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们再也受不了闰秒带来的一堆bug了。
现在,谷歌Meta、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发起倡议:废除闰秒!
闰秒,说白了就是在“世界时”上加(或减)一秒,使之更接近“太阳时”。
“世界标准时间”(UTC)与原子钟测得的精确时间同步,“太阳时”根据地球自转测得,但地球自转不稳定。
比如,当两者相差超过0.9秒时,在23: 59: 59和00: 00: 00之间插入一个不存在的“23: 59: 59”,让时间慢一秒。
然而Goose就是这个看似有用的闰秒,让很多程序员很担心。
如果空少了一秒,或者出现了“第60秒”,就要一群人调整时间(比如暂时关闭NTP等。)并修改程序,将闰秒的影响降到最低。Meta说:
闰秒造成的伤害远大于它的用处。
这群大厂商还找到了两个权威机构,即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和国际计量局(BIPM),并与他们达成了协议。
虽然闰秒看起来离我们有点远,但是这些年给计算机行业造成了不少困扰。
闰秒于1972年引入,至今已增加了27个闰秒。
每次加入闰秒,很多公司的电脑或者应用都会出现问题。
比如在互联网如日中天的2012年,闰秒带来了一波“潮汐”式的影响。
当年6月30日闰秒出现后,Reddit、Mozilla、LinkedIn和国外社区Yelp的服务器都出现了问题,依靠计时器的订票服务Amadeus也出现了问题。
然而闰秒的影响在那之后并没有消失。毕竟总有新的bug(手动狗头)。
2017年,Cloudflare也遇到了闰秒故障,导致一批客户无法使用相关服务。虽然程序员已经提前写好了应对方案,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消除闰秒的影响呢?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拆分法”。
以Google为例,程序员会把多出来的一秒分成很多小时间段(比如几分之一秒),然后在不影响程序运行的情况下,悄悄加到时间里。
这样,当闰秒到来时,程序实际上已经平安无事地度过了这一秒。
对于元程序员来说,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这个闰秒被悄悄地从时间表中“抹去”。
但是,只要下一个闰秒出现,大厂们就不得不继续面对闰秒的影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消灭”它。
包括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在内的大公司都觉得闰秒利大于弊。Meta还写了一篇文章呼吁废除闰秒。
当然,希望废除闰秒的不只是这些大厂。
早在2015年,国际电信联盟就在WRC讨论过是否保留闰秒。
只是报告结果还没出来,预计要等到2023年。
对于闰秒的废除,有网友调侃道:
脸书开发人员非常害怕闰秒,他们认为改变计时方法比修复代码更容易。
不过之前也有网友提到,不仅仅是IT行业,整个行业都会受到闰秒的影响。
你受到过闰秒的影响吗?
参考链接:
[1]https://www . CNET . com/tech/computing/tech-giants-try-banying-the-leap-second-to-stop-internet-crashes/
[2]https://engineering . FB . com/2022/07/25/production-engineering/its-time-to-leap-the-leap-second-in-the-past/
[3]https://www . ITU . int/net/press office/press _ releases/2015/53 . 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