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陈新甲把《和约》放在桌面上。家里孩子以为是一般的报告,就交给各个部门复印。当讨论的事情泄露后,崇祯大怒,将陈新甲处死。
陈新甲,四川人,明朝兵部尚书。他善于决策,深受崇祯赏识。陈新甲建议崇祯重用孙传庭、傅和以转败为胜。
陈新甲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崇祯的政策动摇了,他不想承担责任。他杀了陈新甲,道出了明朝“内忧外患”的悲哀。
崇祯继位的时候,明朝的山山水水岌岌可危,关州外的满清,关州内的叛军,东南沿海的殖民者,都让人头疼。
清朝,起义军,殖民者在明朝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惜明朝由于文官集团的壮大和内部权力的不平衡,造成了东南的财税问题,朝廷也无能为力。
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明朝不仅可以巩固边防,还可以招募流民安居乐业。就这样,李自成和张屡败屡降,却能东山再起。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陈新甲主张讲和,与清王朝签订协议,然后集中兵力围剿李自成和张。这个时候皇太极为了巩固皇权,不遗余力的收拾贝勒,也是倾向于讲和的。
相对来说,崇祯更需要讲和。如果八旗势力扩大,满清的山河未必是皇太极一家的。对于阔太家族对蒙古汗的损失,皇太极非常清楚。
讲和没有错,但是明朝的文官不想讲和,觉得这样“没面子”。崇祯虽然打算讲和,但是不敢拿到朝廷上讨论,而是私下进行。
如果崇祯负责,也许和会能成功,但崇祯不是。是谈判还是打仗,崇祯常常犹豫不决,又因为平日里杀敌太多,前线将领无所适从。
638年,巡抚卢象升率五千兵迎击八旗数万兵,夜袭破十余营。谁知,和高抓不住崇祯的想法,没有出兵相助,结果功亏一篑。
卢象升孤身一人,杨嗣昌、高起潜不敢相救,结果,卢象升被杀,天下震动。还在为和平而战,崇祯动摇了,杀了将军。
陈新甲是有能力的,但是他把握不了皇帝的心理。结果也很惨。1642年,洪承畴已经突破了多尔衮设置的防线,连连获胜,皇太极被迫亲征。
宋之战,明朝一开始赢了,但崇祯筹不到足够的钱,只好派陈新甲陆续催兵,希望速战速决,结果导致战败。
宋之战后,明朝元气大伤,李自成、张再度活跃,崇祯不堪重负。为了腾出精力收拾阿济格、多尔衮、多多三兄弟,皇太子又派人来求和。
陈新甲想讲和,但平日里他向傅提及此事,傅告诉了。此时,谢胜见形势不妙,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崇祯,崇祯让陈新甲过来说明情况。
内忧外患的局面,崇祯也想讲和,但不敢在台面上讨论。陈新甲的求和建议符合皇帝的意愿。崇祯让陈新甲秘密联系清朝,商讨和平的内容。
陈新甲工作松懈,和谈之事很快被朝廷文官知晓。但是证据不足,陈新甲也无能为力。和谈正常进行,双方各有所需。
弹劾奏折不断,陈新甲应该记性很好,做事也不错。但陈新甲的疏忽,不仅毁了平安大局,也坑了自己。
一天,一封秘密的和平信从边境送来。陈新甲放在桌上,想第二天和崇祯商量。就是这样一个疏忽,让陈新甲丢了性命。
按照惯例,各地的所有奏折,如果不是机密,都要交给各个部门复印,然后分发到各地。陈新甲是兵部尚书,自然要负责边防奏章。
陈新甲把“谈判密函”放在桌上,家僮以为是总汇报,便交给各部门官员抄写。孩子们的“错误”引起了轩然大波。
文官集团首先向陈新甲挑战,指责他讲和,这让崇祯很尴尬。崇祯让陈新甲给自己解释。陈新甲并不当真,认为崇祯是“有意为之”,只是作秀。
和平之事也是崇祯的意思,但是崇祯不想担责任。陈新甲不知道怎么揣摩崇祯的心理。她没有责备自己,而是夸耀自己的成就。
当御史被弹劾后,陈新甲开始紧张起来,开始运作,希望周延儒、陈艳等。会帮忙调解。崇祯不肯,却斩了他。
史载:“民与臣无外交往来。那些不在朝廷的,那些专捡便宜不告诉你爸的。一新私钱辱国,落于市法,斩之。”
军机大臣陈新甲被处死,是明朝“内忧外患”的悲哀。面对危机,崇祯不想承担责任,也稳定不了文官集团。大明江山危在旦夕。
陈新甲死后,朝廷无人敢再谈和平,明朝继续在东西战线上作战。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明朝已经山穷水尽,两条战线都失败了。
陈新甲死后不到两年,李自成攻陷都城,明朝灭亡。接着,吴三桂联合太子瑞多尔衮击败李自成,清军乘机入关,定下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