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在哪

独竹漂在哪,第1张

竹排是黔北特有的民间绝技,起源于赤水河流域。竹筏师傅踩在竹子上,像平地一样浮在水面上。“赤水独竹漂”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竹筏,又称竹船,俗称划竹竿。表演者赤脚站在一根直径约15厘米、长度超过8米的直竹上作为运水载体。拿一根直径约5cm、长约4m的小直竹竿在手里当桨,在水面上左右交替划动,或乘风破浪搏击激流险滩,或拿着竹竿在水面上悠闲地泛舟。其外形美观大方,动作协调一致。表演“乘风破浪”、向后转、掉头、变极等特技。相当精彩。

单竹漂浮用的竹子是大头直径大于15厘米、无扭曲的大竹,浮力足以承载一个人的重量。这种大毛竹只能选在毛竹林深处,水土丰沛的阳坡上,直径20厘米左右,高10多米。当作为单个竹漂使用时,竹子的长度在8m左右,不做任何处理,自然风干20天以上。划船用的划船杆是直径约5cm,长约4m的半柱或水柱,对称平直。单根竹子浮在杆子上后,就靠这个划桨杆前后移动,平衡的转弯。

独竹浮动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事了。当时亳州盛产楠木,是最好最珍贵的建筑木材,专供朝廷使用。

当时朝廷派木材收藏者购买赤水、习水的楠木,博州的原始森林,才刚刚开始为外界所知。以前赤水河禁航,楠木很珍贵。于是,每一根木头都指定一个或几个人来运,然后绑在长江岸边或运到江南,运到北京。在缓慢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了站在一根木头上撑着一根扁担运楠木,又比赛又玩耍,就成了水上游戏。从长远来看,这项活动将被固定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这就是所谓的独自漂流。

赤水独竹漂是千百年来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虽然其高超的体育技艺具有娱乐性、观赏性和挑战性,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赤水独竹漂如果不加以保护,仍将面临声誉扫地的危机。纵观独竹漂千百年来的民间体育竞技发展史,加强对独竹漂的有效保护,似乎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见证赤水先民勤劳智慧的史书,也是赤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动物证。

为了相互交流,生活在赤水河两岸的先民们经常使用一根竹子或木头作为水上交通工具。此外,一些远离村庄和市场的人,为了紧急购买生活用品,利用长期与赤水河打交道的独特条件,划着竹子或木头去购物,既省时又方便。

在原地建设竹漂保护基地,举办竹漂培训班,可以为这项民族体育赛事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新人;为保持贵州地方民族体育的优势提供培养竞技人才的土壤;为当地旅游市场培养许多表演人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出路,进而扩大贵州的文化影响力。

赤水市人民政府将赤水竹漂作为本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出台强制性有效措施,保护赤水河、赤水南珠、赤水独株洲等民间传统体育绝技及传承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tour/2781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5
下一篇 2022-06-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