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医学轮椅博士毕业了:生病不会影响我成为什么样的人

川大医学轮椅博士毕业了:生病不会影响我成为什么样的人,第1张

川大医学轮椅博士毕业了:生病不会影响我成为什么样的人

6月14日,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22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华西医院院长李伟民走下主席台,授予特殊博士学位。

她就是赵倩楠。

2012年,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赵倩楠因血管瘤突然破裂压迫脊髓导致截瘫。

患病10年,坐在轮椅上的赵倩楠从未放弃学业。2017年,赵倩楠从大连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录取为博士生。“生病不会影响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坚持我的选择。”赵倩楠说。

在毕业典礼和颁奖仪式上,李伟民主席和赵黔南合影留念。

大三的时候,一场突发疾病导致截瘫

2009年,赵倩楠以高分考入大连医科大学,七年临床医学专业,圆了他的医学梦。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2012年2月12日深夜悄然改变。

那天深夜,赵倩楠被一阵剧烈的背部疼痛惊醒,疼痛难忍。她家人打了120,带她去了医院。治疗过程中,就在疼痛发生4个小时后,赵倩楠发现自己肚脐以下逐渐失去意识。最后诊断为胸椎硬膜外血管瘤破裂,出血压迫脊髓,导致截瘫。

虽然才大三,但医学专业的赵倩楠还是敏感地感觉到了“不好”,父母也还是抱着“手术后就好了”的期待。赵倩楠只好把情绪收起来,晚上躲在被子里哭,不敢让父母知道。

手术取出了压迫脊髓的血块,但造成的损伤无法修复,双腿仍无知觉。赵倩楠休学一年多,辗转沈阳、北京康复治疗。

“我才大三(生病的时候),还想完成学业。”赵倩楠说,康复治疗期间,她靠同学帮她录制、复制课件,支持者继续学习。2013年,病情稍有好转后,她坐着轮椅回到学校,马上面临10多门主课考试。“没办法,只能先申请延期考试。”赵倩楠说,新学期其他同学只需要考三四门,自己要考10多门。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们最终取得了高分。

生病之后,赵倩楠也在思考如何继续自己未来的医学之路。外科专业肯定不好。内科要查房,我坐轮椅也不好。赵倩楠把目光投向了影像医学和核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这个专业。他每天都很忙,并获得了多年的奖学金。

有一次,赵倩楠在放射科轮转实习。她在检查一位乳腺癌患者的胸片时,发现她的胸椎上有转移病灶。“胸椎本来不属于那个检查项目的范围,但是这个区域拍到了。不注意的话很难发现。”赵倩楠说,她立即向指导老师汇报,并通知了临床科室。“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转移会对她的后续治疗产生很大影响。”

工作中的赵倩楠

华西张开双臂拥抱了她

2017年,赵倩楠研究生毕业,加入了求职大军。然而,她的身体不便给她的求职增加了许多阻力。最后,在父母的支持下,赵倩楠决定继续读书。

“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影像专业一直是我们医学生心中的‘最高殿堂’。”赵倩楠说,让她没想到的是,她通过邮件联系了华西医院放射科的博士生导师鲁肃教授,仅仅一个多小时就收到了回复。鲁肃教授鼓励她,还不忘提醒她“竞争肯定会很激烈,要做好准备”。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赵倩楠每天学习到深夜,把厚厚的医学书籍背得滚瓜烂熟。一切都有回报。2018年秋,赵黔南如愿考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成为当年鲁肃教授招收的三名博士生之一。

入学后,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部给赵倩楠的生活开了“绿灯”,把宿舍安排在一楼,同意赵倩楠父亲陪护,把宿舍床位换成两张单人床。甚至,宿舍外的台阶都铺了坡道,方便出入。“我还需要康复训练。我爸每天给我按摩四次,每次半小时左右,防止肌肉萎缩,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赵倩楠是神经精神影像专业的。目前精神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通过临床量表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缺乏客观依据。简单来说,神经精神影像学研究就是试图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异常的脑结构和功能,从而辅助诊断、治疗和探讨发病机制。

科研之路注定是曲折艰难的。刚到华西临床医学院的时候,同一个实验室的同学都很优秀。他们很多人在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学习神经影像学,但是科研基础非常薄弱,这让赵倩楠有些焦虑。

在导师的指导下,赵倩楠为第一个项目选择了“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脑成像指标”。"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显著特征."赵倩楠说,同样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为什么不一样?难道不能通过神经影像找到客观的标志物来区分吗?从而专注于后续治疗。”这些都是赵倩楠想搞清楚的。

但是,研究过程非常坎坷。半年来,赵倩楠用了很多筛查分析方法,查阅了文献,却无法通过神经影像学标志物区分不同认知功能的患者。虽然在这项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其他成果,并经过一年多的反复修改,最终成果发表在相关科研论文上,但赵倩楠始终感到遗憾。

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赵倩楠从以往研究项目的一些成果中找到了自己第二个研究项目的方向,那就是皮层下结构,这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很少探索的内容。

在这项研究中,赵倩楠发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分为两种亚型。除了不同程度的皮质下结构异常,认知功能也有显著差异,甚至有遗传差异。也就是说,在精神分裂症中,皮质下结构可能作为区分不同认知功能个体的客观标志,这可能为未来发现缓解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最后,这篇论文成功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上。

赵黔南

未来目标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充满期待

博士阶段顺利毕业后,赵倩楠将以全职博士后的身份继续在华西医院从事科研工作。

回顾自己的博士学习经历,赵倩楠说,虽然学业紧张,但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华西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她受益匪浅。

在校期间,赵倩楠的学习生活轨迹很简单。下午,她在实验室做研究。早晚她都会躺在床上,用架子夹着电脑学习和远程办公,减轻久坐带来的压力。除了康复,赵倩楠的时间都花在科研项目上。“我的快乐和困难都在工作中,我的压力是因为工作,我的缓解方式就是通过工作。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和大家一样,就是追剧听歌。”赵倩楠说。

回忆起毕业典礼那天,赵倩楠的声音有些哽咽。“那天其实很热,特别是大家都穿着学位袍,但是因为太激动了,好像也没觉得热。”赵倩楠说,老师让她在最后一个等,李伟民院长特意走下台阶为她拔耳朵,并说“华西永远欢迎你”。赵黔南说他“很自豪”,特别自豪能在华西留下自己的印记。

赵黔南说,他对未来的学术生涯充满了期待。

红星新闻记者余尊苏实习生尹可然

编辑王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2611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7
下一篇 2022-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