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 mdash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 mdash1957.这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主要是规划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确定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计划。
主要是规划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关系,确定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 V 计划(1953年 mdash1957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直到1957年, V 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br/]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另一个是加速各种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工业化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工业建设,其中包括694个规模以上的建设项目。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进行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技术改造;用现代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武器,加强国防建设;不断增加工农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一个五年计划选择了一条类似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即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
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显著特征。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非常薄弱,苏联式工业化道路可以帮助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将中国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政权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重工业的支持。
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要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此外,根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三次大的转变将私营经济纳入计划轨道,并支持和保障国家工业化建设。
从1953年起,农业合作化就在农村展开了。合作之初遵循农民自愿的原则,后来逐渐推广。
到1955年,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合作化运动出现了超高速发展的猛烈浪潮,合作化进程大大推进。虽然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953年底以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以发展初级和中级国家资本主义为重点,以加工和订货为重点。自1954年以来,它开始关注公私合作的发展,这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高级形式。
1955年以来,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加速。
到1956年,除个别少数地区外,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实现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公共部门取代私人部门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但具体的改造过程却深受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为了适应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为地加速了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虽然在短时间内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除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全建立起来。
带有明显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是快速工业化的需要,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
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市场的作用开始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