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南宋收复汴京、洛阳后,蒙古军向南击退宋军,蒙宋战争开始。在双方对峙的漫长战线上,淮河东部战场水网密布,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川西战场上,蒙古军被钓鱼城封锁。相比之下,中间的荆湖战场成为南宋防御的软肋,北方一枝独秀的襄阳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
兵家必争。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与樊城北隔汉水两岸,以浮桥相连,夹江互为犄角,可视为一体。向北,可以通过南阳盆地进攻中原;往南,既可攻湖,又可攻粤;一切都是山。襄阳可沿汉水入长江,威胁上游川蜀,下游江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天下之腰”之称。
1235年,蒙古军攻占襄阳,但并未重视。三年后,它被南宋著名军人孟珙收回。经过南宋朝廷多年的筑城、屯田、增兵、修筑渠堰,襄阳有了抵御强敌的资本。
161年忽必烈即位后,派使者贿赂南宋镜湖使吕文德,要求在襄阳城设立对外市场,进行相互贸易。然后以保护货物为由,要求在襄阳城外修筑土墙。毫无准备的吕文德同意了一切。于是蒙古人在襄阳东南的鹿门山修筑土墙,修建城堡,成为包围襄阳的第一个据点。吕文德意识到自己被骗时已经太晚了。1269年,吕文德去世前一直说,“我是错误的国家!”
建造一座堡垒城市
267年,忽必烈采取率军首领刘正提出的取襄阳、樊城、浮汉入河、直取临安的建设策略,派元帅阿苏、刘正率五万大军南下,拉开了长达六年的襄阳战争的序幕。
得知襄樊强大,强攻难胜,阿叔采取了四面筑堡,长时间围困,水陆止步,破城待命的战术。在鹿门山城堡的基础上,在东北白河口建城,控制襄阳水陆交通。
一六七年十二月,南宋朝廷任命为知襄阳府兼京安府副使。第二年,为了打破吕蒙和白河之围,吕向他的堂兄求援。但是,吕文德认为襄樊市水很深,储量也很充足,所以没有受到重视。吕命令襄阳守军多次进攻,但都被打败了。
1269年初,蒙古中书左丞相史来到前线,在襄阳西部的万山、百丈山修筑长围场,在南部的仙山、虎头山筑城。各堡点成线,步步为营,锁定控制襄樊。蒙古军还在襄阳城外种下数十里的朱利安寨,切断交通,襄阳至此成为孤城。
向阳加固
南宋169年3月,张士杰的“马步”、“马步”部队从临安增援襄阳,在樊城外的赤潭铺与蒙古军交战。此时蒙古军近十万在襄阳,援军力战大败。七月,长江沿岸,副使夏贵率领五万水军,三千战船,由上涨的水向襄阳运送物资。夏贵到了鹿门山后,从东岸的森林谷以一部分兵力佯攻,率主力进攻襄阳东南十里的新城。识破其阴谋,在虎尾屿设伏,杀死宋军2000多人,缴获50艘战船。12月,为了抑制宋军被汉水拥兵,蒙古人在襄阳西部的万山建城堡,在襄阳东部的关子滩立城门。
1270年,在刘正的建议下,忽必烈下令“造战船,学水军”,以求襄阳进步。刘正在万山以西操练水军七万,建造战船五千艘,建立了大规模的水军,弥补了水战的不足。同时,在汉水中筑起坚固的平台,架起弩,切断水路。为了摆脱危机,吕孤注一掷,骑一万五千人,战船一百多艘,突袭蒙古军队张洪范把守的万山堡。宋军骑在依次打击蒙古军队,但冲突没有移动。张弘范前后夹攻,宋军怒气渐消,宋军大败,退回襄阳。
170年9月,南宋前副都督使范率水军辅佐项。刘率领水军攻打关子滩,打败了宋军。范乘独木舟逃走了。271年4月,范再次运粮援项,又败于激流,损失战船100多艘。六月,范领兵十万,战船一千艘,第三次辅佐项,入鲁蒙。阿舒率军夹汉水东西阵,但里伯与水军折损,范自相残杀,遂弃旗夜逃。失去指挥权的宋军大部分地区被蒙古人攻陷,无数战船和铠甲战阵被俘。
宋、蒙两军在襄阳外围激战三年多。南宋多次援襄阳,守军进攻,均以失败告终。被蒙古人包围的趋势已经成为现实,宋军只能得到零星的补给。被困襄阳,败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