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战三大同盟国之一,丘吉尔无疑是世界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在2002年BBC举办的“100位最伟大的英国人”调查中,丘吉尔击败了戴安娜王妃和莎士比亚,最终获得第一名。
(丘吉尔的老照片)
就历史功绩而言,丘吉尔不仅阻止了英国人民被法西斯奴役,他在二战中永不投降的强硬态度也为二战盟军阵营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盟军的最终胜利埋下了伏笔。在这个层面上,丘吉尔当选最伟大的英国人也是实至名归。
然而,这位在后世赢得一致赞誉的领袖,却在二战结束后的首相选举中,以巨大的票数差距败给了工党领袖艾德礼。那么,在丘吉尔刚刚带领英国取得二战胜利的时候,英国人民为什么不选他当首相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战争中吃了很多苦。虽然英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无数英国士兵在战场上血淋淋的痛苦画面,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痛苦画面,已经成为英国人民无法愈合的伤疤。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从政客到平民,每个人都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就在大家都以为战争不会再发生,准备裁军的时候,丘吉尔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当裁军法案在议会提出时,丘吉尔成为少数坚决反对裁军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在他看来,德国即将给欧洲带来新的灾难,英国不仅要做好战争准备,还要提醒法国增加防备。未来的战争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人认为丘吉尔危言耸听,甚至有人嘲讽他过于敏感。但丘吉尔对此不以为意,他的观点从未动摇过。
(张伯伦旧照)
从1936年开始,希特勒接连违反《凡尔赛条约》,第三帝国的野心昭然若揭。然而,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一直奉行绥靖政策,尽力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
说起来,张伯伦的保守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作为首相,最重要的是不要违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反对绥靖政策的丘吉尔甚至被保守党弹劾。终于在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正式拉开了二战的大幕。
二战爆发后,张伯伦迅速邀请丘吉尔加入战时内阁,丘吉尔被任命为海军部长。由于英国无法遏制德军在欧洲大陆的横冲直撞,1940年5月,张伯伦辞职,英国开始组织以丘吉尔为核心的战时内阁。
丘吉尔上台后只表达了一个观点:要赢,就要不惜一切代价赢。
之后,英国见证了法国的沦陷。然而,丘吉尔对德国战争的坚决态度从未改变。他鼓励英国军民充分利用海洋,发挥最大优势,全力以赴,打一场光荣的伟大卫国战争。
后来希特勒发动了英国空战争。丘吉尔每周都视察轰炸现场,号召军队与法西斯主义战斗到底。最终英国赢得了英伦空战争,而德国也转而东进,对苏联发动侵略,最终导致他们战败。
可以说二战中的丘吉尔展现了一个伟大领袖的所有特质,是当之无愧的英国英雄。
二战后,战时内阁解散,英国迎来新一届首相选举。在选举中,丘吉尔的保守党获得197票,工党获得393票。最终,工党领袖艾德礼成功当选新一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对选举结果很不相信。他说,“对伟大的人不领情,也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艾德礼旧照)
那么,真的是英国人“忘恩负义”吗?
其实根本原因是艾德礼的政策主张符合当时英国人民的利益。
正当英国饱受战争摧残之际,艾德礼选择支持符合英国人民利益的“欧洲复兴计划”。他上台后建立了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大规模福利事业,造福于民。除此之外,他还将国内的一些产业公之于众,有效改善了民众的就业问题。所有这些措施,无一例外,都是当时英国人民最需要的。
单从二战中的表现来看,丘吉尔的确是军事外交的好手。然而,他过于强硬的立场并没有给战后的英国带来任何改变。
对于英国人民来说,他们可以理解战争期间吃不饱饭;但是打赢了战争,还是填不饱肚子,完全不能忍。
在丘吉尔心中,总有一种帝国日不落的优越感。在国家急需重建的时候,他还想依附海外殖民地。这无疑让本已陷入困境的英国财政状况更加紧张。
但艾德礼上台后反其道而行之,给予印度、缅甸等殖民地独立地位。这样的措施不仅帮助英国摆脱了殖民主义,也加快了国内建设的步伐,自然让英国人民高兴。
说白了,丘吉尔总是把目光放在世界舞台上,却忽略了本国人民的需求。他1946年在美国的“铁幕演说”就是最好的佐证。
能打仗不代表人能过上好日子。着眼于国家,致力于人民利益的艾德礼显然符合当时英国人民的需求。
(参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