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是否被国外收购

李宁是否被国外收购,第1张

李宁收购Clarks,但买买买不等于国际化

近日,运动品牌李宁最大股东非凡中国宣布,将于6月15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届时将正式批准其收购英国知名鞋类品牌克拉耶丝的交易。

以李宁为首的中资财团将持有克拉耶丝51%的股份,而克拉耶丝创始家族成员的持股比例已从84%降至49%。这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克拉耶丝首次出售其品牌控股权。

克拉耶丝总部位于英国,作为欧洲顶级鞋类品牌,拥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94家销售店,并推出了袋鼠靴、沙漠靴等经典设计。

非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由李宁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非凡中国目前是在香港上市的李宁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13.30%。非凡中国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核心业务是“多品牌鞋服”,旗下有李宁、红双喜、宝石龙等多个服装鞋帽品牌。同时,“运动体验”是公司服装业务之外的另一大业务板块,包括遍布全国的多家李宁运动中心、全明星滑冰俱乐部、LNG电子竞技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英国知名鞋类品牌克拉耶丝,并不是非凡中国第一次收购国际品牌。此前,非凡中国已经收购了香港休闲服装品牌Bossini、意大利Sitoy AT及其子线品牌i29等国际知名品牌。

这次收购使李宁公司又收入了一个100亿的鞋服品牌。

官网,非凡的中国品牌和形象源企业

中国品牌的购买狂潮

李宁海外品牌的收购并非个案。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纷纷出海,争相收购海外品牌。

知名运动品牌安踏早在2009年就收购了意大利运动休闲品牌斐乐的大中华区业务。此后又陆续收购了加拿大的Kolon、Sprandi、Descente、Archaeopteryx、童装品牌Kingkow、瑞典的Peak Performance等海外知名服装品牌。

安踏收购斐乐(FILA)可以算是中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的经典案例之一。自并入安踏子公司以来,斐乐在业务拓展和全球市场开发方面推动了安踏的品牌发展。

2021年,安踏总营收达493.28亿元,超越此前一直遥遥领先的阿迪达斯中国,坐上了仅次于耐克(营收510.2亿元)的国内运动品牌第二把交椅。其中,斐乐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25%至218.22亿元,成为安踏第二个营收突破200亿元的品牌。斐乐2021年总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44.2%,仅次于安踏品牌的48.7%。

另一个运动品牌特步也对收购海外品牌持积极态度。2019年,特步与金刚狼签署合资协议,在mainland China、港澳地区开发、营销和分销Merrell(美乐)和Saucony(索康尼),并全资收购“K-Swiss(高威)和Palladium(圣骑士)”两个品牌。

除了服装和鞋子,buy buy热衷于购买,中国金主也瞄准了高端市场,不断尝试收购海外奢侈品牌。

山东如意此前多次收购欧洲奢侈品牌的股份。巅峰时期,如意集团曾在全球持有40多个奢侈品牌,拥有4家上市公司。其中不乏英国男装品牌Gieves Hawkes、日本服装巨头Rena Renown、法国SMCP等众多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

山东如意收购海外高端品牌,原本是想撕掉中国服装行业的廉价标签,通过收购海外一线品牌进入高端市场。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早前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如果再给我十年时间,我可以创造一个可以和LV、阿玛尼抗衡的中国品牌。

一方面是雄心勃勃的买家,一方面是囊中羞涩的卖家。

克拉耶丝也算是海外传统家族品牌的代表,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消费模式。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品牌管理越来越难。根据克拉耶丝官网年报,自2014年以来,克拉耶丝的销售一直停滞不前,2018年,克拉耶丝损失了3100万英镑。2019年,损失进一步扩大到8200万英镑,随之而来的是疫情。

其2021年财报显示,由于2021年门店关闭数月,公司销售额大幅下降,亏损1.5亿英镑。

Clarks近三年财务状况ὀ图片来自某企业官网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通过收购真的可以弯道超车吗?

很多中国企业花大价钱的时候,人们最关心的是海外品牌采购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帮助品牌进入全球市场。

作为安踏最受好评的品牌斐乐,虽然在中国超越阿迪达斯,成为200亿美元的单品,但由于安踏只是获得了斐乐在大中华区的经营权,安踏对斐乐的影响,无论是战略规划还是产品营销,都仅限于中国。在安踏公布的2021年年报中,安踏体育提到该品牌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地区拥有9403家安踏门店,但在财报中并未提供海外市场的营收数据。

31在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上也频频受阻。361°集团2021财年年报显示,其海外销售网点超过750家,全年国际业务总额仅为9000万元人民币,约占总营收的1.5%。2017年,361定下了“五年内国际业务收入占比10%”的目标。

李宁在国际业务的拓展上也陷入了同样的尴尬境地。根据李宁2021年财报,其海外业务仅占总营收的1.3%左右,与公司2009年提出的“十年内20%营收来自海外”的战略目标相去甚远。

之前疯狂收购海外品牌的山东如意集团的国际化道路,并没有按照董事长邱亚夫设想的方向发展。如意集团花重金买下的奢侈品帝国,在不到十年的实践中,债务不堪重负,分崩离析。

上交所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山东如意负债402亿元,集团实际控制人邱亚夫被法院奖励。从更早控股一批高端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小有名气,到时尚帝国的接连亏损和全面崩溃,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如意集团收购海外企业是利用政府资金,然后一举撬动数百亿的收购计划。有业内人士总结过如意收购模式:低价收购海外品牌,包装上市,获得资金,然后进行下一轮收购。

关于海外品牌的收购,如意集团野心勃勃,操之过急。面对海外品牌连续巨亏,集团多次做出收购决定。而以制造起家的如意集团,却没有品牌零售的经验。当购买的步伐对于自身的能力来说太大的时候,企业必然会控制不住局面,在一瞬间之前崩溃。

可见,纯粹的MA并不能保证国有品牌的国际化,真正让国有品牌进入海外市场实现收益,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花钱只是第一步。说到底,海外MA考验的是中国本土品牌的综合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430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