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丰镐遗址是如何被认定是丰镐的,又是如何确定是都城的?

怎么查中考成绩2022-07-07  12

关中地区是西周的发祥地,是周人的发祥地。周人始祖姜渊氏族最早生活在太,即今天陕西咸阳武功县西南,这里发现了郑家坡遗址、岸遗址等大量周朝遗址。

姜媛墓

姜渊生一子,名弃,后人成了后稷。后稷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当时是夏朝的一个农业官员,住在泰地。他经常向人们传授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水平,被人民奉为农业之神。

侯集焦家台

后稷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官职,继续做农官。当时的夏后(后为夏朝统治者所称)不重视农业,因此失去了官职,带领族人迁徙到了古地(今滨州、旬邑、长武、青阳)。他教导人民住在洞穴里,而不是地窖里,专注于耕作,种植作物,并提倡猪,牛和鸡。扩大农业发展。

人民古代生活遗址

周人在古陆世代繁衍生息后,由于西北犬类的不断侵扰,带领族人越过淇水、曲水,迁徙到栖霞(今岐山县荆当镇),改国号为周,南有。

周在顾公富和父子两代人的治理下,国力日益增强。上季被商朝命名为西伯侯。

周元

文姬昌王时期,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姬昌野心勃勃,一心灭商。当时在周以东有商代的崇拜,大概包括今天的鄠邑区以东的临潼、蓝田、华阴。欲灭商,必灭国,统一关中。

于是姬昌率兵灭了郭崇,听从姜子牙的建议,游到了郭崇风水西岸,建了枫泾,迁都于此。

冯浩位置图

《史记·周本纪》云:“明年,后胡将被征服。作为一个繁华的城市,他从底层迁徙到了底层。”崇厚湖是郭崇的最后一个君主。先秦书《诗经·大雅·王文幽圣》记载:“王文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拜,又丰作一城。”

之后,周人的势力范围发展到山西南部、关中东部、河南西部一带。这时候已经可以和商朝抗衡了,文王开始谋划灭商。文未完成灭商大业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位为。由于枫泾太窄,武王在枫泾东岸修建了濠泾。枫泾是周王室的祠堂和花园所在地,濠泾是周王居住和行政管理的中心。《诗经·大雅·王文幽声》云:“科布王魏,宅为豪景”。后人把枫景、濠景称为枫浩。

以高枫为基地,王武联合其他诸侯出兵,灭商朝,建立周朝。丰浩作为西周的都城,延续了300多年。

西周灭亡后,王萍东移。西周旧都丰浩也被废弃。然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绎,高枫的遗迹已经消失,没有办法参考。仅从相关的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冯浩很可能位于Xi长安的丰河河谷,但其具体位置却长期困扰着考古界。

今天的丰河流域

1933年,北京研究院历史学会许、苏等人率领的考古调查队首次对丰浩遗址进行了调查。1943年,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史等人对丰濠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这次对丰河流域西周时期的水系、地貌、遗址分布进行了考察,大致确定了丰、高的走向。

孤峰高地区的地貌特征是渭河南岸的台地。第二个地台是今天的碧园、西柳园、莱文,第一个地台是从渭河南岸到第二个地台的北缘。一级台密布江湖。丰浩地区二级地台北缘发现了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遗迹。经过先人几千年的苦心经营,到了商周时期,这里成了一个非常富庶的地方。

丰和

著名地理学家孙家纯先生研究了丰濠地区的地质、地理、水文、地貌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提出丰濠遗址应位于渭河一级台地。结合考古学家提供的一些信息,准确地确定了冯豪的地理位置。该地点的范围和规模也已确定。

冯浩遗址范围

冯位于冯河以西的张家坡、柯胜庄、马王村、大源村、冯村等大片地区。

好景主要位于沣河以东的斗门街道、白家庄、花园村、官庄村、普渡村、上泉村、下泉村、落水村等区域。

冯二井在丰河对面。从遗址的范围来看,好景遗址比枫泾遗址大得多。

好景遗址范围

作为西周的首都,高枫的格局是怎样的?由于年代久远,高枫遗址仍在被挖掘,但我们可以通过第一周的齐一遗址了解当时的宫城格局。

齐一的宫殿,周初的首都。周太王古公公,祖上迁齐(今陕西扶风县北、岐山县东北)时所建。《史记·周本纪》载:齐桓公的父亲在齐国“造屋于市,而不于市”古叔修建了齐一的城墙,并在齐城北部修建了皇宫和祠堂。今天留下的遗址是岐山凤雏村周初A组的宫殿(祠堂)基址。

周初都城齐一的宫殿(祠堂)遗迹。它位于陕西省岐山县荆党乡凤雏村南部。1976年2月,陕西周元考古队发掘了它。宫殿基座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占地1469平方米。宫殿建筑,坐北朝南,是西周时期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由法庭、教室、学校、厢房、回廊组成,位于高台上。在布局上,分为前中后三院。前校门前有一个4.8米长的门帘,门的两边有三个东西走向的学校。是入口庭院,面积约222平方米。中庭的后面是主要的建筑大厅,有6个大厅,每个大厅宽3米,深6米,周围有回廊。大殿后面是后庭,分为东、西两个小庭,各63平米。有走廊,前后楼相连。基地内有五间密室,宽23米,深3米。后檐墙与东、西厢房后墙相连,使整个建筑融为一体。厢房建在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各8间,总长42米,进深6米。

齐一是周人迁都丰浩之前的都城,所以丰浩宫的建筑风格和齐一不会有太大区别。

1951年,由苏率领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队一行六人来到陕西,开始了丰浩遗址的发掘工作。

最初的发掘地点选在枫泾遗址内,工作地点主要在枫溪的柯胜庄和张家坡。张家坡村发现西周墓地,发现西周车马坑7座。当时修旧西(安)湖仙路时发现了青铜墓,当地农民建房打地基时也发现了青铜墓。正是在这里出土了著名的青铜器,如长器。长岐碑文记载了西周穆王举行的一次射礼,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昌奇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发现了夯土基址、房屋、灰坑、窖坑、墓葬、车马坑等遗迹,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全面了解西周文化的面貌和内涵,确立西周遗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础。

丰浩遗址夯土建筑基址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在马王村和克胜庄之间发现了十多个夯土地基遗址,其中一个夯土地基遗址比周元发掘的凤雏A组地基遗址大,总面积达182698平方米。此外,这里还发现了排水设施。

丰濠遗址发现排水管道

在此期间,考古队也开始对沣河东岸的好景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在遗址范围内的斗门镇官庄村、下泉村砖厂、花楼子等地发现了10余处西周时期的建筑基址,其中花楼子发现的建筑基址规模较大,错落有致。

冯昊

同时,在好景遗址范围内的花园村发现了十几座青铜墓,当时正在修建砖厂。其中两件青铜器非常丰富,还附有车马坑。

1992年,枫溪马王村发现西周时期的陶窑,手工业作坊是城址的组成部分。

冯浩遗址车马坑

2015年7月至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西周好景遗址部分斗门街道办事处花园村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9件保存完好的制作青铜器的工具,包括一把铜雕刻刀、一把铜切割刀和几个铜锥。不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水平的铜作坊空充斥着濠井遗址。

丰浩遗址出土的多有鼎

2018年,好景遗址区斗门街道官庄村与花园村交界处又发现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由于该基址是好景遗址区发现的第14个基址,故命名为第14个基址。

好景遗址区发现的十四座大型夯土建筑的地基基本分布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盘坞岭上,丰河将盘坞岭截断,向东北流入渭河。建在河堤高地上的建筑,都处于风水的最佳位置。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这些建筑遗址是不是好景的宫殿和祠堂遗址,但这里绝对是贵族居住区。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答案会慢慢浮出水面。

14号夯土建筑地基现场

好景遗址14号建筑基址以东不远处,还有5号建筑基址,是一个大的工字形建筑基址,中间是正殿,旁边是厢房。5号楼基础夯土面积2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就夯土面积而言,它是西周时期发现的最大建筑。

冯夯土建筑基址

从目前发掘的结构来看,5号楼是先从地面夯上高台,再在高台上夯墙,再在墙上架上梁柱。5号楼北面是11号楼的地基,还没有挖掘。

2019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好景遗址14号楼基址发掘。基址夯土达到1800多平方米。经过两年的发掘,基本揭示了建筑的整体结构。

14号夯土建筑地基现场

14号楼底座离汉代昆明池比较近。汉武帝在发掘昆明池时,将好景遗址西南、东南地区的低洼地扩大为昆明池,对好景遗址造成了相应的破坏。

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西周遗址上有宋金时期的遗物,对西周遗址造成了相应的破坏。由于西周时期到处都是土遗址,城墙和地基都是用土夯筑的,容易破坏,难以保存。至于五花土之类的建材,是后来才出现的。这种建筑材料在西周是不存在的。

14号夯土建筑地基现场

目前14号楼基址中间部分基本有8个房间,其中中间两个房间较大,宽约6m,旁边一个房间较小,宽约2.45m,这个宽度与同时期其他建筑相同。当年建筑上的板瓦、槽瓦、管瓦也在这里发现。在周元发现了大量这种瓷砖,还发现了东部5号楼的基址。

在14号楼基址的东南角也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坑,坑的北部区域堆放着大量的动物头骨。这些头骨基本上是牛、羊、猪和鹿。该坑的发现为确定14号楼及周边几座建筑的基址性质提供了参考。

14号夯土基址发现祭祀坑

据文献记载,周天子祭祀社稷、天地、祖先时,“太牢”的最高级别是牛羊猪。这里有更多的鹿,可能是后来添加的,需要进一步考证。

随着“太监”的发现,可以肯定祠堂遗址是附近的几个建筑基址之一。目前的发掘和研究还在进行中,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些更直接有力的证据。

祠堂建筑基地的确定将进一步确定濠景城市中心的位置,进而确定首都布局、功能分区等。祠堂作为一种礼仪性的建筑,一般位于城市的重要位置,祠堂和宫殿相隔不会太远。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遗迹和信息将被逐渐揭示,高枫神秘的面纱将被慢慢揭开。

西周早期的宫殿修复

自丰濠遗址发掘以来,一直没有发现城墙遗址,这也成为一些人质疑丰濠遗址的原因。他们总是拿《周立考工记》中“工匠治国,九里之外,三门之外”的记载。初中九经九纬,经典九轨,左右社,面向后市...“来支持他们怀疑的基础。

李周的理想首都考公基

《李周考公基》成书于战国时期,与西周初年相距600多年,甚至与西周晚期也有300多年的距离。《周立考·公基》中记载的都城蓝图只能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都城,套用到西周初期的都城建设中是不科学的。

丰浩遗址景叔墓

陵墓通常位于杜毅附近,但在冯豪遗址周围尚未发现西周陵墓。这也成为质疑丰浩遗址的另一个理由。事实上,在丰浩遗址已经发现了一千多座西周墓葬,其中有许多带有墓道、车马坑和大量青铜器的大型墓葬。这些墓葬的主人应该都是京畿的共青或侯波等贵族。

据史书记载,文王、、周公都葬在碧,碧在哪里。后世说法不一,有的出自咸阳毕塬,有的出自宝鸡周元。按照当时的制度,陵墓应该在都城附近。

在今Xi安西南,好景遗址东南,又称碧园。西汉初年的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比迪和濠井的相对位置。司马迁根据先秦典籍记载和实地考察,明确指出毕在濠江东南的境内。自汉唐以来,毕塬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毕连细柳西北,距濠井旧址约二三十里。原始地表较高,土层较厚,水深较深,适合做早期墓地和陵区。

由于西周的丧葬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墓葬自然难以发现,只能由考古学家进一步发掘。

对于质疑丰浩遗址的人,先不要急着否定它的合理性。让我们耐心等待。随着考古的不断发掘,越来越多的证据会逐渐呈现。历史有迹可循,存在的永远存在,不存在的会被现实推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6319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