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跟投

科创板跟投,第1张

科创板8000亿解禁潮来袭 券商跟投项目过半浮亏

自去年年底以来,科技创新板经历了大幅下跌。到今年4月底,科技50指数将近腰斩,超六成新股破发。用它投资的券商投行赚了巨额承销费,而券商的投资子公司损失惨重。

今年上半年走出底部的科创板,不知不觉已经反弹了近30%,成为沪深股市反弹最强的板块。中投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甚至认为,科创板类似于2012年的创业板牛市前夕。

然而,随着7月份科创板解禁的到来,科创板将面临很大的抛售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科技创新板首批“菲达”解禁规模为4700多亿元,其中7月份解禁规模最大,超过2100亿元;“肖飞”解禁规模超过3800亿元,包括被券商解禁24个月的限售股。

据Wind数据显示,科创板运行两周年之际(截至2021年7月23日收盘),各大券商及投资业务浮盈合计约210亿元。那么,在科技创新板三周年之际,各大券商的后续投资业务情况如何?

过半券商单个项目浮亏

金钟山碧豪赚了12亿

记者统计了今年6、7月份解禁的券商限售股,发现38家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面临券商限售股解禁,涉及华泰、中信等19家券商,整体浮盈大幅减少,合计仅26亿元。

其中,国源证券、方正证券、国信证券、民生证券、长江证券、华林证券、兴业证券、德邦证券、中山证券、东兴证券、华安证券等证券公司一度解禁限售股;光大证券、浙商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CICC、深港证券均两次解禁限售股;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均有3次限售股解禁,华泰证券解禁次数最多,达到7次。

目前在科技创新板持续回暖的情况下,上述券商的业绩与投资不可同日而语。以6月10日最新收盘价计算,半数以上券商有投资的单笔投资出现浮亏。其中,华泰证券在三生郭健的单笔浮亏达到2719万元,但得益于投资者和华泰证券的大量参与,此次解禁最终录得整体浮盈6.2亿元。

同时,个别券商解禁数量虽少,但赚钱效应突出。比如CICC在SMIC的浮盈超过12亿元;华泰证券投资的天合光能涨势喜人。截至目前,较发行价上涨683%,浮盈超过5亿元;中山证券、国源证券、德邦证券等,虽然解禁项目很少,但盈利能力排名都很高。

科技创新板后续投资制度的实施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从微观上看,这一制度有利于强化券商投行项目的筛选功能,保证IPO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有利于发挥券商投行的研究定价功能,平衡投资者和发行人的利益,增强IPO定价和二级市场定价的合理性;同时,也有利于把券商的钱变成市场上的“长钱”,增强行业的直接融资服务能力。

多家券商为旗下另类投资子公司“补血”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科技创新板股票发行与承销指引》,后续投资的主要参与主体为发行人的保荐机构或其母公司依法设立的另类投资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承诺认购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规模2%至5%的股票,具体比例由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规模决定。

具体来说,发行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出资比例为5%,但不超过4000万元;发行规模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下的,出资比例为4%,但不超过6000万元;发行规模2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下的,出资比例为3%,但不超过1亿元;发行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出资比例为2%,但不超过10亿元。

这意味着券商赞助的项目越多,其备选子公司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2021年以来,中银证券、中泰证券、山西证券、东方证券、国泰君安、财通证券对其从事另类投资业务的全资子公司进行了增资。

部分券商以自有资金增资。今年6月1日,兴业证券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向全资子公司邢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增资30亿元;5月24日,国泰君安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同意公司向旗下国泰君安于正投资有限公司增资20亿元,相关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其可投资资金;4月28日,山西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全资子公司山证创新增加注册资本2亿元,以优化展业能力和资金利用效率。

一些券商通过再融资来增加科技创新板投资业务的实力。今年5月,东方证券配股正式登陆。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在不超过168亿元的募集资金计划中,有60亿元用于增强其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承销能力,包括为科创板投资业务“补血”。

目前虽然有很多其他投行子公司浮亏,但相比上亿的承销费,这点损失不算什么。随着科创板做市制度的实施,一旦“大小非”解禁导致换手率快速下降,做市机制将有助于平抑市场波动,增加市场活跃度。据财通证券测算,科创板做市业务每年增量收入约为100亿-130亿元,增量利润约为90亿-117亿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4166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