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定义英语事物的技巧。
80%的美国人跟美国人说话都是为了告诉对方这个东西是什么。
虽然语文课本的词汇越来越难,但思维的逻辑结构只停留在一个层面。
中国人常说书在哪里?很少有人说什么是书?而美国的小学生开始问:这是什么书?这哪里是书,只是思维的描述阶段。
但是连大学生都很难回答什么是书?因为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能。
如果你已经学会了定义,但是你的理解还是有偏差,那就要训练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事物。
一个表达不被对方理解。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
因为只有一个东西,却可能有很多语言符号来表达。
这需要更多的替换练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代换练习,但这种代换不是真正的代换,而是语言层面的代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代换。
比如我爱你。
按照语文教学的替换法,你被她、我妈等替换。这种替换和小学生描红的做法没什么区别。
这种代入感并不会对智力构成挑战,也不会开始思考。
这个备选句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我无法理解我爱你,我当然也无法理解我爱她。
如果你换成我想吻你,我想抱你,我会向你表白等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号》,告诉他们这是爱情,那么对方可能就明白了。
这才是真正的替代。
也就是说,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意思,或者是对方听不清楚的表达。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理解为止。
你必须学会美国人如何描述事物。
在描写方面,中美文化会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用时间和空来描述事物。
美国人总是从里到外,从里到外的描述空。
中国人恰恰相反。
在时间上,中国人是按照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的。
中国人描述突然停止的东西时,最后说的地方往往是最重要的。
美国人在对时间的描述中,先说最重要的事情,再说伴随的事情。
只有发生悲惨事件,美国人才能铺平道路。
这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异。
学会使用重要的美国习语。
成语很难学,也很难理解。
比如北京人说外国人很难理解那顶帽子,这是一个成语。
所以在和美国人交流的时候,如果你能恰当地使用美国习语,他会立刻觉得很亲切,很爱和你交流。
那么什么是成语呢?就是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组合起来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学会用两种语言口译。
这是衡量英语口语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人生来就有自己的母语。
很多人认为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丢掉母语,这是错误的。
有猜测的能力。
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的交流很少有歧义?因为他们可以互相“猜测”。
“猜”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提倡的。
但是要学好美国口语,猜测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如果你有一个单词不明白,是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的。这时候你就需要猜测去搭建一个桥梁来弥补这个缺口,不然沟通就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