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的首功之臣,为何顺治下诏永不录用,康熙对他深恶痛绝?

ch3ch32022-09-23  21

收复台湾的首功之臣,为何顺治下诏永不录用,康熙对他深恶痛绝?

1678年,康熙压制了杀姚启胜的冲动,销毁了顺治永不录用的圣旨,任命姚启胜为福建巡抚。四年后,姚启胜收复台湾省,惶恐地去了北京。他知道他的到访必死,但一直恨他的康熙没有杀他。

清朝初年,有几个人的名字与“台湾省”联系在一起,如郑成功、施琅、姚启胜。清朝能够收复台湾省,姚启胜功不可没。

姚启胜有点意思。越是当官的人,官越大。他只是倒下了。最后明明立了大功,却欠朝廷四万七千两银子。这真是可喜可贺,又令人担忧。

索额图向康熙陈述姚启胜的就职履历时,康熙越听越信,恨之入骨,不得不用之以不屈的敬意。那么,姚启胜有哪些传奇?

如果把姚启胜留在北宋,他可能会成为梁山好汉,他那种见路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真的有些侠义。

顺治初年,19岁的姚启胜在通州被土豪欺负。一气之下投靠清军,做了官,做了通州。但是,姚启胜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抓了土豪,杀了他。

大家猜猜,姚启胜报仇之后做了什么?这个人出人意料地潇洒辞职。

但没过多久,姚启胜就遭遇了两个兵卒欺负一个弱女子。不杀这两个兵卒,救一个完整的女人是他的性格吗?你看,这不是英雄风范吗?

要说姚启胜也是个狠人,饶是这几年混出来的。他去参加省考,一举拿了第一。从此,姚启胜成了一个芝麻官——香山知府。虽然官不大,但本事不小。他一上任就弥补了前任知县所欠的巨额税款。

然而,姚启胜的人生注定是在不断的困境中生存。不是,我做官没几年,就因为擅自开海禁被弹劾了。结果我丢了官职,开始创业。

然而,姚启胜很快又大放异彩,这一次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康觉罗王子艾欣》一书中。

1673年,康熙下令撤“三藩”,靖南王耿仲晶、平南王武王三桂、平南王尚可喜立即反目成仇。当然,康熙不可能让韦小宝帮助他打三藩,而是派太子康去讨伐他。

此时,姚启胜带着儿子姚仪,捐募了数百名精兵,归康王指挥,为平定三藩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用智慧迫使耿投降,深得康王赏识。

首领康亲王也能应付。他马上把折子递给康熙,把姚启胜好好夸奖了一番。就这样,姚启胜又一次成为了朝廷官员。

那么,姚启胜和顺治皇帝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看过《康熙王朝》,可能还记得一个片段。萨尔图向康熙介绍姚启胜时,介绍了他的工作经历。他听得康熙脑袋嗡嗡作响,心里五味杂陈。

接下来,我回忆一下姚启胜在柔“搅局”下的生活:

顺治2年,官居福建巡抚,立了小功;

顺治6年,违抗朝廷旨意,降低官职;

顺治9年,三番五次和上司吵架,又被降职;

顺治十三年,酗酒失职被贬为知府;

顺治十六年,不知道为什么又被降职了;

康熙五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九品芝麻官。

当官一飞冲天,姚启胜如何?他像滑滑梯一样屡遭降职。看姚启胜在顺治年间的表现,也难怪他气得顺治永远不会录用他。

当然,这些都只是电视剧的杜撰,但编剧对姚启胜性格的描述是对的。真实的他真的是目中无人,真的让康熙很头疼。

收复台湾省前,姚启胜先后攻克厦门、金门,屡立战功。帮他打赢的兵马花了五万两银子,这些钱没有一个是朝廷出的,都是当年姚启胜自己做生意攒下的家当。

可以说,即使姚启胜为朝廷效力,他的英雄主义依然高涨。饶是如此,还是小人弹劾,诬陷他有阴谋。好在康熙比较看重姚启胜的能力,所以没有追究。反而升任福建巡抚。

1682年,姚期生与康熙在台湾省问题上意见不合。当时,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死了,他的孙子郑克双继承了王位。他向清廷表明,愿意像琉球和朝鲜一样,不剃头向清朝进贡。

他在传达了姚启胜、郑克双的要求后,提出了“一起打压,一起抚弄”的建议。康熙不同意,但命令施琅攻占台湾省。但是,姚启胜还是极力劝说几位知名人士投降。

从这个角度来说,姚启胜对当官是有些切身感受的。这才是英雄风范!

但是,姚启胜这么做是有原因的。郑成功死后,郑静背离了父亲反清复明的初衷,反而走上了分裂祖国的道路。尽管如此,康熙仍然拒绝动武,前后进行了九次谈判。

从劝说到郑对沿海居民利益的打击,康熙最终下定决心武力征服。康熙有意重用姚启胜,而姚启胜极力推荐施琅,甚至数次违抗圣旨,用生命推荐施琅。

不久,姚启胜的麻烦来了,他再次被弹劾,理由是他主张军权,侵吞他人财产。当时心灰意冷的姚启胜仍然以国家利益为重,频频写信分析台湾省的局势,最后在焦虑和愤怒中死去。

事实证明,姚启胜很有眼光,施琅凭借收复台湾省的努力而名垂青史,名声甚至超过了姚启胜。但后人需要记住,施琅的成功是建立在姚启胜“前人栽树”的基础上的。

他从来没有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只有心中有骑士精神,更多的荣誉感,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历史是博大精深的,姚启胜注定是大有作为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67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