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皇太后孙氏

【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皇太后孙氏,第1张

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皇太后孙氏

在北京郊区昌平的天寿山脚下,松柏之间,有一座雄伟的庙宇,这就是明十三陵,闻名中外的明代帝王陵墓。其中,宣德皇帝的长孙永乐皇帝的竟陵也在其中,陪伴他的是他最喜爱的皇后,孝顺的邹平皇后孙氏。孙氏皇后的独子明英宗继位后,孙皇后自然成了皇太后。她是一个改变规章制度、影响历史进程、创造历史记录的人。

一、孙皇后简历

孙皇后出生于大约1400年。因为父亲仲孙是河南永城县主簿,孙氏从小随父生活在永城县。十几岁时,孙氏特别聪明漂亮。的大儿媳张也是永城人。她娘家跟孙家友关系比较近。她的母亲非常喜欢孙氏,经常去皇宫向女儿宣传孙氏的好处。永乐八年(1410年),孙氏被带进皇宫。她的美貌不仅征服了王子,也征服了明朝皇帝朱迪。朱迪特意安排了太子妃,也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后照顾和培养孙氏。从此,孙氏就和比她大两岁的王储妃的儿子朱瞻基一起玩耍,过着“童年好友”的生活。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瞻基正式娶妻,朱迪定吉宁人胡善祥为贵妃,孙氏被封为贵妃。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祖朱迪驾崩,仁宗即位。次年,仁宗又死,朱瞻基继位,册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以1426年为宣德元年。

孙氏第一次生了一个公主。宣德二年十一月,皇帝的长子朱祁镇又出生了。这时候宣德帝30岁,只有两个女儿,没有皇位继承人,希望儿子能渴望穿上。孙氏生了第一个王子,皇帝立即大赦天下,免除明年三分之一的税收和粮食。而胡皇后的宫廷大臣们也纷纷发来贺电上表,并要求早日成王以安定天下人心。孙氏拒绝透露,“尽管胡皇后体弱多病,但他还年轻。他康复后,自然会有王子。我儿子竟敢抢皇后的儿子做太子?”然而,宣德帝等不及了,不满“百日”,小太子被任命为太子。皇帝喜欢孙氏,而且“母亲子爱”。宣德皇帝强迫胡皇后主动退位。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同年八月,宣德帝的另一个名叫吴的妃子生下了他的第二个儿子。宣德帝只有这两个儿子。

宣德十年(1435年),38岁的朱瞻基去世,8岁的朱祁镇即位。他是英宗皇帝,有着正统的头衔。作为皇后和皇帝的生母,孙氏被尊为皇太后。

在玄宗统治期间,文志在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官员管理和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他用亲征平定了叔父朱的叛乱。他果断从交趾撤军,稳定了南部边境。他整顿吏治,精简机构,选拔人才,改革官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落实惠民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他在位10年,国家政治比较清晰。历史学家将他和他父亲的统治称为“仁政和宣传之治”,将其与汉朝的“文化和风景之治”相提并论。宣德年间,手工业发达,代表性器物“宣德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宣德时期的开明政治,离不开孙皇后的德。

英宗统治时期,朝中德高望重的高官相继去世。宦官势力急剧上升,英宗听命于大宦官王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高气爽,瓦拉贵族率军攻明。王镇鼓励皇帝亲征,以便在历史上留名。结果明军在怀来大败,50万大军全军覆没。随军重要官员50余人幸存,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民变”。消息传到北京,明朝群龙无首,顿时一片混乱。留在北京的文武百官大多主张迁都南京,而兵部侍郎于谦则主张坚守北京,并强调“国为君重,国为君轻”。于谦是著名的“石灰诗”的作者。“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烧似清风。我不怕被碾成碎片。我想在这个世界上保持清白。”关键时刻,孙太后高瞻远瞩,果断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决定坚守北京,不先示弱。她先立英宗的儿子,她的孙子为太子,然后命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宰相就职,从而加强了北京的防御,稳定了局势。

为了彻底切断利用英宗勒索明政府的企图,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孙太后同意即位,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之子为太子。戴宗尊的孙太后是“圣父太后”。孙太后担心儿子在蒙古受委屈。她几次偷偷送金银首饰贿赂对方,送了很多生活用品给英宗享用。不久,英宗被释放回京。景泰帝为了保住皇位,囚禁了皇帝,废除了孙太后建立的太子,让自己的儿子做了太子。当他唯一的儿子死后,景帝拒绝恢复朱见深的皇子地位。孙氏悄悄拜访了多次被软禁的朱祁镇皇帝,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被废黜的小王子朱见深,等待着变化。

天顺元年(1457年),做了八年皇帝的景泰病危。在孙氏的支持下,曹吉祥和石亨发动了“夺门之变”,英宗从景泰手中夺回了帝位。复辟英宗,铲除异己,杀了支持景泰帝的于谦等人,封号天顺。顺十六年(1462年)九月,病逝,葬于景陵,与宣德帝同葬。他的遗像挂在祠堂里,享受后人的追悼会。英宗曰:“孝、义、仁、仁、庄烈齐、圣玺皇后”。

孙氏幼时入宫,历经永乐、弘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作为宣德皇后和正统、景泰、天顺的皇太后,对宣德以后的国家大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孙皇后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几个关键的转折关头,她冷静应对危机,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但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传说是她偷偷收养了其他宫女的孩子作为自己的孩子,因此受到宠爱,获得了皇后的位置。《明史》说:“某公主无子,窃以某宫女之子为己子,即英宗,故须尽早宠溺。”《明史》同情被废的胡皇后。“从此以后,没有浪费,全世界都为之感到可惜。”宣德帝也后悔了,说:“这是少年之事。”

二、孙皇后在历史上的三次开拓。

能破一个人一生的记录,在历史上已经足够骄傲和出名了,但孙皇后有几个,能力不言而喻。

首先,孙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金宝的皇妃。按照封建时代的规定,册封皇后时,授予金书即圣旨和印章,而贵妃有书无宝。朱瞻基对孙氏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在爷爷的安排下,他无权给予孙氏更高的名分,但一旦他作为皇帝说了算,他立即毫不犹豫地破坏了祖先的制度,并在册封孙氏为贵妃时,给予她与皇后同等的待遇。宣德皇帝不断邀请皇太后,也就是他从小抚养孙氏的母亲同意。宣德元年五月,特为孙氏制作金宝。

第二,孙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会徽的女性。孙太后的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英宗时期发生的“民变”和“夺门之变”。“民变”时,皇帝被俘,朝廷大臣损失一半钱财。这个国家正处于特殊时期。作为母亲和皇太后,她不得不为了国家大局牺牲自己儿子和孙子的利益。但她始终关注大局发展,力挽狂澜,确保了明朝的政治稳定。“夺门”时,她稳坐钓鱼台,中间配合,保证了英宗复辟的成功。英宗皇帝再次登基时,对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无其他荣誉,只好打破先例,加了“圣玛丽慈寿皇后”的徽号。本质上,“夺门之变”是“土木之变”的延续。

第三,孙氏影响明英宗废除嫔妃葬制。自明朝开国以来,皇帝死后,实行令人发指的嫔妃殉难制度。朱元璋死后,埋葬了40个嫔妃,朱迪死后,埋葬了30多个嫔妃。朱高炽执政不到一年。虽然葬礼有点简短,但葬了7个妃子,10个妃子葬在明宣宗的朱瞻基。皇帝死了,他留下的一大群妃子,除了皇后和太子的生母,其他的几乎都要下葬。孙氏催促她的儿子英宗写了一封信,并在遗嘱中下令废除宫廷中残酷的人葬制度,这不仅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也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所称道。

第三,孙皇后的家庭

孙家是邹平县西部山区青阳店的古居民。有记载的历史始于元朝。其谱系是:孙启文孙伏初孙士英仲孙孙继宗孙连孙明孙高。孙翁墓位于邹平城西三十里青阳店南凤凰山。墓碑是明朝永乐年间状元曾邦所写。碑文说:“山东孙氏、山东邹平、时嘉礼泉乡,真是巨人。”邹平文化名人张士举有诗赞:《长,滴水藻动天。冬青树老而古,不会改名为山凤凰。”

依靠孙皇后这棵大树,孙氏家族开始崭露头角。他的父亲真名叫孙瑜,阿泰学生,曾任河南永城县主簿。宣德皇帝把它改为仲孙。因为他带领民工监督皇陵的建设,他被提升为红红寺序班。玄宗即位后,孙氏被封为贵妃,仲孙被封为钟君郡守。宣德三年,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宣德帝封仲孙为会昌伯。仲孙有一次回老家探亲。皇帝特地赏赐御诗,命身边的太监陪侍。当仲孙回到北京,皇帝和他的皇后去他家安慰他。仲孙的妻子董氏多次被召入宫中,赏赐不断。正统,孙皇后升为皇太后。仲孙生日那天,王太后派了一名特使到她家进行酬谢。当时太监王镇专权,国子监敬酒时李世民得罪了王镇。他有生命危险。仲孙趁机回复太后,为李世民敞开心扉。他说:“希望太后原谅李世民敬酒,让他陪着。没有李的敬酒,老臣和所有的客人都不会尽兴。”太后马上请求皇上赦免李世民。仲孙家族在滨州放高利贷,剥削百姓,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官员上书弹劾。皇帝命令非法的仲孙家族守卫边境,仲孙没有干预。景泰三年,85岁的病逝,被赐为会昌侯,谥号。英宗复辟后,又赐太傅、安国公,谥号改为恭宪。成十五年,再赐太师,左。仲孙有五个儿子:继宗、宪宗、绍宗、续宗和淳宗。纯宗官去锦衣卫指挥事务,英年早逝。

皇后的弟弟孙继宗,在宣德初年被任命为政府军的前卫司令。景泰在位时,被提升为万务都督,后继承父衔。英宗复辟时,封他为侯,正号为奉天一卫,擢升军功,先进光禄大夫,朱果,免两死,儿子免死,世袭侯爵。孙的弟弟们都是锦衣卫的统领。孙继宗写道:“我和弟弟宪宗率领儿子、女婿、家奴共43人,参加夺门之变。他们都做出了贡献,乞求回报。”结果,唐宪宗统率同治,儿子孙炼升任锦衣卫指挥所,女婿吴统率一切事务,17名家奴升任官职和封号。

有人为孙少宗谋官。英宗召见大臣李习安说:“孙氏是显贵,长子任侯,其余皆是高官,子孙二十余人任官,足矣。现在我要求盖公章安慰太后,却不知道,我奖励孙子的时候,几次请求才得到太后的允许,每次太后都不高兴好几天。太后曾说:‘孙家对国家毫无功勋,在这些官位上也太高了。事情会变得相反。一旦我的后代被定罪,我就无法保护他们了。李习安称赞王太后之德,并借此机会告诫外戚不应掌管锦衣卫的传统。英宗道:“当初,内侍说掌管北京营的军队归皇叔,其实太后很后悔让孙家掌管军队。"

明宪宗即位后,孙继宗得到进一步提拔和重用。他“提督十二团营,督五营,知筵,督英宗录”。朝中若有大辩,必以宗为首。他又夺了门,但还是像以前一样跟着宗侯。《英宗实录》修订过程中,孙继宗并未刻意夸大孙氏家族在宣德、正统、天顺三朝的功绩,对孙氏的记载也很简单。成化三年(1467年)《英宗实录》完成,加了一个老师。成化十年(1474年),孙继宗多次辞官退位,但皇帝禁止,命令他继续参与朝政。成化十五年(1479年),85岁的孙继宗病死。他死后,被赠予晋文公,谥号荣祥。

皇后家族家教严格,处事低调,导致孙氏五代传承,上至孙继宗的曾孙孙高。明朝整个后妃家族中,只有孙太后的哥哥孙继宗参与国事,掌管军务。

作者: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所(滨州市地方志研究所)

原文摘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值班:丁

出品:滨州日报全媒体

微信号:YBZ_201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699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