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翻译及赏析,第1张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全诗的意思

长江长江春绿,逍遥德是雪绕江舞杀人。

微风轻拂,笛声呜咽,向亭染黄昏,你要去潇湘,我要跑到西秦岭。

[作者]: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

[翻译]:

春天的长江头杨柳青青,白杨树漫天飞雪,愁杀过河人。

微风轻轻吹笛,燕子离亭染暮。你是南下潇湘,我却是奔向西秦。

[注意]:

①淮(huái):扬州。淮:淮水。

②长江: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长江干流,古称长江。柳:“柳”与“留”谐音,意为停留。

③华阳:柳絮。悲杀:充满悲伤。杀,形容悲伤之深。

④风笛:风笛在风中的声音。出发亭:驿站亭。亭子是古代人们在路边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告别,故称“离亭”。

⑤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地区。秦:指当时的首都长安。现在在陕西。

[赞赏]:

自晚唐杜牧、李商隐绝句以来,单纯议论之风渐热,抒情性、意象性、音乐性大为弱化。但郑谷的“七绝”仍以其抒情性和神韵为特色。

“扬子江头杨,杨华珍杀渡江人。”一两句是现场抒情,醒来就走,写得潇洒,读起来有一种自然的韵味。画面很清晰,很淡,像一幅清新优美的水墨画。风景是充满情感和内涵的。杨柳袅袅,拖着彼此深情的告别,勾起一种“柳长,难系”的感觉;漂浮的华阳激起了双方的困惑,唤起了在世界上游荡的感觉。这里美丽的柳色,宜人的春光,恰恰成了离别的催化剂,所以我们说“愁杀人过河”。诗人用淡墨去触摸风景,用重笔去表达悲伤。乍一看似乎不协调,但微妙的味道让他感受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华阳”等同音异义词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快、清爽、流畅,又充满爱与韵味的风格,让人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深刻而持久的感情,而不至于过于沉重和伤感。第二句虽只提“人过江”,但不言而喻,彼此都在漂泊,南北相隔,你也为我牵挂。

“几个风笛晚离亭,你去潇湘我去秦。”三、四两句,从江头的景色到亭子的送别宴,从正面表达送别的情景。亭子里举行了欢送会,酒香四溢。席间,奏起一曲悲愤的笛子。即场景抒情,播放的可能是象征离别的《折柳》。笛声在诉说着彼此的别离之情,让即将分手的两个朋友靠得很近,默默的对望着,萦绕在思念中,随风蔓延。从笛声中,天色似乎不知不觉暗了下来,该说再见了。两个朋友在沉沉的暮色中相惜,各奔东西——“你要潇湘,我要秦”。此处,诗戛然而止,韵味十足。

这首诗有一个独特而充满感伤的结尾,这使它得到高度评价。最后一句从表面上看只是对各自旅途的叙述性陈述,缺少了对场景的描写,缺少了歌唱和叹息的抒情性。其实,诗的深刻魅力就在于这个看似直白的结。于是,离别的场景通过《河头春色》、《杨柳依依》、《亭中宴》、《风笛黄昏》等一系列意象被反复渲染。,而结论句完全停止,在反激和对比中越发显示出其丰富的内涵。离别的伤感,每个方向的无限伤感,对南北异地的深深向往,甚至是漫漫征途中无边的孤独,都在这句话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君”与“我”的对仗,“相”的重叠,使这首诗增添了吟诵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study/144096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1
下一篇 2022-09-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