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著作
各种古书
中西医教材
学习方法 01建议在高校系统学习。
毕竟医生,有生命在身,不能开什么玩笑。如果有机会和条件,建议在高等院校系统学习,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都是比较好的院校。
现在我的老师拿不到专业的医师资格证。如果我把中医作为爱好,我可以自学。作为一个职业,我不用在正规机构系统学习。
系统的学习,让你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读中医经典。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每学期都有中医经典等级考试,考研面试也会涉及中医经典知识,可见中医经典对学习中医的重大意义。
阅读中医经典不仅仅是阅读和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每读一部经典,都会有新的体验,像一次全新的旅行,让人心旷神怡。
如《伤寒论》:“热利者重,白头翁汤主”。
初读的时候觉得这个规定好简单。如果看到热息里有急事,按处方用白头翁汤就可以了。
当我再读的时候,当我思考什么是热利的时候,我在这里怎么区分冷与热?辨证的要点是什么?看了一遍,我会想,白头翁汤里各种药物的配伍特点是什么?用直角尺测证怎么样?之后在学习《金匮要略》的时候又学习了白头翁汤,我就想,白头翁除了清热还能治什么?什么情况下可用?怎么加减法?这样,一个简单的从句就可以引出无限多的内容,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看各种古籍。【/br/】你不仅要看中医古籍,还要看各种古籍,把自己放在古代中医的整体环境中。了解他们当时的书写习惯,你会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有些矛盾的地方叫偏义复合词,为什么每次都有错,更能理解停中病的意思。
当初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医学文献。后来他们在学习中医经典文章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的理解能力更好,他们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也可以看看易经,了解一下六十四卦,感受一下当时的学术氛围,试着了解一下他们的思维。
积累一些暂时看起来用处不大的知识,量变的逐渐积累会有质的飞跃。
看中医书籍和医案。【/br/】等你有了一定的中医基础之后,可以开始看一些中医医案,慢慢的把理论上的东西应用起来,多学习前人的方法和经验。
我推荐《甘王祖医谈》,通俗易懂,是中医低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籍之一。
有空也可以看看圆周运动的中医古籍。有一定基础的同学看这本书会比较好。
清代老先生陈修园的书也有很多值得仔细阅读。他的《三字经》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中医入门书籍之一。
学习西医课程。【/br/】中医专业会学习西医课程,很多同学不了解,学习过程中有严重的抵触情绪,到了临床才后悔。
学习西医的知识,第一,现在医院西医的岗位很多,临床上不一定能分到中医的岗位,所以你必须要有西医的基础知识;其次,虽然西医和中医的思维理念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完全不相容。学习西医不会影响我们学习中医。病人来了需要做的就是尽力治疗,不必拘泥于形式。
该做的检查一定不能含糊。永远记住治病救人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多练习。
中医院校的学生每年暑假都要去医院见习实习。中医本身就是经验的积累。他们学得再好,也只是记住了前辈的经验。如果他们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像竹篮打水一场空。
只有多临床,多动手,多听,多看,才能将临床与实践完美结合。
跟一个名师。
俗话说: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读者无数,不如找个名师指导。
向名师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听你的话往往比读十年书更好,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清醒。
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名师这种资源。最好的捷径就是考研。选择一些有实力有名气的导师,向他们学习。
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保持对中医的执念和投入。
现在医患关系日益尖锐,医疗伤害越来越多;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总是被医院雇佣。他们要科研论文,他们要,待遇却没有相应提高。人们不理解医生。他们觉得花钱就该治,就像花钱就该买东西一样。他们不同情你的穷困潦倒。一旦你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就认为医生在骗他们,所以医生才赚那么多钱。
这样的社会现状让无数医生感到寒心,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学生转行。
但无论如何,保持我们的初心,就像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学医和钱无关。如果你能接受这个,那就继续走下去。如果接受不了,就跳出这个坑,未雨绸缪。
我出生在中医世家,对中医多多少少有些痴迷。中医是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落下。我们不仅要继承它,还要发扬它。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研究和接受针灸,其疗效得到了肯定。甚至有些国家发展针灸比我们快。【/br/】可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医、中药和我们的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要怀着虔诚的心站在我们班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码字不容易,痴迷中医也不容易。如果你不喜欢,请至少不要诋毁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