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介绍

交河故城介绍,第1张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文明发展来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当我打开包里的史书,交河故城的废墟顿时变得鲜活生动。交河故城栖息在四面环水的悬崖梯田上,千年昂首,傲视每一个历史追求者。所以城市离地面约30米,长约1700米,宽约30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它是2000多年前由独具慧眼的驾车者建立的神秘王国。

这座从土堆里挖出来的城市,是车手们曾经的“国家首都”。

印度有句名言:“两河交汇的地方,一定是智慧生长的地方。”但是什么是智慧呢?在我看来,智慧的最高境界或目的,无非是让人类的生活更有保障,更幸福。

交河古镇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距吐鲁番约10公里,位于亚尔乡亚尔乃孜沟村的河床上。虽然今天已经是一片废墟,但人们仍然可以从废墟中想象出它在2000多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辉煌。

焦古城民居

老城边上的水流声依旧响亮,但听起来仿佛是2300年前的事了。响亮的声音包含了一种从上到下的遥远,当然这也将苍桑和遥远与历史融为一体。《汉书·西域传》中说:“驱者来国,王治河,河水顺流而下,故称交河。”这段记载告诉人们,交河故城是战国时期一个叫车氏(顾氏)的民族的“都城”。人们尊大地为母,都说黄土是金,但要不是史书的提醒,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2300年前,汽车司机会在这样的黄土平台上挖出一座城。

就这样,智慧出现在了河流的交汇处。

从老城区南门进入,沿着350米长的“南北大道”,一路走到了“市区”。这条路是当年蛟河市的交通轴线。它与从东门向西延伸的“东西大道”相交,呈“十字”状,连接着密集的佛寺、宫殿厅、民居小巷和城市的偏僻角落。

300年前,司机们高举手中的挖掘设备。挖掘的声音沉闷而持久,劳动的呼吸急促而响亮。水是生命之源。他们先是在城市里挖井,寻找地下水源以求生存,然后挖坑盖房子。光明的乡土被他们挖走了。他们在平地上把“房子”的墙挖了出来,在墙上搭了一个没有柱子的屋顶。然后,他们就住了进去,外面的风吹雨打都挡在了屋外。短暂休息后,他们开始进一步建设家园和城市。首先,上层建筑建立在挖掘出来的房子上,原来的“地下居民”变成了“地上居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有点像我们今天在盖楼所指的。

画家笔下的蛟河古城

这座“建筑”被他们在明道修建了一条隧道,连接上下两层。当第一层不够或者不能展现风格的时候,他们就想建第二层甚至第三层。当夯锤无法达到更高的“地板”时,他们就用木头“框住”自己的“建筑”,以达到更高的空房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拓宽了城市的道路,建造了官邸、寺庙、寺院和宝塔。早晨的幕鼓,他们还在城南门口建了“钟鼓楼”。随着敲钟的声音和官邸前高耸的“治安瞭望塔”,生活秩序变得井然有序。

也许在钟鼓楼建成之前或之后,他们想到了给自己的“信仰”赋予一些“神权”。于是,他们把佛寺建在了城市中轴线的顶端,以一座高大的佛塔为中心,周围是25座小佛塔。一座大塔周围有100座小塔,神秘莫测。即使在今天,它仍然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

面对佛塔,那时候有香烟,有法轮功,人们在代表无限威严的佛像前膜拜,不禁感慨良多。宗教文明在于它在至高无上的信仰中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寄托或慰藉。面对今天交河故城残存的佛塔,我感受到的不止是当年这里佛教兴盛的韵味。

民族迷失在刀光剑影中,丝绸之路中段的北道门户。

老城的哨塔

智者生存。车仁在两河交汇处建立了自己的城市。离开南北大道,穿过大街小巷,来到寻常百姓家。台阶、枯水期的水井、破碎的陶片、烟囱火道上的褐色痕迹、地下储存粮食的圆形谷仓,让我仿佛闻到了2300多年前车床操作员温馨的家庭氛围。在道路两旁,我还看到了许多当年的手工业作坊遗址,炉壁上燃烧的火的痕迹清晰可辨,透露出当年这里烧制陶器的繁忙景象…

战争是残酷的。19世纪波兰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先科·魏徵这样描述这场战争:“它就像一场雪崩,一路向前,摧毁了一切。前面是田园,后面是贫瘠。”

据史书记载,车氏前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军队强大,居车氏八国之首。这个国家的民族构成复杂,包括赛忠、大岳、匈奴、乌孙等民族。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多种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繁荣景象。但地处天山南麓,北与匈奴接壤,是通往龟兹的要道,也是丝绸之路中段通往北道的门户。这一带土地肥沃,易于耕种,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汉朝在焉耆种地,匈奴在交河门口种地。

从梁武帝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到宣帝封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和匈奴以交河为焦点的西域之争持续了50多年。50年来,西汉和匈奴在车市共打了5次仗,都是为了渡河,史称“五战渡河”。汉朝的最终胜利使匈奴逐渐淡出西域的历史舞台。公元前68年,定居轮台、曲黎的魏四郎(后为西域都护府)季峥率部来到交河,与车氏王共事,使交河成为保护西域边疆的军事重镇,也是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的前沿。

到了公元5世纪中叶,日新月异的西域再次迎来了战争的阴霾。当时河西走廊的北梁王朝被北魏攻破,北梁王逃往西域,住在高昌。北梁王为了控制重要阵地,分散兵力,不久就率领柔然兵攻打交河。车王被包围在蛟河城内,城外的士兵断了城内的粮草,车王逃走了。建立交河都城并在这里统治了700多年的前车氏国就这样灭亡了。这时,一个民族归属不明的民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高昌王国的郡守。

历史总是和人开玩笑,交河被诗人写成天成之事。

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看到荒废多年的交河故城,不禁写下这样一首诗:

这两条河是自我沟通,成卫的水头是设置在空中。

断崖有很多危险,台湾的废弃地已经废弃好几年了。

在这首诗里,陈诚把被汽车司机们“挖”出来的交河城写成了天工设计。这里面可能有一些赞美的话,但是他话锋一转,说不知道这座老城已经荒废了多少年。他真的说不清楚吗?稍微有点文化的人一看就知道,诗人只是不想回首刀光剑影、战火纷飞的过去。

2000多年的水井依然有水,200多个婴儿的坟墓整齐地排列在老城区。

历史和文学一旦联姻,历史就会有有趣的东西。

在明亮的白天上山,我们在黄昏时扫描天空寻找火把、饮马和交朋友。

当鼓声在沙风中回荡时,琵琶公主有许多烦恼和不满。

这是唐代诗人李奇写的一首关于交河故城的诗。李奇面对唐朝的交河城,回望西汉的战狼婚。黄昏时分,他看到蛟河边饮马的土兵提着一口行军锅(刁斗),用来烧饭和报警。仿佛西君公主冒着风沙与乌孙交朋友,琵琶充满悲怆...由此不难看出汉唐时期交河城的困境,战争让交河城生出了一些凄凉的成分。

我带着今人的情怀走在老城的大道上,时不时会看到城市里的古井。没想到,城东门一口苦水井底有明水!一个陌生人问我:“千年古井仍有水。你信吗?”说:“相信!”之后,这位游客告诉我,在老城区的西北角有一个墓地,那里整齐地排列着200多个婴儿的坟墓。每个墓只有1米长,不到0.5米宽。为什么有那么多基本大小相等的婴儿埋在同一个地方?是因为疫情还是在战争中被屠杀?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没有人能解释清楚,这是交河故城的一大谜团。

古井之水,千百年未用,鲜婴葬于此古城。蛟河,一座由汽车司机创立,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古城,历经千年风雨,苦涩依旧!

夕阳西下,我觉得自己像一个生活在蛟河市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后来我注意到交河古镇临街的房子都是背对主街的。只有走进小区的大街小巷,才能看到一户一户的门窗,就像一双警惕的眼睛盯着这个世界。这是预防措施吗?

在文明的进程中,战争有时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但被战争破坏甚至摧毁的东西,却让人感到痛心——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交河故城,因为他凝聚了车氏、匈奴、汉族、吐蕃人的勤劳和智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7930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5
下一篇 2022-06-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