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的一天早晨,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前线阵地的紧急电话。
电话那头的海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吴福海忘了问候,语气有些慌张。他走上前来,直接汇报道:
“部队出事了,炮兵舰队那些国军、海军起义的官兵一夜之间逃了200多人!”
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张爱萍不禁大吃一惊。华东海军刚成立两个月,一片废墟。时间紧,任务重。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稳定。什么都知道还是有问题的。
部分起义官兵思想负担重,立场不坚定。其他作战部队出现小规模逃跑的情况并不罕见。但现在,在这支新海军的人员构成中,起义军官兵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他们都在关键的指挥、训练和技术岗位上。此时200人出逃,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躁动,严重影响军队士气。
听完吴福海对逃亡原因的解释,一向以“儒将”著称的张爱萍罕见地火了:
“就因为一条狗,你就这样做了。你这么小的头脑怎么能打仗?必须严肃处理!”
第一,对于军事扩张既往不咎
白马寺位于江苏泰州郊区,南临长江,北靠杨桐运河。也是东汉名将蒋欣的故乡。相传,当年蒋欣在剿匪中战死,被孙权封为“白拓将军”。后人在他的家乡修建了“白马将军庙”,并将其视为神灵的常年祭祀。后来他直接把当地地名改成了白马寺。
对于当地人来说,白马寺不是一座普通的古佛庙,而是一种反抗精神的寄托。明朝景帝年间,名将刘景绍在泰州打败了入侵苏北的日本侵略者。人们都说他之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姜侯(姜信)显示了他的精神,从天而降给了他八支长矛空,像苍蝇一样跳舞帮助刘。”
所以后来抗日战争,白马将军庙里的香火最旺盛,人们都来这里祈求白马将军显神,帮助前线的抗日将士。
1949年4月23日,白马寺迎来了更加传奇的时刻。正是那天下午1点半,伴随着窗外长江南岸传来的隆隆炮声,张爱萍在白马寺王石楼正式宣布组建华东海军的命令,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就这样诞生了。
肩负着从零开始建设海军的重任,张爱萍的压力可想而知。渡江战役胜利后,百万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然后收复沿海岛屿,海南和台湾省决战任务提上日程。不一会儿,一支能打仗的海军就带了出来,这是上级下达的“死命令”。
然而,与宏大的战略任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东海军成立之初的“寒酸”。包括指挥官张爱萍在内,这支海军只有13人,包括5名干部和8名士兵。
第三野战军作战参谋黄胜天是张爱萍从粟裕请来的专员,也是海军的创始人之一。当他后来回忆海军成立时的困境时,他有无限的遗憾:
“一开始,我看着我们这十几个人,在江阴要塞司令部空的摇摆大院里,心里都在打鼓。上级的要求能完成吗?怎么完成?”
当时空陆军和海军同时组建,四野负责空陆军,三野负责海军。有很多著名的散叶,但在华东海军首任司令员的选择上,上级挑了刚从苏联回来的张爱萍。
张爱萍是个好战士,写的文章也不错,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更难得的是,出身农民家庭、从未上过军校的张爱萍是全军唯一的“多兵种人才”。出身步兵,长征时最早开始学习骑兵,担任中央骑兵团团长,后来奉命组建海军,领导建设两弹一星和导弹部队,这是他一生的传奇。
作为一名海军司令员,张爱萍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头脑生动,生活不拘一格。为了尽快扩军,改善海军配置,张爱萍一开始做了两件事:
第一,从各野战军中挑选精锐干部和作战骨干,向老首长陈毅、粟裕要一批人员素质高、战斗力强的作战部队,如三野司令部直属侦察营、一师、苏北海防纵队等。
二、招募国民党起义的海军官兵,在上海、青岛、福州等地设立“注册国民党海军人事事务所”,公开宣布从旧军队中招募海军专业人员:
“为了创建人民海军,我们成立了招募海军人才的办公室。凡曾在国民党海军工作过,今后自愿为人民海军服务的,不论早晚分离,不论是军官、士兵、军衔,不论是航海、轮机、制造、枪炮、通讯、测量、军需、医疗或其他行政人员,均可凭其素质登记录用。”
张爱萍采取了招贤纳士双管齐下的办法,效果非常显著。尤其是“既往不咎,人才录用”的宣布,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有识之士争相相告,报名者甚多。仅上海一地,不到两个月就有1000多人注册。经过筛选,其中788人被录用。
此外,张爱萍放下司令架子,亲自接见了曾、罗留喜、马等前国民党海军专家,邀请他们加入海军指挥队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是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办公厅副主任徐世福。他是桂永清的结拜兄弟,曾就读于美国海军学院,专业能力很强。为了邀请徐师傅出来,张爱萍不顾众人反对,亲自登门拜访,这让徐师傅大吃一惊,他只能赔罪道:
“对不起,罪过,罪过!”
张爱萍说:
“不能请山,是我的罪过!桂永清要你去台湾省,你不去,这就更可贵了。你们的专业知识和才能将在人民海军中得到广泛运用。”
即使是当年的桂永清,也没有今天的张爱萍真诚。这句话让徐师傅很感动,马上说道:
“张司令居高临下的待客之道,令我佩服,佩服,我愿意服从分配,做一些小事。”
后来,在徐师傅的婚礼上,张爱萍不仅亲自参加了婚礼,还现场朗诵了自己写的一副对联:
“月夜,品情花,花月圆,玩乐,结婚;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们都在为建设海军,保卫国防而努力奋斗。"
张爱萍以诚待人,降人才,在短时间内为华东海军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徐世福等人的尽心协助下,华东海军各单位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掌握了军舰操作技术、海上攻防技术,进步之快令人瞩目。
然而,俗话说,凡事都有两面性。华东海军在短时间内扩军,广征新兵。虽然加速了海军建设,但也留下了一些隐患。最终,作为华东海军主力的华东海军第一纵队,是冲突爆发的地方。
二、一只黄狗引起的误会
华东海军第一纵队举足轻重。其前身是著名的“苏北军区海防纵队”。
在苏联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联军区司令员的粟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敌人的沉重压力下,大力建设海防部队,尽一切努力开辟海上交通,组建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海军防御团,把日本与伪军的斗争从陆地延伸到海上。
当时,海防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发展一支“地球海军”似乎更不可能。但是,粟裕不仅提出了设想,而且亲自实施,指导建立了海防团,并使自己爱上了担任海防团团长的陶勇。
陶勇,军中绰号“亡命三郎太”,与叶飞、王必成并称粟裕麾下最优秀的“叶王涛”。他慷慨,忠诚,是个好战士。接管海军防御团后,大力剿灭华中海盗,同时拉拢孙二虎、吴道生、陆等入新四军。
海防团本身的基础就是新四军第一师警卫团三连。除了1个山炮连,还配备了6挺重机枪,在新四军绝对是优秀的。再加上在陶勇招募了800多名绿林高手,海防总队聚集了许多奇人,如接君、江湖英雄,遇水就能在每座山桥上开路,战斗力在全军中首屈一指。到1944年春,海防团已扩大为由三个小团组成的海防纵队。
张爱萍组建海军时,第一个命名的单位是海防纵队,这支能一下子来的王牌部队主力被改编成了海军“第一纵队”。为了加强陆军实力,张爱萍还特意将南京、镇江起义的三支原国民党海军舰队改编为第一纵队管辖的三艘炮舰。
从人员构成来说,第一纵队在全军中堪称绝无仅有。部队的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和功勋部队。
第二部分:抗战时期海防纵队吸收的江湖绿林。
第三部分:国民党海军起义的官兵。
这三种人聚在一起,打起来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战斗力,但私下相处就没那么容易了。从野战军抽调的战斗骨干很多都是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斗英雄,所以他们对国军起义军的态度自然不会太好。但国军起义的部分官兵思想上也有偏差。第一炮艇队的队长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49年4月23日下午,在第三野战军联络参谋的策动下,国军司令员率领第二舰队9艘战船、16艘舰艇、1271名官兵在南京燕子矶河上起义,时任第五巡逻艇队队长的杜就在其中。
出生于林遵的一个海军家庭,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子,父亲林朝夕也是清朝著名的海军军官,参加过甲午战争。受家庭影响,林遵19岁进入烟台海军学校,随后就读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937年赴德国学习潜艇技术,在海军中被称为“多面手”。
加入华东海军后,为起义立下汗马功劳的林遵多少有些得意。再加上旧军队的习惯,他讲派系,搞个人主义,不服张爱萍,甚至想当海军司令。林遵对老部下杜理科·陈数的态度尤其如此。
杜·陈数参加了起义,但他很不情愿。形势所迫,他加入海军后无法安定下来。私底下他也想把人拉走,在招商局当个招商队长,也就是说混日子。所以有些海军官兵来学技术,他也习惯摆架子,既不耐心,也不尽力,上课用英语术语,搞得大家一头雾水。有人请他用中文授课,但杜毫不客气地回去说:
“我就是这样学会的。为什么不能?”
第一炮艇队的教导员王怡仁文化程度不高,30出头难免有点青涩。杜是一个在旧军队中有严重习惯的起义将军,一直是他讨厌的人。然而,杜认为他有技术和经验,他也看不起文化基础差的。两个人虽然是搭档一起工作,但是完全不在一条路上。
受杜的影响,炮艇队其他起义官兵对的态度也不太好。耍小脾气,扯皮是常事。炮艇队的翻译卢鹤南是杜虎臣的心腹。两人私交甚笃,凡事总穿一条裤子。在某种程度上,鲁豫代表了杜虎臣,所以他是王怡仁的眼中钉。而到了最后,也就是这个大惊小怪了。
当时炮艇队养了一只黄狗,算是官兵的“亲密战友”。不知哪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把无辜的黄狗骂了一顿:
“黄狗滚出去!黄狗滚!”
而偏偏在面前骂了陆。当王和走得很近时,以为鲁豫指的是对人指手画脚,骂他是“黄狗”,叫他滚出炮艇队。当时没有说一句话,而是直接向政治部主任姚列做了汇报。姚听了,大怒,认为态度不端正,应该严厉批评。
比如,姚局长专门开了一个“团结会”,主题是帮助鲁豫同志提高思想觉悟,改正错误,作出检查。
就这样,三个炮艇队的500多名前海军人员聚集在一个操场上,围成马蹄形圈席地而坐。缺口一侧有三张桌子,分别是政治部主任、队长和指导员坐的地方。最外面的一圈是警卫连的士兵。
被叫到名字的鲁河南,脸色苍白,浑身颤抖。起义海军的其他成员也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么大的战斗是为了什么。
姚局长见面会越来越厉害,甚至大声质问:
“我们身上的伤疤是被狗咬的吗?”
此时,一些老指战员情绪激动,再也忍不住了,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战友和亲人,对国军始终有一个疙瘩。
渐渐地,“何娜!你必须给出一个彻底的解释!谁是你的后台支持者!你不老实告诉我,你就死定了!”“人民给了你宽大处理,你却死不悔改,执意与人民为敌。”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甚至最后还有人喊“枪毙鲁豫!”
会议的激烈程度显然出乎姚局长的意外,他赶紧停下来说:
“大家不要激动。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重在教育。只要鲁豫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省过去,好好学习,提高觉悟,就会改正错误。如果他做到了,他将是一个好同志。”
姚局长的本意是教育鲁和敲打杜,让起义官兵收敛一些旧的军队习气。但是,三艘船的人员刚刚造反。这种场面他们以前也见过,稍微严重一点,就吓一跳。他们议论纷纷,以为是杀鸡儆猴。
出于恐惧和愤怒,炮艇队的500多名起义军官兵当晚逃跑了200多人。更有甚者,在离开之前,船上的枪和子弹都被扔进了河里,船上的机器零件也被拆了。到了第二天,杜得知了的消息,也是一个执着的工人。他请了病假,回无锡老家“休养”。
事情一出,张爱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及时遏制,这一事件处理得不好,那么以后逃脱的就不仅仅是这200人了。起义的官兵需要一个助力。同样,华东海军的老兵也需要清醒的认识。要建设强大的海军,没有大海般的胸怀是绝对不行的。
当天,张爱萍从上海赶赴镇江前线。
第三,坦诚相待
问题从哪里来,就在哪里解决。
到达镇江后,张爱萍立即召集炮艇队中的起义军召开总会。上次姚局长在一次会议上批评鲁河南,直接吓跑了200多人。这一次,会议再次召开,海军司令员亲自主持会议。其余的起义军其实心里都在打鼓,生怕又被秋后算账。
但是张爱萍和姚局长比起来,在会上一点架子都没有,一点错误都没有纠正。相反,他与起义的官兵交谈。比如他提出了三个问题,并亲自给出了答案。
首先,你是怎么来的?
你们解放军胜利了,国民党一败涂地。你自己也感受到了国民党的腐败,你觉得跟着它走没有前途,就投入了人民的怀抱。这是因为你有爱国心。
第二,你在这里做什么?
为人民服务,建设人民海军,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保卫我们即将到来的新中国。
第三,以后做什么?
要学习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然后,你应该学习军事,用你的海军知识和技术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做贡献。
最后,张爱萍用一句话结束了整个会议:
“祝与会的前海军人员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欢迎大家评论发言,畅所欲言,因为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
这些话都到了起义官兵的心坎里。他们加入国军,都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冒着生命危险。后来,他们不愿意打内战。起义后,大家都愿意投身于海军建设,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海军,这是莫大的荣誉。
张爱萍在会上说的话,在海军内部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些逃跑的起义官兵被动员了一百多人回来。
从此,海军统一了。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解放一座大山的战斗正式打响,张爱萍作为总指挥,下达了发起进攻的作战命令。在这场大决战中,海军空武装以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参战,其中炮艇队出动了24艘炮艇和2艘炮艇,是海军最重要的战斗力量。
不到10个小时,我军成功攻占一江山岛。
16时30分,张爱平总司令迫不及待登上一江山岛。望着凌乱的战场,望着翻山越岭的红旗,张爱萍心里深受感动,写下了《沁园春·一山登陆战》:
东海的景色,广阔的蓝天,汹涌的碧波。看鲸鱼跳海,风驰电掣虎跃;老鹰猎食,闪电击龙。雄师易一统,荣基难求;陆海空直接进了金汤,很韧。放眼大展岛,火海茫茫。
帅军惊慌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不是一张纸空就能阻止的。回想诺曼底、西西里、冲绳战争,为何鼓声四起。“坚如磐石”,悬崖峭壁,首战打得开镇八荒。赞英雄,喜欢西湖赛,第一次尝试。
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三军共同作战,也是海军真正扬名天下的一次战役。从13人创办白马寺到台湾海峡第一成就,从来没有什么奇迹,而是一代代海军战功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