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冬天怎么取暖,古时候怎么取暖

聚客2022-05-28  46

地暖是什么时候有的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冬天地暖可以说是取暖神器了。去过北方的人都很了解。其实早在很多年前就有地暖了。在寒冷的冬天,古人是如何冬季保暖的?下面狩猎Kang.com的小编就来介绍一下。

地暖是什么时候有的

400年前就有“地暖”了。

人类的喜怒哀乐不一定相通,但对冷热的感知基本一致。生活在28万年前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学会在火堆旁建造圆形石圈,以保持取暖的热量。4600年前,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先民将洞穴中金牛山人点燃的火搬到了屋内。姜寨人会在房子中央挖一个小坑,四周用砖头石头围起来,中间用来做饭取暖。这是最早的火塘。

从凸出地面的火到凹入地面的火塘,一凸一凹之间,是先民们为取暖而保温的古老智慧的进化。火塘加热地面,逐渐温暖房间和人体,可以算是地暖最早的雏形。春秋时期,甚至有人用这种取暖方式来邀请国王的宠物。

据《春秋》记载,宋国有一个叫刘的宦官,深得宋平公的宠爱,但太子很讨厌他。公元前532年,平公死,太子即位,以杀刘为元公。当时,在全国哀悼期间,元恭想在戴孝的守灵仪式上坐很长时间。按照礼仪,他不能穿狐皮大衣,也不能用熊皮坐在温暖的座位上,他冷得发抖。刘用炭火把座下的座位烤火,想坐下时,他就把炭火挪开,让坐好。袁大喜,国丧一过,便“再爱刘”。

早在魏晋时期,东北就有“火炕取暖”的记载。清朝定都北京后,白山黑水的“火炕”发展成了故宫的“火炕”。工匠在宫下铺设地下火道,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内烧炭,使热气通过火道传导到殿内地面,不仅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还实现了地暖的功能,没有烟尘污染。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古人的供暖也是“内外兼修”,室内一套,室外一套。

在古代,最常用的取暖方式是火盆或火炉,这是从皇室到老百姓最经济直接的取暖方式。另一种火炕相当于取暖。砖炕里面是炕洞,然后用大炉子加热。烟在炕洞里蔓延,热气慢慢渗入炕面。坐在炕上很舒服,宫里取暖的方式更好。宫殿的建筑师采用了更科学的方法来加热宫殿。明清时期,皇宫内有“暖阁”,将宫殿的墙壁做成空心的“夹心墙”,俗称“火墙”。墙下挖了一条火道,在炭口点上炭火,让热量沿着夹层墙暖到整个大厅。而且这条火道还直接通向皇帝的御床和宫里其他人睡觉的炕。这种效果与中央//[/的效果相当。

此外,古人还有一些御寒的小物件,比如可以随身携带的“手炉”。手炉是把带余热的木炭或炉灰放在套筒里,然后给炉子加个盖子,暖手。但由于烧炭成本高,普通百姓普遍使用“汤婆子”,一种金属制成的圆锅,里面盛热水,然后裹上毯子和被子。它的用法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热水瓶。

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御寒的衣服:

你什么都有——动物毛皮和纸衣服。

温暖人体最直接的方法可能就是穿“厚”的衣服,而最自然有效的服装材质就是动物皮毛,这也是我们判断古装剧季节变化的一个指标。其实古代人的冬装比服饰更精致完整,比如保暖帽、皮袄、大氅、棉袜、绒靴。古代人为了过冬从头到脚都武装起来了。

普通人冬天还是穿棉衣。不够暖和也没关系,一件不够就穿两件。消费不起棉衣,还有性价比更高的纸衣。

无论是帝王标配的地暖、壁炉、椒室殿、温室殿,还是文人墨客的“香炉、手炉、暖垫”,都不是一般人能吸收的。尤其是唐宋时期,在棉花还没有大规模种植和消费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另辟蹊径御寒,那就是穿纸衣,盖纸被。

现代轻脆的纸当然不能用来做衣服和被子,但唐宋时期的纸大多是树皮做的皮纸。特别是构树纸,拉力强,耐折,耐磨,坚韧,结实,在控制厚度和打浆度的基础上,是制作纸大衣和被子的上等材料。古人将纸的封面煮熟后,加入核桃、乳香增加其弹性,压实加工成厚纸,内填柳絮等。可以根据需要裁剪成纸衣服、纸夹克、纸被子等保暖衣物。

宋代造纸业发达,政府经常在天冷时给露宿街头的乞丐发放纸衣和棉被。也有学者喜欢纸衣、纸被柔软洁白的特点,把穿纸衣、盖纸被作为时尚的别称。

虽然古代的技术水平并不比现代高,但古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实践,总能找到很多御寒过冬的方法。

内容就这些了。请继续关注更多信息。

查看更多相关的资讯

耳聋的原因是用药不当还是用眼过度?12月3日蚂蚁庄园的正确答案




喝醋对身体好吗?喝醋能降血压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民自发贡献,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http://www.liekang.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907991599@qq.com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667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