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苹果”卖身吉利汽车,魅族败在哪里?

“中国苹果”卖身吉利汽车,魅族败在哪里?,第1张

中国苹果卖身吉利汽车,魅族败在哪里?

在残酷的市场法则下,小而美的魅族生存的几率非常小空。

主席团制作的阳性溶液

最近中国手机行业传来重磅消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公示了湖北吉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方)收购珠海魅族科技有限公司(魅族方)反垄断二处审批股权案。

收购成功后,吉星时代(吉利方)将成为魅族科技的大股东,获得绝对控制权。

有“中国苹果”之称的魅族为什么要卖自己?

吉利为什么收购魅族?

魅族有两个头衔:一个是“中国苹果”,一个是“小米大师”。

魅族是从MP3播放器起家的。

2007年,苹果发布iPhone,开启智能手机时代。两年后,魅族发布了首款智能手机魅族M8。

M8长得像iPhone,系统基于winCE二次开发,功能和操作也模仿iPhone。

左iPhone,右魅族M8图片来源:中关村在线

魅族(M8)的推出可谓是中国手机界的一次“石破天惊”。

一方面,当时谷歌开发的Android系统尚未成熟,在国内尚未普及。苹果是“孤注一掷”的存在。

另一方面,国内手机市场还是“中华酷联”的时代。这四家手机厂商依托电信渠道,销售无忧。设计和系统优化几乎什么都没有。

魅族M8无论是性能还是操作系统,都是国产手机中“划时代”的产品。

魅族M8被称为“中国的苹果”,不仅因为它像苹果,还因为它被消费者赋予了同样的角色。

2019年2月21日,魅族老板张煌在社区发布《论米酒2999从何而来》,对新发布的小米9进行了赤裸裸的脱衣,嘲讽其“试图高端,却眼光低俗,习惯了低俗”,并愤怒地怒斥雷军“对自己的行业发牢骚”。

张煌邮报

黄萌和雷军,除了小米9的市场定位和价格策略,动了魅族16系列的奶酪,还因为他们之间的“师徒恩怨”。

30周曾在微博中写道:

转发到了周的微博上。

据说,雷军想进入手机行业,首先他找到了张煌,打算入股魅族。

张煌有意与雷军合作,分享手机的整体概念、生产和营销研究等信息。

没想到,最后雷军没有投资。相反,他创建了小米,并成为张煌的竞争对手。

不知道他们俩为什么不欢而散。

可以肯定的是,这并不令人愉快。

后来从小米的体验模式中,可以发现一些魅族的影子。

正因如此,魅族被称为“小米之主”。

魅族首款手机推出后,销量并不高。直到2015年才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5年双十一期间,成为魅族的重头戏。

天猫数据显示,在手机品牌销量、品牌销量、商家销量三项榜单中,魅族位列国产手机品牌前五。

2015双十一榜单

也是在这一年,魅族手机销量从上一年的400万台跃升至2000万台,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手机厂商。

在风头上没有区别。

当时有媒体宣称“中华酷联”时代即将结束,“花旗小姑娘”(华为、奇酷、小米、魅族)将成为主流。

在随后的2016年和2017年,魅族一直保持着2000万台的年销量。

然而,2018年,情况急转直下。今年魅族仅售出405万部手机,市场份额同比下降79%。

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排行榜

从此,魅族开始走下坡路。

从崛起到衰落,魅族真正的“辉煌”只持续了三年。

中间,发生了什么?

2017年,是一个节点。

今年全面屏大行其道,魅族没有“跟风”,而是特立独行的推出了PRO7系列。

这款旗舰产品背面配备了1.9英寸AMOLED显示屏,美其名曰“画屏”。

魅族PRO7系列

魅族PRO7系列很美,但是误判了技术方向,成为败笔,带来两个不好的后果:

第一,产品滞销。

2017年7月售价2880元,2个月后降了481元。一年后降到1600元左右,库存还没消化完。大量积压的库存拖累了魅族的资金链。

二是战略收缩。

魅族PRO7系列的失败击溃了魅族的信心。

魅族被迫进行战略收缩。第二年魅族发布了16系列,却不敢囤货,错过了热销的机会。

魅族PRO7系列堪称魅族发展史上的“滑铁卢”。

比如商场,但也不完全是战场。

魅族的失败并不全是滑铁卢的失败造成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抛开产品质量问题,魅族至少还有几个问题:

是赌联发科处理器。

在中国手机市场,最受欢迎的是高通处理器。魅族没有选择高通,而是押注于联发科。

联发科的处理器,尤其是高端系列,仍然不如高通。在魅族高端旗舰机型上用联发科,市场当然不买账。

第二,产品定位混乱。

旗舰机型联发科,本身就是产品定位错误的表现。

有一段时间,魅族还搞机海战术,号称“每周有新机,每月有旗舰”。

2016年,魅族召开了11场发布会,发布了14款新品,魅族魅蓝轮番亮相。

魅族产品发布会

结果不分档次,高端低端互相打起来,搞得一塌糊涂,消费者被蒙蔽了。

第三是内部管理。

魅族的灵魂人物是其创始人张煌,他可能是最早被称为“中国乔布斯”的人。

当张煌用“工匠精神”打磨产品的时候,罗永浩还在教英语。张煌也非常重视与用户的沟通,亲自建立魅族论坛,表达自己的产品想法,与用户沟通。

张煌

可以说,魅族是一个具有强烈“张煌风格”的手机品牌。

魅族崛起后,张煌退居二线,将公司交给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

然而,每当魅族的发展遭遇波折,张煌都选择走出后台,重新走出来。

2014年,张煌第一次回归;2017年,他再次复出。

创始人回归,当然有利于稳定军心,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层变动、结构调整、产品线优化。

当然这是一种内耗,直接影响产品的推出,战略的延续,甚至企业的发展。

以上是魅族失利的“内因”。

纵观中国手机行业,我们会发现魅族的败局几乎是注定的。

根本原因是手机行业遵循“二八定律”:少数巨头分享80%的市场,大部分厂商抢夺剩下的20%。

在残酷的市场法则下,小而美的魅族生存的几率非常小空。

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OPPO、vivo、苹果、小米、荣耀五大公司已经抢占了80.3%的市场份额。

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排名

排名靠后的“小而美”品牌也是靠大牌生存。

IQOO是vivo的子品牌,realme是OPPO的子品牌。

一加的创始人来自OPPO。独立运营多年后,2021年宣布与OPPO合并,成为OPPO的子品牌。

“一加”的选择,已经说明了小厂商在中国手机行业生存的艰难。

纵观魅族的发展,即使在巅峰的2016年,年销量也达到了2000万台,但依然挤不进前五的“牌桌”。

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来源:IDC

也注定了“小而美”的魅族必然“出局”。

从这个逻辑上来说,魅族把自己卖得很幸运,这是一个很体面的结局。

一方面,依靠吉利这棵大树,魅族得到了资金支持,继续研发手机,避免彻底出局。

另一方面,发挥人机交互和系统底层的体验,参与吉利汽车的智能系统建设。

就吉利而言,收购魅族不仅可以成功进入手机行业,还可以优化汽车系统,打造自己的用户生态链。

另一条信息也值得注意。

去年6月,吉利汽车突然宣布撤回其在科技创新板的IPO申请。外界猜测是因为科技创新板上市委员会质疑其“创新乏力”。

收购吉利魅族,有助于扭转外界对其“科技含量低”的质疑,树立“综合性科技企业”的形象,从而进一步冲刺科技创新板。

两家工业企业走到一起是好事。

我希望这次收购是“技术的联姻”,而不是“资本的游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329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