铈,又称耳垢、耵聍,覆盖在外耳道表面,保护外耳道免受水、感染、外伤、异物侵入等伤害。
但是当耳垢过多或者存在的位置不对时,就会引起耳朵不适,听力下降等。
耵聍是由外耳道(软骨性外耳道)外侧三分之一的皮肤中的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出来,与脱落的皮肤组织、正常皮肤菌群的细菌和脱落的毛发混合而成。
耵聍产生后,一般位于生产现场。
耳垢可以清除耳道上皮(上皮细胞由内向外移动排出耳垢;随着开合动作,还能带动外耳道皮肤,帮助排出耳垢。
挖耳可能会对外耳道造成损伤。用棉签挖耳可能会导致耳垢被向内推动,穿过狭窄的部分,聚集在骨膜处,导致耳朵不适。
当耵聍在耳道内过度堆积(耵聍栓塞),引起症状时,需要取出耵聍,无症状的不用取出。
耵聍溶解剂
使用前提:无感染史、鼓膜穿孔或耳部手术史,可能加重感染或损伤中耳。
此时不允许使用耳垢溶解剂,但可以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因为在中耳炎鼓膜穿孔时可以使用。
所用药物:水、生理盐水、矿物油、双氧水制剂(3%)都可以,效果差不多。
耳道皮肤极度干燥时不要使用双氧水,会加重耳垢的堆积。这样的孩子应该用油。
国外有非处方药(德普乐,成分为过氧化脲),国内多使用3-5%碳酸氢钠滴耳液。
使用时间:总共3-5天,不要太长,不然会刺激耳道皮肤(双氧水/碳酸氢钠)。
每天两次,每次5-10滴,至少浸泡耳垢。
用法:侧卧,滴完滴耳液后,继续侧卧5-10分钟,让药物浸湿耳垢,然后换个体位,引流液体。【/br/】如果孩子不想侧卧,可以歪着头,或者用上述药物浸泡棉球至滴干,塞住耳朵5分钟。
一般可以自行排出。如果特别硬,还得冲出来或者手动取出。
副作用:耳道皮肤损伤,外耳炎。
个人认为用生理盐水或者油会副作用小一些。
冲洗
◆使用前提:鼓膜一定不能穿孔,耳垢一定不能完全堵塞耳道,一定不能很硬,否则出不来。
◆药物:水、盐水、碳酸氢钠、双氧水(1:10稀释)均可。
◆使用方法:将注射器连接到软管上(如果没有软管,就不要连接)。软管伸入耳道内,不要超过外耳道的1/3(儿童5mm左右)。冲洗上壁耳道。注意不要让孩子觉得耳朵疼。重复一遍。
冲洗后用耳镜检查效果,然后用棉签蘸干耳道内的液体。
该技术取出快,对鼓膜损伤极小,但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专业人士可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