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名进士——邯郸人李景濂

中国最后一名进士——邯郸人李景濂,第1张

中国最后一名进士——邯郸人李景濂

古城邯郸的步行街南门里东侧,有一处新装修的名人故居,上面写着“李敬琏故居”。很多游客不知道故居的主人是谁,但总有人问他是谁。作为一个邯郸人,要知道他是清末最后一个离开古城邯郸的读书人,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者——李敬琏先生。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九月宣告终结,甚至有人知道,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陈佳科恩科举状元是刘春林,直隶肃宁人。如果问最后一个进士是谁,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实际上,上一个科举进士也是直隶人,即直隶邯郸人。

邯郸民间文化学者、文史专家李发勇先生,在孜孜不倦地探寻李敬琏先生的功名与生平。他是本地的文史专家。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以及现居北京的李敬琏的曾孙李剑雄先生和他的妻子张虹的追求,这位中国最后一位进士的生平和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而清晰。李剑雄先生是李敬琏的曾孙。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曾任新华社国际部英文编辑部副主任、新华社常驻联合国记者、《环球时报》英文版高级顾问。他的妻子张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在一家北京企业担任高管。退休后,他们致力于探索他们曾祖父的生活历史和在政治上的学术成就。他们行程数万里,花费数十万元,寻找借来的资料,拜访专家学者。他们走访了中国第一、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天津大学档案馆等地查阅史料。他们还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四次。由于他们的不懈探索,李敬琏先生的完整形象和他一生的名望和成就得以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

李敬琏(1869-1939),字友周,甘肃陇西塘人。他的家谱记载他是李“改本”的后裔。他的祖先被授予曹州的行政长官。先迁至正定府,后迁至隆平县宁津、枣坨村,清嘉庆二年(1707年)迁至邯郸市。李敬琏先生于1869年出生在邯郸市南门的一个书香世家。1889年入县求学。1894年,他是吴佳区第一个著名的贡品。他是邯郸县明清时期唯一的杰出贡品。早年就读于直隶保定莲池书院,师从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先生。

李敬琏是1903年桂茂恩的科举主考官,1904年陈佳科恩的科举主考官,在二等中排名第五十八。由于宫考大雨,保和殿光线不足,李敬琏答题时多翻了一页,以至于试卷出现空空白纸。只是因为这个瑕疵,总统授予他的进宫考试卷子是前三名中的第150名,也是最后一个被授予与进士相同出身的,从而成为科举史上最后一个进士。其实要不是这次粗心,也不会是最后一名,因为李敬琏国考第17名,国考第46名。

殿试结束后,李敬琏被任命为光绪内阁秘书,后历任清朝总务厅厅长、北洋大学堂副厅长、直隶大学教务长、直隶文学馆副馆长、史静大学堂教员等职。民国时期是北京大学教授,1912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众议院议员。曾任清史馆顾问、总统府政治顾问。

李敬琏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学、历史、慈善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他在世界各地写了很多书,他在学术部门写了几十篇文章,《左传讲义》、《左传一瞥》、《宋学讲义》、《吴汝纶传》、《诗文集》、《清史传》。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历史学家顾颉刚、作家朱自清都是他的学生。由于他在学习和治理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获得了清光绪皇帝银质奖章和中华民国政府颁发的胡雯奖章。

李敬琏虽然大半辈子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时代,但他的思想和观念是高瞻远瞩、务实的。尤其是民国前期,政局动荡,他当选民国第一任众议员、总统府政治协商后,坚持爱国,反对封建落后,坚持中国必须统一,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振兴中华。他不畏权贵,反对复辟,提出了一系列爱国法案和修正案,在今天看来,都是载入史册的先进政治理念。

他深明大义,积极支持民族团结。清末至北洋政府初期,联邦制理论甚嚣尘上,导致了“联省自治运动”,这是企图分裂对方的预演。作为议员,他在国会上指出“联合省的想法尤其不可或缺,但有联系却有排斥...相互依靠外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两败俱伤,造成分崩离析的惨祸。美其名曰联省,实则死路一条。”最后,在所有的呼吁之后,国会放弃了联邦制的选择。

1917年初,中华民国国民议会召开制宪会议,对相关宪法条款进行表决。李敬琏提出修正案,提出“中华民国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中华民国领土完全在中华民国主权之下。”也就是说,一百年前就提出,在宪法规定下,人人平等,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不可侵犯。这一建议体现了他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和政治远见。他不畏强权,反对封建复辟。为了恢复帝制,袁世凯规定由国民大会决定国体。袁世凯为了达到目的,拉拢国会议员李敬琏,派了一个警卫开着一辆车,装着一麻袋银元去李敬琏家。他对重金不为所动,坚决拒绝,并责令退还。

民国前期,外国教会迅速壮大,他们反对儒家思想。他们想通过宗教逐渐渗透到中国,从而逐渐控制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李敬琏和其他议员一起评估了形势,并在国会中提议将儒学定为国教。但未获通过,最后达成妥协“中华民国人民有尊重孔子和信仰宗教的自由,除依法外不受限制”。

在浩如烟海的馆藏资料中,李敬琏的曾孙李剑雄查阅了《中华民国史》中的《各方致孙中山的书信电报汇编》,发现李敬琏和多位国会议员于1927年7月8日联名发来电报,肯定和拥护孙中山先生创建共和国的丰功伟绩,支持其救国方针,主张南北谋求国家统一,造福人民,造福国家。这份电报是北方政界、学界名流支持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统一政权的表现。再现了李敬琏等一批仁人志士为国出力的决心,为民请命。国之栋梁,助国之倒。这段历史瞬间展现了一代文人和有志之士的爱国情怀。

李敬琏为中国的宪政和政治民主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研究中国宪政史和桐城派在北方传播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李敬琏一生清贫,乐善好施。虽然他是一名教授和国会议员,他赚了很多钱,但大部分都用来抚养许多李孤儿和发展家乡的事业。他从家里收养了十几个孤儿,他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成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发展家乡邯郸的工商业发展,他购买了易煤油公司、益丰面粉公司、镇元增酒厂的股份,并把家乡的45套房子交给妻子和哥哥用于民生织布厂。后来他来不及过问归还的事,一切都不了了之,以至于没有财产留给后人。

由于李敬琏在政治、教育、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被列入了许多经典著作,如《晚清700名人图说》、《民国人物辞典》、《民国精华(中、英、日版)》、《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中国近代人物传》等。《邯郸县志》记载了从李敬琏的高祖到他的儿子六代人在孝道、德育、规训、治学等方面的成就。

1939年春,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进士在北京去世。前来吊唁的北京政要、社会名流、亲友、学生和弟弟们,长长的吊唁队伍一直延伸到胡同外的大街上。人们都由衷地钦佩这位在北京有着卓越学术和威望的人物。

是的,他不仅是中国最后一个读书人,也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读书人。

来自:今日头条

原标题:《中国最后一个读书人——邯郸来的李敬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815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