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吐槽手抄报

家长吐槽手抄报,第1张

全国家长讨厌的小报作业,竟暗藏奇效

五一假期你有没有帮孩子做劳动节小报?

如果要选家长最讨厌的作业,各种小报作业肯定会选。传统节日需要小报,主题询问需要小报,各种纪念活动需要小报。

在社交网络上,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吐槽:

“这仅仅是关于父母和低年级孩子的问题。怎么写出来的字才能正确美观?所有的父母都是为了他们。”

“很恶心,很无聊,纯粹形式主义。”

“感谢孩子的老师挖掘了我的绘画潜力,直到上了四年级,我才知道自己原本就有绘画天赋。”

家长们似乎对这种小报式的作业颇有怨言,但既然如此,为什么老师还要布置类似的作业呢?

小报作业有什么魔力让各类教育机构着迷?除了形式主义,作业背后还会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吗?

1.小报作业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很多小报式的家庭作业并不是老师自愿布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给定范围内的知识(分数更高)是首要责任。

作业的布置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业要花很多时间,对提高分数实际作用不大的小报式作业,性价比有点低。一般来说,老师不会主动布置类似的作业。

既然老师不想布置,为什么小报作业那么多?

答案是小报作业是教育局领导布置的,实施小报作业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收集一些资料,画一幅画,怎么会和德育有关系呢?慢慢听我说。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和14亿人口。我们不可能踏遍每一寸土地,认识每一个人。

其实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每个人都只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一个小区域,共同接触的不到100个。

但是武汉疫情期间,会有一个东北的陌生人因为在新闻上看到武汉的疫情而担心,捐款。韩国疫情爆发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有同样的感受了。很明显,韩国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东北。

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主要来自北方,但广西和云南的观众会由衷地为中国运动员加油,认为他们“同舟共济”。不会支持地理上甚至身体上更接近的东南亚运动员。

因为我们从小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故事,所以在面对重要事件时有着相同的感受和相同的共识。

增加中国传统节日和节假日;做同样的传统节日吃粽子赏月的习俗;在学校设立传统节日小报,收集节日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历史传说,通常有哪些习俗,是加强民族共识的手段,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2.能不能画个小报介入国民共识?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我们有这么共同的经历,有这么共同的文化。其实可以亲身体验。春节不包饺子吗?我们都在这么做。有必要画这种形式主义的小报吗?

不不,好像只有A4纸大小的小报真的能改变我们的认知和态度。不仅仅是小报,我们小时候读书后的感受,看电影后的感受,各种征文比赛都能有类似的效果。

组织心理学的创始人埃德加·沙恩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书面陈述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他发现某个国家的一个战俘营用这种程序来改变战俘的立场和态度:

首先,让战俘们发表一些温和的、支持和平的言论。如果承认自己的国家并不完美,存在失业、种族等各种矛盾。

毫无疑问,战俘们会同意,然后审问者会和战俘们谈论他们国家的不完善之处。

犯人解释后,审讯者让他列出不完善的地方,并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他们和其他战俘组成了一个小组来讨论这份名单。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会越来越认同自己的问题。

后来,战俘们被要求写一篇文章,扩大名单,更详细地讨论美国存在的问题,进行政治作文比赛,并在监狱广播中播放获奖文章。

战俘在听到他的名字和他在电台上写的文章后,会发现自己成了通敌者,帮助了敌人。更重要的是,他写这篇文章不是因为强迫而是因为他认同自己。为了避免认知失调,战俘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形象,让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通敌者的新标签。

最后,几乎所有的战俘都或多或少地互相合作。仅仅是写文章就有这么大的魔力改变人们的态度吗?

Shain认为这源于承诺一致性原则:

在制作小报或者写评论的过程中,我们投入了情感和精力,需要花时间去收集信息,把收集到的信息放在一起,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小报报完之后,我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样经历的国民共识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

3.小报问题的根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报作业虽然麻烦,但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收集资料,归纳要点,然后通过绘画或抽象的方式将要点创作成小报,这符合费曼学习法的主要特点。如果真的能独立完成一份小报作业,相信孩子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提升。

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意义更加重大。当我们每个人长大后,我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都可以通过类似的练习来培养。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任务变得陈旧呢?无数家长反感的根源在哪里?

据我观察,小报作业的困境并不是作业本身,而是因为鉴定制度和家长之间的纠缠让整件事变得难吃。

由于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小报可以很容易地用于各种展示,年龄较小的儿童对他们的作品被张贴在墙上以显示这种荣誉非常感兴趣。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荣誉感,只能被迫加入内卷,家长和孩子一起帮孩子设计完成小报,完全忘记了小报作业的初衷。

老师是否可以加强监督检查,拒绝家长做的作品,只选择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不幸的是,这在实践中也非常困难。老师作为社会人,自然要互相比较,互相竞争,都想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别人。在这样的内部竞争下,对作品的要求自然是越来越高,家长的参与和默认为他们做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各方面对小报的质量要求都超出了孩子们的能力范围。老师为了自己班的面板好看,为了面子,让家长做。一方面各方负担都很重,但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拉拢其他同学,从而造成了小报作业困境。

4.解决办法

但是,“小报作业”不能消失。如何打破这种困境,让这种作业不再只是浮在表面,成为家庭之间竞争的工具,而是一种有意义的作业?也许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回归小报作业的初衷:真正让孩子在做小报作业的过程中,收集信息,阅读书籍,总结知识,了解中国历史,熟悉民族的发展。

对于老师来说,在布置“小报作业”时,要向学生强调布置作业的目的:希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收集信息、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从中吸取经验。同时,最终作品的效果也不应作为评价的依据。应充分认可学生的创作,充分体现实践性和研究性作业的乐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小报好看不好看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做小报作业的时候进行引导。如果孩子们重视最终被展示的机会,那么我们可能会与他们进行对话。帮助孩子认识到那些美好的作品不是同学自己做的,而是父母做的。所以,即使他们获得了被表扬或展示的机会,其实也是同学的家长,而不是自己,这甚至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

在做小报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不妨带着孩子经历这个过程,把它当成一个有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用什么方式收集信息?如何汇总收集到的数据?这些材料怎么能排在一个小报上呢?什么样的小报板块划分是符合逻辑的?你通过制作小报学到了哪些知识...所以,做小报作业不再只是父母的负担。也可能促进亲子沟通,加强孩子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报这样一个学习成果展示这次学习的收获。岂不是两全其美?

其实“小报作业”只是这些作业形式中的一种,还有很多其他教育形式容易出现形式主义。但是,作为父母,仅仅是拒绝或者怨恨并不能改变现状。毕竟这种作业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如何转变观念,看到这种作业背后的价值,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和方式,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动手能力等。,可以让度过的时光更有意义,实现我们家庭教育的最大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3157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4
下一篇 2022-08-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