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大清 乾隆的骄傲与神锋

刀尖上的大清 乾隆的骄傲与神锋,第1张

刀尖上的大清 乾隆骄傲与神锋

青龙木柄,黑漆,金银丝鞘,泰亚腰刀,长9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玉镶石柄铜叶鞘匕首长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嵌宝石柄青龙鲨鱼皮,金鞘,长63cm神风剑,故宫博物院藏。

同治铜“简瑞英”长1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木柄鲨鱼皮鞘腰刀长10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镶嵌黄旗的甲衣长74厘米,下衣长76厘米。

雍正帝御兔叉箭长110cm◎故宫博物院藏王建南。

展览:崇德尊德——故宫博物院清代兵器展

展览时间:2022年7月22日-10月30日

地点:卫报艺术中心

装备,也就是武器装备。清宫武备是指清廷收藏的皇家和官方军事装备,多为皇帝制作和收藏的精品。嘉德艺术中心举办的军械展,从故宫博物院数万件藏品中精选了153件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种类的精品。这些珍贵的宫廷文物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清代的军备状况。展览分为“礼天地”、“以神取胜”、“以宝海岸线”三大单元,展现了金戈马铁的历史气象和进取精神。

金马铁商吴

清朝靠骑射立国,靠武力得天下。自1616年,清朝皇帝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召可汗金,公然反叛明政府,随后清军入关,与大明征战半个世纪,几乎天天无兵。战场从白山黑水的萨尔胡一直蔓延到西南边境。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等皇帝的苦心经营,乾隆时期国家强盛,幅员辽阔,被称为“康雍盛世”。

蒙古人是清朝夺取天下的同盟军,但也是清朝统治者严加防范的对象。清初,清朝统治者意识到成吉思汗后裔建立蒙古政权的威胁,于是建立盟旗制度控制漠南蒙古,利用藏传佛教的怀柔政策和上层社会的联姻拉拢蒙古。688年崛起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击败漠北蒙古,随后攻占西北多地,成为清朝入关后最危险的敌人。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历经三个朝代,历时70年,最终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极大地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打击了沙俄的侵略势力。

在这样一个尚武的朝代,武备自然是重中之重,其中一把剑起了主要作用,一顶盔一件甲体现了满清政权的思想。被后世称为“古今特色荟萃,中外精粹”的青刀,工艺精湛,设计独特,还有独特的时代剑文化。

再精良的军备,如果没有训练有素、能打好仗的士兵,也会变成一堆废铁。八旗武装成立于1601年,是清朝260多年统治中最重要的军事组织。在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中,毛努尔哈赤率先建立了、正白、、正蓝四旗制。旗帜都是纯色的。后来又增加了黄、白、红、蓝四面镶嵌的旗,把后金所辖的人都纳入旗内。其中,上三旗为黄旗、黄旗、白旗,是皇帝的亲军,由清朝皇帝直接管理。

清朝有每日检查八旗训练情况的大阅制。展览馆展示了八旗士兵接受皇帝大阅时穿的棉甲。是乾隆皇帝为了体恤将士,下令制造没有铁叶的棉甲。北京郊区南苑,曾经是阅兵的主要场所。大读经日,皇帝从南苑宫走到鹰扬台,然后进入皇帝专属的黄色帐篷。稍事休息后,他穿上盔甲,腰间挂着一个包和一把宝刀,手里拿着一条鞭子,骑马来到武场,开始了大阅读。场面宏大,只有18771名步兵、骑兵和炮兵参加。涉及先锋营、警卫营、骑兵营、火器营等。展览内容包括对比射击、枪械表演、队形演练等,蔚为壮观。

在这次展览中,军事对象如“前卫队军营的官兵”,飞虎斧,藤牌,锁子甲和火枪等。将结合现场绘制的情景画面,为观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看起来像渔夫的帽子,其实是藤牌,清军藤牌营使用的防护武器。就拿藤条的质地来说,坚韧而轻盈。造型中间凸起,外彩漆线画虎头纹,内彩漆红色,装护臂装置。

龙石全武功

在位五十七年,八十二岁的皇帝写下了《十全记》,记述了他一生的“十全功”。毫无疑问,乾隆皇帝再次成为了这场军备展中的主角。乾隆皇帝在世期间,为加强国家统一,中央政府先后十次出兵平定边疆叛乱,其中通过征抚西蒙古、肃清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统一新疆回部、平定大小金川,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甘龙自诩为“完美老人”,但他并不以武力为荣,他承认“武术只不过是君主的事”。以武力为准则,但不可掉以轻心。战争只是一种手段。

展览中有一把腰刀,呈现的是乾隆皇帝给沃巴基的东西,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1971年1月5日,土耳其部首领沃巴基率领17万人踏上了回归祖国的道路,打败了沿途围追堵截的俄军,于6月顺利回归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

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从康熙二十九年开始,到乾隆二十二年结束,历时六十七年,最终以清朝的彻底胜利和准噶尔的彻底毁灭而告终。准噶尔的割据地区全部被清政府收回,并设置军政机构进行管辖。这是乾隆时期最辉煌的胜利,甚至是整个清朝最辉煌的胜利。这一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乾隆皇帝本人,他抓住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果断决策,下定决心,彻底征服了准噶尔。隆帝最终能取得胜利,可以说他的祖父康熙为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祖孙俩都是射箭高手。展柜里有两把皇帝生前用过的弓:一把木纹桦皮康熙皇帝御用弓,另一把也是木质的,正面是牛角,背面是金桃皮,乾隆皇帝用过。有了皇帝的第一次示范,我为什么要担心将军和士兵不擅长骑射?

皇家“神风”

剑是中国兵器中的主要武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随着汉至明数千年的兵器设计和锻造技术积累,造就了历史悠久、百家争鸣的青刀。是清代青刀的官剑,带有日本、印度、土耳其、蒙古等多个国家剑的影子。在大刀、柳叶刀和牛尾刀的形状上,也可以看到辽金时代的强烈遗产。一般青刀的刀刃有一定弧度,像弯刀,分为顺刀、窝刀、平刀、斩马刀。

在青刀中,乾隆皇帝制作的一批御刀是最好的。乾隆皇帝牢记“骑射天下”的祖训,说自己“年年能骑射一次”,要求将这一武功“传于子孙”。据清宫记载,内务府曾奉乾隆皇帝之命,聘请能工巧匠,分四批制作了90把腰刀和30把剑。其中腰刀有田字、帝子、壬子三种,每种30刀。这九十把皇家青刀在形状上相当一致。刀身细长,呈S形,从刀刃到刀尖略上翘,区别仅在于刀柄和刀鞘的材质。如天子刀一般为玉柄金桃鞘,帝子刀为木柄青鲨鞘,许多刀在刀鞘和刀柄处镶嵌各种宝石,可见乾隆皇帝的奢华气派。

展厅里的“星刀”是一把黑漆鞘、钢刃的“太阿”腰刀。刀底用银线交叉,横线为“帝子一号”,竖线为“太阿”。阿泰,古剑之名,相传为春秋时期欧冶子和蒋干所铸。这把刀的另一面横刻“乾隆年制”,竖刻金、银、铜丝交错,形成云月下一人试刀的图案。鞘牛角质,漆成黑色,镶嵌金银铜丝。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命组织处造此刀,意为读书佩戴。然而制造过程经历了波折,耗时七年才完成。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是木柄鲨鱼皮鞘腰刀,钢制,刻有“奔跑的狼”图案。剑鞘为木质,外覆青鲨皮,带铁箍和横梁,外覆紫布。附一个牙板,一面刻着“神风捧胜”“咸丰”的朱茵,另一面刻着“乾隆十三年,跑大学士傅恒平定金川用的镇龙玲珑刀一把”。此刀原为康熙初年四大臣之一所有。乾隆十年,川西北高原(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爆发大小金川之战,这是乾隆皇帝登基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当时的政事大臣的孙子内勤才三十多岁。他当时已经是军务尚书,也是皇室成员,但没有作战经验,能力一般。面对敌人“山势险峻密集,碉堡层层叠叠”,连战大败。乾隆皇帝一怒之下,派大学士傅恒顶替他的位置,给了他一刀,把内勤杀了。

另一把名刀是乾隆皇帝的“小神锋”,体现了中国古代“藏礼于兵”的思想。从周朝开始,中国古人就把“礼”分为五类,称之为“五礼”。作为五礼中等级最高的吉祥之礼,是对天、对地、对人的祭祀。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任命神风为李记的护卫军刀。这把刀的形状完全是按照剑的样式做的。乾隆皇帝在制作时指出“不要求剑尖,但要求剑尖”。可惜这个清朝最高级别祭祀用的御用之物,目前保存在法国军事博物馆。“小神风”是甘龙皇帝根据附赠“神风”军刀的礼物专门仿制的。文献记载有两把,目前都在故宫博物院,其中一把出现在本次展览中。乾隆皇帝对这两个“小神”非常重视,在制作过程中指定专人监督。从画花纹到做木纹,从鞘到刃到柄,乾隆皇帝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制作这两个“小神”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1743年10月,32岁的乾隆皇帝在永陵、涪陵、昭陵祭祖后,进驻盛京(今沈阳)。他的著作《盛京赋》在序言中写道:“以先人之心为心,则不得不思虑开拓之难。知道信守诺言很难,就会兢兢业业,敬畏爱人。”清代天发祖祀、协和万邦、武备展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图版权归故宫博物院所有。

故宫博物院供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726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