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上的600年小楷,谁写的?

南京城墙上的600年小楷,谁写的?,第1张

南京城墙上的600年小楷,谁写的?

南京城墙上的六百年小楷是谁写的?

“灰到虚无的砖/灰,有什么颜色比灰更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有了这些砖,长城变得高大/有了这些砖,长城能爬山越障/我举起一块散落在长城脚下的灰砖,敲它。回声是哑的/有分量的,除了大地的重量/岁月的承诺。”-长城砖

“扬州府官员知朱湘、徐,泰兴县官员知丁、恒,将军知淳、先闵、萧乾,工匠知张正思、瓦匠知石”。这是南京明城墙一块普通城砖上的铭文。

相传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保证城墙坚不可摧而想出的问责办法。把一个人的名字刻在一块砖上的目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责任明确,落实到位。把参加者的名字刻在砖块上,这样他们就能看得清楚了。一旦出了问题,谁也不能相信。

是中国历史上修建长城最勤快的朝代,因为朱元璋把元朝的统治者驱逐出中原,夺取了政权。所以有一件事明朝自始至终都在做,那就是防止北元再次入主中原。

从朱棣开始,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皇帝亲自镇守北元。当蒙古黄金家族最后一位可汗李丹汗受到新兴后金武装的威胁时,李丹汗不得不联合明朝抗金。在这两百年间,明朝除了一部分部队专门用于日本侵略者的海防,其余都在北方边防。边防最大的成本是建边墙,也就是长城2。

明朝灭亡后,历代边防总结如下:“元人北归,多次复兴。永乐迁都北平,三面受敌。正统之后,敌人越来越多。所以明朝后期,边防很重。东起鸭青,西至嘉鱼,绵延千里。”

明代修建的长城自东向西贯穿当时九个重要的边境城镇,分别是辽东镇、冀州镇、福宣镇、大同镇、太原镇、烟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镇。历史上称为“九边镇”。

作为明代长城边防最重要的配套工程,我们今天熟悉的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都是明代修建的。青海有门源、互助、大同、湟中、贵德、乐等长城遗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这些长城都是明代建造的。

在墙砖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并不是为了在清史上留名,而是为了执行明朝强制推行的“质量追溯制度”。

明城墙的修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责任制。城墙的起源主要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37州(直隶州)160多个县。为了保证砖的质量,明代的城砖大多都有铭文。一块城砖上最多刻着十一个负责人的名字,从州县官员到下面的村长。

有了这种责任制的制约,烧制城砖无疑不可能马虎。只要城砖质量有问题,各级官员、村庄、烧砖人都会受到处罚。所以,这些“官砖”做成的墙,可以屹立上百年。

古人云:“人皆自怜,天高云淡,地平;每一个责任都是颠倒的。“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心中时刻装着责任,眼睛牢牢盯着责任,手握着责任,责任明确、落实、追究,才能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蓝图也会变成空里的城堡。

没有问责,就很难承担责任。没有责任,正气难以彰显;有错不纠,百病丛生。责任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奉献。敢于承担责任,有所作为,“羽毛”才会更饱满、更亮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17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