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的晚清是如何保住了西藏?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尘封

风雨飘摇的晚清是如何保住了西藏?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尘封,第1张

风雨飘摇的晚清是如何保住了西藏?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尘封

清末,中国的边疆危机比比皆是。俄国威胁整个中国北方,英国威胁西藏,法国威胁西南,日本威胁东南沿海。所有国家都渴望从中国分一杯羹。清朝鼎盛时期有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最后只剩下1150万平方公里。事实上,清朝保住这1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容易。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清朝是如何保住西藏的?

第一,英国入侵西藏

19世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的“女王皇冠上的明珠”。为了保住这个富裕的殖民地,英国提出了“保卫印度安全”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三个缓冲区、两个同心圆和一个内湖”。

一个内湖是印度洋。“两个同心圆”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外圈,分为内圈和外圈。圆圈是印度西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的线;外圈由波斯湾酋长国-波斯-阿富汗-西藏-泰国组成。三个缓冲区分别是西藏、阿富汗和印度洋周边地区。

按照英国的设想,西藏将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中英之间的缓冲区。为实现这一计划,英国将尼泊尔、哲孟雄、克什米尔、拉达克、不丹纳入其势力范围。自1874年以来,英国一直在向西藏渗透。1876年,英国以“玛格丽特事件”为借口,强迫清王朝签订《烟台条约》,获得了在西藏“旅游”和修建进藏道路的特权。此后,英国一直在西藏搜集情报,挑拨离间。

1887年,英国发动了侵略西藏的战争。到1890年,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清朝承认哲孟雄受英国保护,将泽里拉以南的土地划给哲孟雄。1893年,清朝与英国签订续约,将亚东开埠。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引起了西藏当局的不满,于是转向俄国,将俄国势力引入西藏。英国见此,于1902年出兵发动第二次进藏,企图直接占领西藏。由于清军和藏军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很快取得了优势。

1904年,西藏与英国签订《拉萨条约》,规定西藏的内政外交必须征求英国的意见,其他国家不得干涉。《拉萨条约》的签订使西藏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加剧了中国的边界危机。条约一出,立刻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反对。迫于压力,清廷派唐与英国重新谈判,最终于1904年签订了《续藏印条约》。条约规定英国继续取得《拉萨条约》的特权,但同时也规定“英国国家不侵占西藏,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清朝保留对西藏的主权。

但是英国会放弃入侵西藏吗?显然不可能。第二次进藏时,达赖不满清朝的妥协政策,英国趁机拉拢,达赖开始向英国靠拢。

第二,巴塘起义和抗渠改土为流

要遥控西藏局势,必须牢牢控制康地区。清朝初期,康熙、雍正将箭炉等康区划入四川省,主要是想将康区控制在四川巡抚手中,以便出兵入藏。乾隆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平定金川,就是为了扫清进藏的障碍。因此,康区的“改土归流”必须先行。

就在这时,西康地区发生了巴塘事件。巴塘是康区南部的重镇,扼守着川藏大道的咽喉,古代为藏族政权所控制。719年,康熙皇帝派大军入藏,岳钟琪在此击败巴塘的军队,巴塘迪卡木布(和硕汗设立的官员)投降,清朝在此延续土司制度进行管理。1903年,四川巡抚西凉开始在巴塘实行新政,“因垦而兴,因商而采”,造成了巴塘土司的阻碍。

巴塘

1904年,英国军队入侵拉萨,强迫西藏当局签署《拉萨条约》。清廷为了保全西藏,采取了“治川边”、“保川”的政策,将驻藏侍郎迁到察木多(昌都),并命令新任驻藏侍郎全峰在进藏途中“妥善规划好靠近西藏边缘的一切”。全峰到黎塘地区后,推行“新政”,实行屯田、练兵、招商、开矿等政策。这些政策损害了寺庙僧侣、首领和驻藏官员的利益。

比如全峰招募汉人在巴塘耕种,威胁寺庙和土司的经济利益;冯招兵买马,长期驻守,威胁到土司的政治特权。

另一个重点是寺庙问题。鉴于青藏地区僧人多参与叛乱,1724年,年羹尧规定,寺庙房数不得超过200间,喇嘛人数最多为200人。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千人以上的寺庙很多。其中,巴塘的丁琳寺是拉萨三大寺的“分寺”,有1500多名僧人。林寺喇嘛阻止了“新政”的实施,成为理塘土司势力的靠山。

丁琳寺,现更名为康宁寺

全峰为了实施新政,下令寺庙的僧侣人数必须限制在300人以内,其他的疑虑又回到了世俗。这一政策加剧了理塘的矛盾。当时,法国传教士普·安德宇在巴塘被劫,据传与丁琳寺有关。所以全峰下令进行彻底调查。于是,丁琳寺官员趁机与土司勾结,煽动民众发动事端,杀害了全峰及其一百多名追随者。

随后,西凉派赵二凤出兵理塘。赵二丰,祖籍汉八旗,是盛京将军赵二勋的弟弟,早期随四川巡抚西凉在四川任职。赵二凤被发配到康区后,采取铁血政策,攻破桑皮寺,理塘土司逃往西藏。随后,赵二凤在康区进行了土地改良和河道还田。

赵二凤如康

早在1904年,赵尔丰就向西凉提出了“太平盛世三策”,建议将西康改为行省,“扩疆保西部边疆”,“联合川、康、藏,建西部三省”,改四川总督为西部三省总督,驻巴塘,“以得杜觊觎,兼之。平定巴塘叛乱后,赵尔丰策划了《建边章程》的折叠,开始在康区进行经济建设,为改土归流奠定了基础。

1908年,清廷任命赵尔逊为四川总督,赵尔丰为驻藏大臣兼边政大臣。随后,赵二丰在西康正式改土为河,并设箭炉为康定府,以加强中央对康区的控制。1911年,赵尔丰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傅被任命为边界事务代理。经过调查,伏羲提出了建立西康省的建议,但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第三,清朝在西藏实行“新政”

英军多次入侵西藏,让清廷感受到了西藏危机的严重性。1906年,清廷派张“调查西藏事务”。他处理了拉萨一批抵抗英国入侵失败的官员,开始实施西藏“新政”。清末新政是进行现代化,加强中央集权。然而,边区“新政”的更大意义在于促进了“土改和归流”。

当时英俄在西藏问题上僵持不下,于是签订了《英俄西藏条约》,互相承认对方在西藏的特权,“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与此同时,达赖喇嘛的离开导致西藏僧侣和世俗界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相空。为了分裂西藏,英国在达赖走后试图拉拢班禅,但班禅不为所动。此时,英国的战略暂时无法进行。而赵二丰在康区的“土改返流”,为西藏提供了很好的后盾。上述背景都有利于清朝在西藏推行“新政”。

1907年,张设立交涉、督训、财政、盐茶、路矿、工商、教务、农务、巡察九个局,并制定其章程。但他在实施之前去了印度谈判。随后,是玉莲在西藏实施了新政。玉莲,正白旗人,曾跟随薛福成出使欧洲,以洋务著称。1905年,他是西藏的副部长。

河南联队在西藏实施新政的主要政策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政治上的便利,剔除冗员,取消西藏副部长,设置左右委员;经济上,实行采矿、铸币和邮政服务;在军事训练新军上,设立总督训练堂;创建巡逻总办公室;外交:开放通商口岸,设立亚东、江孜、嘎达克税关;在文化上,建立了白话报纸、出版社、教务处、新式学校、汉藏语言传播与学习学院。

就像康区的“改土归流”一样,西藏的“新政”也引起了达赖等人的不满。为了稳定西藏局势,实行以武力为后盾的新政,1909年,清廷下令钟英率2000名川军进入拉萨,同时赵尔丰进驻昌都,驻军并协调川军入藏。

但英国趁机煽动西藏亲英分子发动叛乱,包括达赖喇嘛。除了新政之外,达赖对清廷不满,与清廷有“礼仪之争”,没有得到直接在北京代理的特权。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1908年相继去世,导致清朝不稳。十三世达赖乘机返回拉萨。

在回拉萨的路上,他联系了英、俄等国,要求他们向清廷施压,迫使其撤军。与此同时,西藏的卡沙也向驻藏大臣施压,要求其撤军,并指责赵二丰在康区“烧毁村庄和寺院”、“滥杀无辜”。西藏僧侣和民俗大会也指控玉莲19项罪名。12月21日,十三世达赖回到拉萨。他切断西藏与内地的交通,派藏军阻止川军入藏。

西藏清代汉墓

1910年2月,钟英带的川军到达江大(太昭),被藏军阻挡。四川奋勇反击,打败了藏军,于2月12日进入拉萨。见大势已去,达赖逃往印度。英国以“独立”为诱饵,千方百计拉拢达赖。但英国也担心此举会引起俄罗斯的反对,所以不敢答应十三世达赖的要求。收复西藏后,清廷撤去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称号。

这件事已经到了清朝末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迅速瓦解。西藏、蒙古等地区的地方势力趁机造反,驱逐清朝军队,导致边疆局势恶化。曾经大力推动土改回归大陆的赵二丰,也在四川镇压保钓运动,酝酿了“成都大屠杀”。辛亥革命后,赵二丰被四川革命党人处死,被冠以“屠夫”之名。一代民族英雄就这样结束了。

欢迎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北斗微震。我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歌等。毕业后一直在读书,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创作了很多作品。我创办了《北斗唯真》,主要是对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我欢迎你的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765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