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是什么修辞手法?
01
互文性又称互文性,是指前后词语在意义上相互呼应、交错、互渗、互补,使句子更加有序、和谐、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性,也称相互修辞,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汉语对它的解释是:“互为指写,统一才有意义。
“具体来说,就是这样一种相互言说的形式:上下句或一句话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相互呼应、解释、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通过上下文的交织、渗透、补充来表达完整句子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文性的特点是“存文而存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构特征:相互反射。
比如“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还”(木兰诗),句子前部省略“壮士”二字,句子后部省略“将军”二字。“将军”和“壮士”两个字是分开的,前后是互为补充的。
2.语义特征:互补性。
比如“当窗饰云,镜饰花”(木兰诗),木兰对窗,已经包括对镜了。“修剪”和“粘贴”这两个动作是在同一个情境下进行的,所以在翻译时要结合起来。
互文的形式:
1.同一句话中的互文性。
即出现在同一句话中的互文。
俗话说“秦时明月,汉时明月”,“秦”与“汉”相辅相成。
再如“我主下马,客上船”,“东船静,西船静”,“主忘归家,客走他路”,“东狗西吠”,有“烟笼捉冷水,月亮捉沙”之说。
2.相邻句子的互文性。
即相邻句中出现互文。
比如木兰诗里的“百战将军死,十年壮士还”。
“将军”和“壮士”形成互文,指的是有的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有的回来了。
3.互文性是指这种互文中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表达完整的意思。
比如木兰诗里“东市买马,西市买马鞍,南市买马缰,北市买马鞭”就是一个互文。
4.句子间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指两个句子之间与其他句子的互文句式。
分析理解时,思维步骤与“句际互文”相同。
(注:句子互文性是指句子(下句)中包含已经出现在句子(上句)中的词,句子(上句)中包含将要出现在句子(下句)中的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解释句子的意思。
)如《王腾亭序》中“十天假期交友如云;千里相逢,婚礼。
“这里的“十天假期”和“千里相逢”是分句,“胜友如云”和“婚礼”是互文的。
“赢友”“高友”“如云”“满屋”交织,补充说明。
应该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婚礼,高友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