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唯一受到知识诅咒的人,知识的魔咒

你不是唯一受到知识诅咒的人,知识的魔咒,第1张

知识的诅咒:为什么你知道的很多,表达得无力?

首先,知识的诅咒

有一个词叫“知识的诅咒”。知道的越多,表达能力就会越弱。

想一想,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朋友问你一个专业问题,你兴致勃勃地聊了很多,却发现朋友越听越糊涂;你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但当你转述给朋友听时,却说不出这部电影有什么精彩之处。

那么现在,你是不是越来越喜欢丢一个链接让你的朋友自己去发现?

但是你总是要向领导汇报你的专业事务。如果遇到非专业领导?你总是要向你的同事解释你的专业意见,对吗?

更重要的是,现在大多数专业人士都在通过自媒体扩大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自媒体是一个信息过量的世界,大多数人缺乏阅读的耐心。你不仅要让别人明白,还要让别人“秒懂”。

相比十几年前,以前写空的作用有所提升。即使是短视频也很考验剧本的写作技巧。

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为什么会有“知识的诅咒”。

二、如何用写作“充电”自己的竞争力?

很多人都很困惑。当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的大脑非常清晰。但是为什么我表达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反人类”的表情?

这是因为思维的结构和表达的结构非常不同。没有受过写作训练的人,受课本影响很大,课本是标准的思维结构。

十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银行滥发工资卡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事情是这样开始的:

近年来,银行之间一直存在“银行卡大战”。各种以工资卡名义发行的银行卡,其实都是无偿的,甚至很多都是完成任务的“假卡”...

这篇文章后面改了什么?我忘了。只有开头的变化,我还记得:

银行卡!银行卡越来越多。普通人的麻烦是钱包里的卡越来越多,而银行的麻烦是越来越多的银行卡从发行的那一天起就没人用了。这一切都源于“银行卡大战”。

对比这两个开头,原开头是专业文章的“标准范式”,代表“文章总有开头,大家都是这么写的”;而后面的开头,是大众传播的经典写法。它在说,“这篇文章和你有什么关系?”

每个人都讨厌死板的教科书,但我们的专业知识大多来源于书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科书,我们的写作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它们的影响——我们最终以我们讨厌的方式生活。

要摆脱知识的魔咒,就要从“短语、句型、段落”全方位消除课本对我们写作的不良影响。

三、知识第一魔咒:专业术语组合。

在写专业文章时,大多数人都知道如何避免外人堆砌的专业术语。不加解释地使用“金融脱媒”、“流动性陷阱”、“无限法律赔偿”等术语,只是在提醒“其他所有人都是免责的”。

但这远远不够。很多大家看似懂的词,放在一起,突然变得陌生,比如这句话:

“票据反映了付款人对持票人的规定负债:在票据贴现前对持有票据的客户的负债;贴现后,银行对所购票据的负债。”

除了“贴现”,“持票人”,“付款人”,“债务”都不是很难理解的术语,但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一个金融学的本科生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

相反,比如“央行的数字货币将现金电子化,没有利息,所以不会造成金融脱媒”。虽然使用了“金融脱媒”这个专业术语,但并不妨碍大家理解作者的意思。

所以,真正让读者困惑的不是专业术语,而是词与词之间的新关系。

分析“票据反映的是付款人对持票人的债务”这句话,用“债务”一词来描述付款人与持票人的关系,不仅普通读者会看不懂,即使是有经济基础的读者也要花半拍才能看懂。

喜欢这样写教材,是为了让你读得慢,理解得更深刻。

打破“知识诅咒”的技巧之一:不仅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还要避免专业逻辑的词语组合。不仅要让别人懂,还要让别人秒懂。

所以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逻辑来描述职业关系,比如这句话。最好改成:

票据是一种“借据”。持票人是债权人,票据上的“付款人”负责还钱。票据贴现就是持票人把这张“借条”卖给银行,银行就成了债权人。

变更后仍然使用这些术语,但术语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关系。

四、知识的第二个魔咒:结构复杂的长句。

看下面这句话。你花了几秒钟才明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

上面这句话是教科书上定义的经典句型,可以简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XXX的物价指数”。在课本上是很严谨的,但是如果拿出来和普通人交流,效果会很差。

“趋势和程度”这种说法并不直观。你需要想一想,才能明白它的意思。不如改成白话“贵还是便宜,贵多少便宜多少”。

以上还是小问题。更为致命的是,在原句中,中心词“物价指数”前面是一长串“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复杂属性。一般人都要看好几遍才能看懂。

怎么改才能快速理解?想想我们平时是怎么说话的:

“小张,请把设计材料带给我。它们在我的桌子上,在电脑的左边。如果没有,他们在数据架的第三层,从上到下数……”

恐怕我们不会说——“小张,麻烦你帮我把我桌上电脑左边那堆设计资料或者三楼的资料架从上到下拿过来……”

原因是自然语言是线性的,理解和记忆的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你理解了前者,你就能记住后者。

在前一种日常谈话叙述方式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先“拿到设计资料”。一个认知框架先在小张脑子里形成,自然引出一个问题“材料在哪里?”然后在详细描述材料放在哪里的时候,小张又记了一遍。

在后一种叙述方式中,小张获取信息的顺序是:

“让我去拿电脑?”

“让我拿数据架?”

“哦,所以我要了设计资料。”

“等等,去哪里拿?”

结果是:“对不起,我没听清楚,你能再说一遍吗?”

比较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

定义:《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一部反映东汉末西晋初魏、蜀、吴政治军事斗争的小说。

正常发言:《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有章法,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反映了东汉末西晋初魏、蜀、吴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想要别人秒懂,就要学会用“主谓宾极简结构”把教科书式的长句分解成几个短句,这是网络时代写作必备的意识。

因此,原句应改为:

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以及在此期间它们是贵还是便宜。

五、知识的第三个魔咒:网络句型。

我们写作时,不仅直接从课本上拿来一些术语和逻辑关系,还模仿它们的结构,比如下面这段话:

投资基金按其法律地位可分为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公司型基金又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按投资对象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混合基金等。根据资金筹集的方式和来源,可分为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按投资目标可分为收益型基金、成长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根据投资理念,可分为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

如果你想像这样向小白介绍这个基金,人们对这个基金还有一些印象,但听了你的话后,他们完全糊涂了。

教科书可以这样写,因为这是思维的结构。看不懂就再看一遍,直到看懂为止。你不能写这样的文章,因为一旦别人看不懂,就会立刻放弃阅读。

在思维的结构中,最好的工具是思维导图。仔细观察思维导图的结构,是“一个起点,多个方向”的树形结构,我们可以多次“返回”起点。

但是写文章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很难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想让别人一下子看懂,只能用“线性叙述”,永远只有一个方向。我们来看看以下“人耳听觉”的表达结构:

丢了一颗钉子,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个马蹄铁,摔断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个将军;失去了一个将军,输掉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个帝国。

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单一的原因,单一的结论,是非常不科学的;但从表述上来说,方向单一明确的推断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最符合“线性传播”的要求。

当然,当“树状思维”变成“线性语言”时,很多信息就会丢失,只剩下别人需要知道的。而且这些内容都是“一路向前”的,不需要后期去理解。

什么样的基金适合定投?五个问题帮你选择”,在介绍如何选择基金定投时,我整篇文章的结构如下:

问题一:主动基金还是指数基金?→选择指数基金;

问题二:指数基金中,深证500 ETF、上证300ETF、上证50 ETF应该选哪个?→进取型500,稳健型300;

问题三:指数基金中,标准型和增强型应该选哪个?→单票,最好增强;

问题四:指数基金中,宽基指数和行业主题指数基金应该选哪个?→对于研究能力强的,选择后者。

这里没有主动型基金的介绍,也不涉及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也不谈成长性或价值风格。而是以指数基金为重点,用四道选择题来介绍相应类型基金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

6.流畅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并不矛盾。

总结本文中的三个“知识诅咒”:

专业词汇的积累和组合

结构过于复杂的句型

网状物品结构

当然,“知识的诅咒”还是很多的。这篇文章不是一个完整的写作体系,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其实只要多为读者着想,多写多练,也可以总结出很多破解“知识的魔咒”的经验。

最后一个问题,这种语言表达的极限在哪里?

很多人认为媒体使用的“白话文”既没有专业语言的严谨,也没有文学语言的优美,其实并非如此。例如,在理查德·道金斯的《分析彩虹》一书的开头:

我们都会死,所以我们都很幸运。

大多数人永远不会死,因为他们从未出生过。

那些本可以取代我的位置,但实际上从未见过天日的人,比阿拉伯的沙粒还要多。

在那些从未出生的灵魂中,一定有超越济慈的诗人,有比牛顿更杰出的科学家。

DNA结合所允许的人类数量,远远超过了所有曾经生活过的人。

你和我,虽然如此平凡,却逃离了这令人眩晕的命运,来到了人间。

这一段讲的是生命和进化的偶然性。

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并不矛盾,平实的语言和感人的叙述并不冲突。用文学语言表达科学理性也是可能的。

让我们再次体验语言的力量:

“我们都会死,所以我们都很幸运。大多数人永远不会死,因为他们从未出生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4997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6
下一篇 2022-05-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