后三队,由陆师控制河两岸的渡口和险点,水军控制水上运输线,枢纽、辎重和家属上船。陆师轻装挺进夹江,速度大大加快。

至于什么时候做饭,什么时候罢工,都是有规矩的。普通太平军士兵不准沿途入寨吃喝、睡觉或随便抓民夫,以免耽误行军速度,影响沿途百姓提供补给。

除了行军,还有露营。太平军并不是后世一些人想象中的那种古代军队——他们一般都是埋着头走路,到了就休息,不扎营,不设寨,或者随便拉车围住,或者干脆闯进民居,四散奔逃。

相反,太平军和他们的领袖洪秀全一样,习惯于闭门隐居,喜欢当“土匪”,不到补给不足,战略形势不利,绝不当“流氓”。从金田、永州、武昌到南京,太平军往往每拉出一个地方就试图坚守,直到坚持不下去了。这种习惯也形成了太平军行军时“设硬寨”的作风。

太平天国进军时,不在叶萍扎营,而是依山傍水,或在大村镇扎营。在营地周围修筑土墙,挖壕沟,在墙上打炮眼,在壕沟里更密集地插上竹签,在壕沟外面放上荆棘环绕的木桩,或者用南方常见的活树、竹林作为防御。

太平军对扎营有严格的要求。第一,将军需要亲自查看地形,精心设计。《行军总纲》教导将军“在何处扎营设寨”,必须“有一定的物资,看清地理。”此外,还有数量、质量和时间的安排。“比如你今晚要建营地,根据你建营地的大小,你要派士兵轮班,一半建过夜,一半建过夜。一个旗兵会修一条很宽很长的战壕,非常深,非常宽,非常长,你得分得一份。”就算建了也要守纪律,不能拖。“只有当你成功的时候,那才是到了一定的时候。

为了防止清军的偷袭,太平军甚至要求每支军队扎营,都要先选好兵力,装备整齐,轮流出关,四面把守关键路口,以保证顺利扎营。所以太平军修建的营寨,在山川的利用上极为巧妙,异常坚固。就连清军也不得不对太平军的营地做出很高的评价,说他们“筑垫如城,掘城如河,坚如马”。他还极力称赞太平军“不学古法”,“必强而坚,靠之可救。声与气相连,兵法虽好,但仅此而已”。

太平天国的军队远征是出了名的严格。杨在《将军行军》中指出了太平军的行军经验:好的行军没有诀窍,只有纪律和熟练。“行军除了休息没有任何好处。纪律严明,如何整改?如果练习不熟练,为什么还能业余?”

比如太平军扎营,禁止成群扎营,而是要划分好区域。“绑副将之地,必须方圆五里,一军为一军,严禁混杂。”而且事先“要立锣榜令,通知所有士兵”,避免夜间混杂,不允许士兵随意走出营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军的行军和宿营可谓是水到渠成。如清军将领乌兰台、张、等在追击太平军时都抱怨沿途缺粮,后勤补给不利。一是被强征的民夫忍受不了跋涉和剥削的艰辛,大部分逃亡,导致火炮火药不能按时送达;天下兵缺粮,逼清军在“十房九空无饭食”的山区“挖芋头充饥”;最后发现,清军虽然到了,但是不能扎营,没有粮食,没有武器可以打。“壶帐军械,尽管省委结束,也没有到达营地。”这么大的笑话。

于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清朝皇帝的臣子们就逼迫着肚子里没饭吃、身上没衣穿、手里没武器、甚至连睡觉的帐篷都没有的清军,与纪律严明的太平军拼命厮杀,也难怪会溃千里。清军统帅向荣在追击太平军时哀叹道:“兵勇既无军饷,又无粮食,河道挡在面前。无舟可跨,各种掣肘。”

太平天国军队以其严明的军纪,从广西到南京,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不朽的军事奇迹,无愧于旧农民起义战争巅峰的评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7751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