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历史概念解释

分封制历史概念解释,第1张

分封制名词解释 分封制名词解释历史

分封制的称谓解释: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由国王或皇帝对诸侯进行分封的制度。商周时期,这一制度被广泛实行。商朝的王侯和伯。西周东征胜利后,为了控制广大领土,统治商朝后代,在“移阴顽民”的同时,把周之子的兄弟叔伯和一些显赫的贵族分作诸侯,以世袭的形式统治一个地区。

这种“封州立国”的做法,就是为了达到“以宗族为屏为周”的目的。诸侯要服从纣王的命令,承担镇守疆土、保卫皇族、朝贡朝觐的义务。春秋以后,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封制。虽然分封制的性质不同,但这一制度不仅对历代中央政府的统治起到了维护作用,而且对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封建制度的历史背景

吴灭周后,殷人无法彻底根除,于是的儿子在吴庚被任命为殷,并设“三监”监管,而齐、鲁、严也被分到了成州(洛邑)以南。——稳定殷人势力,巩固统治。

第二次分封制的背景是西周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刻。武王在位的第二年,天下大乱,国王还年轻。此外,武王的弟弟管叔很难承担这一重任,所以周公别无选择,只能成为国王和摄政王。此时的管叔未能理解周公的苦心,他当时心有不甘。此外,以前被封在殷的的儿子吴庚,煽动他与第三区的人一起反抗周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study/10246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04
下一篇 2022-08-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