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反敌方谍者、设置暗语……古代防谍保密有奇招!

策反敌方谍者、设置暗语……古代防谍保密有奇招!,第1张

策反敌方谍者、设置暗语……古代防谍保密有奇招!

古人的智慧是有益的。古人的生活总是让人好奇。

关注人民论坛读史,带你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史趣事,当官。

信息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著名的史书《李周》中,记载了掌管国家间谍的官职,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情报,这表明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到了唐宋时期,情报工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经济情报、政治情报、图书档案等。除了军事信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建立了一套反间谍保密制度,保证自己的信息不会被泄露。唐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间谍活动和保守秘密?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民论坛的历史。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人民论坛网(rmltwz)

请注明出处。

一个

古代的情报工作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情报工作主要集中在军事斗争和国家安全方面,所以军事情报非常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敌军现状、兵力部署、武器装备、概况、地理形势、军需、粮草等。《百战奇法》说:“凡欲征服,先用奸细碾压敌人的人数、虚实、动静,再促一师,则可大有作为,立于不败之地。”可见情报工作有多重要。所有的信息都必须通过侦察兵的辛勤工作来获取,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掌握的信息越丰富、越准确,就越有针对性地做出正确的军队部署,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这是赢得战争的关键因素。

除了军事信息,唐朝的信息收集范围也扩大了,表现之一就是经济信息也包括在内。唐宋以前,所谓经济信息主要是指对敌方军需、粮食储备的了解,这一时期扩展到社会生产、经济结构、气候特点、灾害等方面。前两者对制定战略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后两者具有战术意义。比如唐初,东突厥汗国对中原地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郑元聪自隋末以来五次出使突厥,对其社会经济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他观察了三年,又一次出使归来,对唐太宗说:“突厥之兴亡,唯以羊马为准。今六畜疲,人皆喜其菜。”国力被大大削弱,是对抗他们的最好时机。这些信息在唐太宗对付突厥的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果然,东突厥很快就被消灭了。五代后金时期,契丹与中原交恶,多次出兵侵后金,大量砍伐、烧毁桑园。这是基于他对中原经济以农桑为主的认知,想通过这种方法破坏中原的社会生产,削弱其军事实力。

政治信息的收集也包括在这一时期的信息工作范围内。唐人李友的《太白阴经》说:“我使行人看敌王公大臣,执事贤愚,中外邻居贪廉,舍身谄媚之人,君子小人,故能以情动事。”行人指使者,即了解敌国君主和臣子的情况,掌握敌国的政治动向,从而分析制定相应的政治对策。比如辽代皇帝穆宗在位期间,酗酒、疏于政务、赏罚不分、杀戮过度、内外疏离等诸多问题。周世宗发现这一情况后,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与南唐的淮南之战后,他收兵,不失时机地率军北伐契丹。这是根据对政治形势的分析做出的决定。

这一时期书籍和档案也被纳入情报收集范围。唐宋时期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和档案的数量大大增加,于是周边国家和民族纷纷收藏书籍和档案,以获取所需的信息,尤其是政治、经济、地理和军事方面的书籍,成为他们收藏的重点。唐代外商或使团收藏、购买书刊受到限制,携带出境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宗教、文化、历史和儒家经典被广泛传播,而上述政治、经济、地理和军事书籍被严格禁止出境。宋代除了政府制定相关条例进行防范外,还加强了对民众的监控,鼓励民众举报违规行为,禁止民众收藏军事书籍。在边境地区,加强了检查和预防工作,以防止此类地图出境。军事局势紧张时,甚至商业贸易活动也一度停止。当然,这种现象只发生在特定时期。另外,惩罚力度也要加强。一旦发现官员隐藏军事书籍或泄露军事技术书籍,他将被解职,并被判处三年监禁。如果造成严重后果,他将被判处流放。如果是平民,会被判三到五年的苦役,情节严重的会被驱逐出境,永远不准回国。商人,包括印刷书籍的商人,被禁止从事商业活动,严重者将被监禁甚至终身监禁。

古代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唐代的情报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专职情报人员。在当时,他们被称为间谍,间谍,间谍,使者,间谍,侦察兵,侦察兵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从敌人那里获取各种信息。第二,商家。这种情况在古代出现的比较早,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跨境商业贸易非常繁荣,因此向商人招揽间谍或派遣间谍伪装成商人成为这一时期的常见行为。第三,信使。如武则天,吐蕃求和,唐朝“用(郭)元使冲锋,因之可惜”。当派遣陈出使辽国时,他回国后赠送了他的辽天佐画像和沿途的地理地形图。在宋立傲和宋夏之间,双方经常互派使者充当间谍。

第四,僧侣。随着佛教在亚洲的广泛传播,僧侣四处传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于是为了赢得战争,出现了利用僧侣获取信息甚至充当内部人员的现象。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三国都用和尚做间谍。比如韩国扣留新罗使节金春秋。其僧侣(探子)得到新罗要出兵救援的信息后,急忙告诉韩国国王,韩国不希望因此而发生战争,于是释放了金春秋。唐朝将军李记率军围攻平壤时,派和尚新城作为内应潜入城内。派武空寺僧入西夏,成功离间了西夏元昊皇帝与镇守山界将军伊奎玉勒的关系。借元昊之手,铲除了这位杰出的将军,解除了他对北宋的威胁。

第五,俘虏投降。有战争,必然有俘虏。通过这些人互相收集信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例如,当唐苏俪攻打蔡州时,他活捉了武元吉的将军丁世良。被影响后,这个人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所谓投降,是指投降加入的人。唐宋时期,周边民族或政权的官员、将领和民众往往自愿加入中原,这种记载在史籍中层出不穷。

第六,其他人员。晋代后期,有一个女子,容貌姣好,没有腿脚。她爸爸把她推进车里,在城里乞讨。后来发现她是契丹派来的间谍,就把她处死了。此外,有技能的人,如杂技,幻术师,音乐家,也被使用。这些人到处演出,甚至跨国演出,并获得报酬从事情报搜集活动,隐蔽性很强。

第七,收买敌方人员。这种购买是有选择性的,不是盲目的。唐人杜牧在他的《孙子兵法》注解中提出了七种情况:一是有才而失位,二是咎由自取,三是受宠而贪财,四是长期自卑,五是得不到重用,六是失势后急于大显身手,七是屡骗屡犯,始终抱着两头之心。属于这一类的人,要暗中给予黄金、丝绸、珠宝,让他们为自己一方服务。这些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情报学的实践和理论。

关于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中国古代已经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除了秘密隐身、人工传播、或利用合法身份往返传播外,还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一是蜡书,又称蜡丸、蜜丸。这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早在唐朝就有了。它的特点是隐蔽性强,智力不易被雨水破坏,甚至被做成水果形状。第二个是衣服带。情报会缝进去,掩人耳目。这种方法比较古老,不如蜡书安全。第三种,口头传递,相对安全,但寄件人必须是对方信任的人或者有某种信物证明身份。第四是行话。又称谬误、谬误、俚语等。,即以某种约定的暗号或借用其他词语而未说明原意所传达的信息内容。这种方法是最古老的,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有几种类型的书面暗语,口头暗语和物理暗语。第五是沟通。常见的有:水漂,即信息从上游向下游漂移;纸鸢,即风筝;射箭主要用于短距离信息传输;鸟,据唐代写的《酉阳杂》记载,波斯商船上有鸽子,能飞千里传递和平信息。此外,还有燕子和白鹳传递信息的记载。唐太宗曾经有一只白鹳,命他从长安到洛阳送信,一天之内可以往返。六是灯塔。主要设置在边境地区,采用修建烽火台的方法,用于传递敌情警报。

还有一些古代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比如窝车和瞭望塔,也就是下面有轮子的移动瞭望塔,可以升降观察城内或敌营的情况。听着,在战国时期,我们用的是在地上挖井,里面放骨灰盒的方法,来查明周围是不是在挖地道。唐朝时不用挖井,而是用一种叫葫芦的器具,形状像葫芦。晚上命令人们把头放在空葫芦上,30里之内都能听到人们的声音,以防偷袭。

如何保证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

唐宋在穷尽一切手段获取信息的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反间谍保密制度,保证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这是信息工作的另一个方面。唐代的保密制度比较完善,包括机要部门、决策制度、奏表、人事任免、科举考试、军事情报、经济情报、司法制度等。各部门、各系统制定了相应的保密规定。其中,在重要公文和军事信息的传输中,采取了一些加密措施,包括泥封、蜡画、印章等。前两者是对重要公文或资料的封存措施,他人不得随意打开阅读;房契是与公文相匹配的证据,即只有相关的公文或命令。没有相应的契据,公文和命令无效,不得执行。比如出兵、征调粮草、人员调动等。,必须出具正式文件和执行部门持有的另一半协议书后方可实施。特殊信息往往伴随着暗号、代码、密诗、符号等。据宋人撰写的《吴要》记载,这一时期所有军事信息传递都有密码,也称“字检”。根据信息内容的不同,将其分为40个条目,用40个不重复的词表达在一首诗中。每个字都配了一个信息内容,比如要粮草,增兵,坚守,被围,兵变等等。,然后编译成从1到40的数字代码,类似于根据数字和相应的单词,接收者可以知道信息的内容。

唐朝在情报方面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相关法规的制定。如《唐律》规定“凡泄密事件,应予保密,并应扭送”。这些重大事件包括军事行动。如果是“如果不是什么大事,也就一年半”。指的是揭示天象的变异,秘奏的内容,以及非诸侯国应该知道的事务。传大事者,杖八十。如果非重要事件应该保密,那些传递它们的人就不会受到惩罚。八十五线谱用来私断书,六十五线谱用来私断公文。《唐人史记》记载了大量泄露禁用汉语言、机密事项、密奏内容、科举试题等案件。,并受到了惩罚。这些官员在严重的情况下被处决,在轻的情况下被降职,最轻的惩罚是罚款。宋朝规定军事机密公文和普通行政公文实行分签管理,缩小了涉密范围,降低了泄密概率。同时规定,掌管重要机密的官员不得私自出访,不得私自接待客人,不得将机密文件带回家。与边境局势有关的文件应秘密传送,不得公布或复制。宋代对泄密的惩罚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在防谍方面,这一时期也制定了许多措施。一是在边境地区,特别是山谷沟壑的危险地方设立检查站,检查来往的人群,防止间谍混入。当局势紧张时,为了防止间谍活动,在边境设立的交易会经常关闭。其次,通行证制度严格。在此期间,规定所有出入宫门、城门、关隘、渡口、桥梁等的人。有不同等级的通行证,没有正式文件或通行证的所有人禁止通行。第三,在重要的城市、场所和边境线上有巡逻警卫、候骑者、伐木者等人员抓捕间谍。任何可疑或缺少文件的人都将被逮捕。第四,为了挖出隐藏的间谍,甚至通过暗算敌方间谍,效果往往出奇的好。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为了防止自己的间谍被敌人反目,提出了“厚赏”和“严警”两种方法。第五,是防止伪造公文、投毒暗杀、敌特等。之所以把密使纳入反间谍范围,是因为他们可能是间谍,也是因为他们有合法身份,不适用上述注意事项,所以需要特别注意。

以上略删。

选自《人民论坛》杂志

原标题|唐宋时期的反间谍保密制度

作者|杜文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新媒体编辑|常常

原创编辑|周晓丽

既往历史阅读推荐

欢迎关注人民论坛视频号。

近期精彩视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465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