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发现了关羽古墓,村民为何说他们拜错了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蜀国名将!“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的赤胆忠心可是出了名的,在他死后,在民间更是被尊称为“关公”或“武圣”,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

直到现在,他身上的那种忠义品质还在被后人歌颂,被世人崇拜,位于河南洛阳的关林庙更是被众人踏破了门槛,游客们纷纷来到此地祭拜关羽。据说,关林庙里埋葬着关羽的头颅。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关羽的死。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曹操亲自征讨关羽,关羽与曹操展开正面交锋。但不料曹操与孙权结盟,关羽遭到偷袭腹背受敌,最后被东吴大将吕蒙斩掉头颅,败走麦城。之后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于是将关羽首级送到了洛阳曹操处,曹操敬慕关羽的为人,就追封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并建庙祭祀,也就是如今的关林庙,迄今已有1790余年。

当时关羽被斩下头颅,尸首分离。除了关林庙,关羽还有另一个墓地。史载,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回马坡)擒关羽,斩关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当阳西北。”故当地民间流传有“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之说。

所以一直以来,大家都把关林庙作为关羽的墓地之一,纷纷前来祭拜。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证明关林庙并不是关羽的墓地。

1979年的一天,河南洛阳关庄村下起了暴雨,也正是这场暴雨冲刷出多年来不为人所知的真相。那天雨下得很大,关庄村的一处角落在雨水的冲刷下出现了一个大土冢,引起村民纷纷围观。后来,村民赶紧联系了当地的考古专家。最终的调查结果让人震惊。

在这之前,很多游客们都认为关羽的头颅就葬在关林庙中。但这一次的新发现将之前的定论都给否决了。根据史书《关公圣迹》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墓前曾立有一通石碑,上书‘汉寿亭侯武安王协天护国大将军关侯之墓’”。在洛阳考古队组织发掘下,考古专家对棺木清理之后,发现墓的石门半开,门旁有一完整人骨架。考古人员讲:这是宝物盗出后,上边的人为了独吞,就把同伙活活埋在下边了。此墓虽经盗掘,但出土文物不少:大量的双铢币、陶器猪羊等,都是汉代文物。最让人吃惊的是,考古人员在墓室中发现一颗人头骨!关庄村人大呼:这不是关羽的头是什么?

据当地人说墓地里还有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汉寿亭侯,武安王协天护国大将军关帝之墓”,但后来不知为何却被拉走用来抵挡洪水了。且陈长安在其书《关林》中写道过:“关林是随着人们对关羽崇拜的增加,在明朝万历时自发建立起来的祀祠场所。”由此,考古专家田福生得出关庄村关羽墓才是埋葬关羽头颅之处,而关林庙只是是祀祠场所。

再加上,当时关羽所处时代的汉魏洛阳城在今天的洛阳市东边,位于今洛阳市东约15公里,洛阳市偃师市、孟津相与毗连的伊洛平原上。而历史记载当初孙权将首级献给与曹操后,曹操先是将首级供奉于妥灵宫(位于洛阳老城区)后来礼葬于洛阳南门外。这个南门外到底是在现在的关林庙位置呢还是关庄村呢?

根据这个史料记载这个关庄村的位置就比较吻合了!据旧洛志,谓曹操葬公元于洛阳城南五里,今汉魏洛阳城故洛城五里关庄有冢甚大,土人作寨其上,下有公庙。这里的公,就是关公。城南是汉魏时的城南,汉魏城在今白马寺东边。

这些种种证据都表明,关庄村的墓才是埋葬关羽头颅的地方。得知此消息的村民纷纷感叹:“原来我们错拜了这么多年!”但是此次考古发现,并没有人对外公开发掘报告以及研究成果。外界猜测是考虑到关林庙长期以来都作为人们参观的景点,怕说出真相会影响到关林庙旅游业的发展。

但其实啊,在我看来,关羽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崇拜,是因为他身上的那股忠义侠胆之气,我想不论他的墓在哪里,我们对英雄的敬畏之心是不会改变的!

潞王陵,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它座落于新乡市凤泉区的凤凰山下。近四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旖旎风光,雄伟的古代建筑,精美的石刻艺术,神奇的民间传说,吸引着四方游客。古人曾作诗赞:“古殿空山裹,名王有旧莹”,“秦陵和汉寝,不及此幽情”,将其同驰名中外的秦汉皇陵相媲美。二00二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亲笔题字“中原石头城”。

墓主潞简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穆宗朱载垕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唯一同一母弟。其陵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完全仿照万历皇帝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被誉为“中原定陵”。

2012年11月27日,潞简王墓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继2006年潞简王墓被列为预备名单之“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后的第二次入选。

潞简王墓,历经沧桑巨变,几度兵火,风雨侵蚀和十年动乱,原地面上木结构建筑群:陵恩殿、棱恩门、配殿明楼和众多的附属房屋都已不复存在,在墓室内大量珍贵的金银铜瓷,珠宝玉翠和织锦刺绣等随葬品被洗劫一空。现存的古代建筑,大量石雕塑和碑碣等,仍蔚为壮观。近年来,国家陆续拨出专款对潞简王墓区进行全面整修,保护和修复古建筑,营建园林,栽培树木花草,逐步使古冢风貌重现。

潞简王墓和赵妃墓营造时间由于文献资料较匮乏,仅从现存的有关碑文和明代帝王生前营造寝陵的惯例来推断:潞王墓应建于万历四十年(1615),赵妃墓建于万历三十年。如今它们已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沧桑之变,几处高大巍峨的木结构建筑已毁,墓室内大量珍贵文物也早被洗劫一空,但现存的明代建筑及大量的石雕和碑碣仍蔚为状观,这在我国所发现的明代藩王陵墓中也独占鳌头。

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大型文化遗产,陆续拔出专款对潞王陵墓进行了全面的修改,重新营造了园林,再现了大冢风貌,1996年12月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正以古朴的雄姿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陵墓入口处是一座三开间石牌坊,乍看低矮且比例刻板,但细节上却浑身浮雕龙纹,十分醒目,两侧立柱的龙纹也采取高浮雕形式,跃然“石”上,气势张扬,为本墓一大特色。通常明清帝陵的望柱与牌坊在空间顺序上错开,而此处则并列而立,风格一体。陵内成排的碑刻旁还有一对这样的立柱,但只是三面雕刻、一面粗糙的“半成品”,是工程中断?还是有意为之?史书对这段事没有记载,于是成了千古之谜。

更有特色的在牌坊之后的石像生,十数对动物挤在这短短的甬道两侧夹道欢迎,左右品种完全一样,但公母有别。显然这种规模是明目张胆地越制犯上。而这些动物的细节与同时代的其他陵墓也有所不同:风格简单粗朴,细节上不拘一格,但求画龙点睛,而且也寄托了丰富的想象力。这只既似走兽又似鹦鹉的玩意儿,其喙部及翅膀的创意就比较大胆。或许这是天堂神兽,如虎添翼,承载着人的奇妙梦想在天地间任由驰骋。还有这只类似犀牛却没有角的动物,基盘甚稳,头部又斗志昂扬,浑身遍布螺旋形卷毛,细节刻画也一丝不苟,但整体仍显得粗犷大气。而从石羊开始,便能感觉到大宋遗风。明清帝陵很少有石羊,而在北宋帝陵中却很普遍。可以想见,此处石羊是模仿北宋“滹沱陵上好石羊”建造的。温文尔雅,热情友善,象征着宋代的文人气质。或许是潞简王墓离同在河南的北宋帝陵不远,虽时隔数百年却仍受其影响的原因。

再看角端,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作为大宋国的瑞兽,寓意国力昌盛,怀柔远人。不同的是宋陵角端多为走兽,此处则蹲坐而长啸,更加富有动感。这尊雕塑,与奴性、程式化都很远。

骆驼通常是瘦骨嶙峋的,而这匹却线条圆润、光滑,连背上一对驼峰也退化到了马鞍大小的水平,实在令人称奇。难道离开了沙漠,连承担主要功能的器官都退化了?明孝陵的骆驼也很有名,但这匹体量较小,且写意性更强。大象在明清帝陵也是很受欢迎的动物,但这里的大象却比一般要写实得多,无论脸型,还是象牙、象鼻、象耳,都棱角分明。也许因为驾驭石材的水平较高,不怕相对单薄的四肢支撑不住,才不用刻得上下浑圆粗壮。还有大象披着的那件毛毯,细处花纹的雕刻也见功夫。

潞王陵地宫

最后一组驭马官则纯粹是明代宦官风格了,尽管马也和象一样有些瘦弱。后面的石牌坊也是明代程式化风格,上书“维岳降灵”四字。

墓前一组巨大的石棺也很注目,大得连石台上都放不下,只能摆在石台前面。不知是这位藩王生前有野心,还是特别受宠于皇帝的缘故。特别是两对花瓶上浮雕有荷叶水鸟,一派田园池塘风光。在进入陵区的小径两侧有抄录的历代游人诗碑,其中一首有云:“楼台巍峨夕影流,屏山带水问来幽。松杉曾是当年树,风雨凄凄几度秋。”读罢令人神往,但已绝非林泉深壑的山区胜景,而被四周水泥采石化肥发电等工厂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据说近年来已在整治,希望若干年后能看到明显效果,让这位藩王好好安息。

卫辉城内另一处胜迹望京楼,也是潞简王来后,每日思念京城家乡,于是命人建造而作登高远眺之用。

望京楼

民间传说“潞王”是由京城被贬至此,思母心切,遂命人从山中取石,在其任职之地筑高台望京,以解“思母”之愁。当年为了修建“望京楼”,不知道有多少生灵为之涂炭。卫辉曾流传了这样一个顺口溜:

“望京楼,实难修,活着来,死了走。一人喜,万人忧,天碰地,一同休! ”这个顺口溜,反映了当时望京楼修建的艰难和卫辉百姓对统治者不顾民生强修望京楼的愤恨。据说,修筑望京楼因太困难,死亡很多工人,但是潞王还是看不见北京的母亲,还要继续往上修,最后,神仙都看不下去了,一天,潞王登高北望时,经神仙点化,在卫辉西北的吕祖阁,出现了一个老太太在梳头,潞王一看,以为是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停止了望京楼的修筑,挽救了很多建楼工人的生命。

望京楼采用的是长城敌楼形制,全部砖砌,拱券叠涩。平地起高楼,因此工程更大,气势不凡。只是年久失修,日渐破旧。登数层楼而至顶,卫辉旧城一目了然,而京城乡关却无处可寻,只待悲风拂面,把藩王的眼泪吹去故国。据说当年顶上还有座无梁殿的读书台,如今只剩下几座雕花石柱础尚在。硕果仅存的一座石牌坊,也是典型的明代形制,略显高峻,细处雕刻游龙,和潞王坟遥相呼应。横批出还雕刻出一群人物,开始有民间化的苗头。从读书台的遗址上望去,枯草随风轻轻摇曳,这座牌坊依然挺立,那孤独的背影映衬在苍天大地之间,是多么地渺小。

古墓,已经成为近些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吸引了不少人的额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拥有着非常丰富久远的墓葬文化,如殷墟发掘的数十座商代王陵,战国时期的诸侯级大墓,到西汉丰富的穿山凿穴或黄肠题凑式大墓,东汉时期盛行的砖室墓或崖墓,唐代的“依山为陵”建“玄宫,”宋金辽时期喜在墓室四周做出仿木斗拱的砖雕墓,均是中国墓葬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为了保护古墓里面的文物或者出于保护研究的目的,国内已经有一些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墓葬,并后来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河南省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发源地,又是许多朝代建都所在地,历朝历代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

1打虎亭汉墓

位于郑州市是全国最大最精致的汉墓之一,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两座为东西并列的大型东汉墓,西为画像石墓,墓主人是汉弘农郡太守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东为壁画墓。墓内分别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图象和绘制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堪称中华汉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博物馆。画像石墓通长2664米、宽2068米、高23米。(九阳真人)

2洛阳古墓博物馆

提到古墓类,就不得不提洛阳的古墓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座现代化的古墓题材的博物馆,其借助洛阳古都大量文化资源的优势,将西汉至宋金时期的20多座典型大型古墓异地搬迁复原进行保护研究。目前。洛阳古墓博物馆分为三个主要景点,一个是历代典型墓葬展区,游客可以吓到地下的墓室进行参观。每一座墓室都有专门的讲解,从两汉时期的古墓看到宋金的砖雕墓,如同回到千年前参观了一回。看完历代墓葬区出来,感觉像从冥界回到人间。

第二个景点是古代壁画馆。古墓博物馆不需要门票,只有壁画区需要1元的门票,简直是业界良心。壁画区藏有两汉时期的壁画、唐代墓葬壁画以及宋金时期的墓壁砖雕等,文物价值高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第三个景点是北魏帝陵景陵的地宫。地宫的墓室不大,但长达56米的墓道看起来还是很震撼,彰显出帝王的霸气。

3殷墟王陵区M260大墓

自1934年起,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的王陵区共发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可能是为商纣王帝辛准备的)。 目前仅有M260(推测是后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地)大墓进行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其余的12座王陵大墓地面被植被标示。(@走走停停)

4新乡市潞简王墓博物馆

明代潞简王墓建于公元17世纪,由东墓区(潞王墓)、西墓区(次妃赵氏墓)和神道三大部分组成,共占地四百余亩,其整体建筑用材除极少数砖木外,几乎全部采用青石和白石建成。历经几百年的天灾人祸,陵区地面上包括陵恩殿、棱恩门、配殿明楼在内的木结构建筑和众多的附属房屋都全部被毁,但是现存的明代石刻和古碑保存完整且相当精美,远胜于国内现存的同类墓葬。目前此处已经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作者@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在冬季)

4禹州市明代周王墓及次妃墓

明周王墓,是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周定王墓地宫,非常奢华壮丽,地宫分前中后三室,前室又四耳室,后室有四,每室皆有门。整个地宫纵长约40、宽34米,共有十个大墓室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连嫔妃陪葬墓地宫面积也有400余平米。地宫的面积不仅巨大,而且设计独特,是我国现已发掘的明代藩王地宫中最豪气者之一。(来源水印)

5梁孝王刘武陵和孝王王后陵

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两座墓均是凿山为穴,规模庞大、气势不凡。梁孝王刘武陵是中国西汉早期"凿山为室"的横穴大型石崖墓,系人工在坚硬的崖石中开凿而成,全长96米,最宽处32米,面积约700平方米。孝王王后陵规模更大,地宫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地宫内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总容积6500多立方米,是由2条墓道、3条甬道、两个主室、三十四侧室等部分构成的庞大地下宫殿群,其地宫室内有中国最早使用、雕刻精美的石制座便器。(细雨江湖)

6东汉陈王刘崇墓(这个为凑数)

位于河南省淮阳的东汉陈王刘崇墓,,距今近2000年,面积500平米。它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宏大、形制最奇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砖石结构汉墓,宛如一座地下迷宫。(河南摄影家协会)

闪电划破天际,狂风撕扯大地,2018年,河南叶县烧车河迎来了入夏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很快大雨化身为洪水,冲毁了河岸边的一座冢子。

雨过天晴,闻讯赶来的考古队员立即对附近进行探查,很快他们便发现这一区域竟然是一片春秋战国的墓葬群,伴随着墓葬一同出现的还有一些奇怪的石头,但这些石块一看就不是河里的鹅卵石,应该是从山上开采处来的。

根据当地的居民所说,这些石头是从墓里出来的,但因为事出反常,当时的考古人员并不确定这些石头的真实来历,带着疑问,考古人员开始对墓葬进行发掘 探索 。

发掘进行没多久,考古人员便意识到这座古墓绝对不一般,因为在墓葬的封土之中又发现了大量的石块,重量以400—500斤的居多,最轻的也有200多斤,最重的达到了900斤,但附近的农田并没有类似的石头,这就说明这些石头是古墓的设计者特意摆放的。

原本的那些石头应该是盖在墓室上层的,密集的盖住主墓室,后来造成了塌陷。

专家很快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以石头为机关的防盗措施,让厚厚的石层抵挡盗墓者,由于罕见,研究人员给每一块石头都做了三维扫描编号,方便日后展览陈列。

但“惊喜”远不止于此,随着深入挖掘,考古人员又发现了石头与石头之间并不是土,而是细沙,这让考古人员意识到这座古墓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积石积沙墓”。

“积石积沙墓”是盗墓贼最害怕的墓葬类型之一,由于黄沙的流动性,当棺椁上方出现盗洞时,黄沙就会带动石块砸向盗洞,基本是有来无回。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另一座积石积沙墓郭庄楚墓就有大大小小22个盗洞,甚至其中有18个盗洞已经进入了墓室的核心区域,即便如此,仍旧出土了大大小小1000多件文物,可想这种墓型的防盗措施有多好。

而河南叶县的这座古墓则更加出乎意料,积石积沙只是墓葬的防盗措施之一,在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古墓的防盗措施竟然有五层!

一二层的防盗体系为积石积沙,第三层是石头铸成的石墙,第四层是用米浆混合制成的“混凝土”,第五层是铺在棺椁上方的炕席。

也就是说,若是盗墓贼从上方挖掘盗洞就会被积石积沙给埋葬,若从侧面挖盗洞他们首先得需要突破由米浆混合而成的“混凝土”,就算他们突破了混凝土,里面还有一层石墙。

如此严密的防护措施,想必墓葬中的文物应该保存完好才是,结果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古墓葬竟然空空如也!

其后,考古人员在墓室中发现了一枚纺锤形的“炮弹”,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心中一惊,仔细观察过后才发现“炮弹”的一端有机床加工过的痕迹。

专家猜测,“炮弹”的一头有加工的螺纹,说明另一头还有配件,属于现代的物品,极有可能充当的是“洛阳铲”的角色,是盗墓者用来试探土层的工具。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亦在底部发现了盗洞,这属于盗墓者典型的“底攻天”的盗墓手法,虽然古墓防守严密,底部却缺少防护措施,给了盗墓者有乘之机。

难道偌大的墓室真的被盗墓者给搬空了?随着两把汉代铁斧的出现,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

原来这座古墓早在汉代时期就被盗墓者给盗掘一空了,而后来盗墓者挖掘的盗洞成了墓室的安全隐患,最终,墓室随着时间,在大自然的伟力下发生坍塌,成了实心,后来的盗墓者自然也扑了个空。

历尽千辛万苦,考古人员最终面对的是一座空墓,但这次的考古并非毫无价值,考古的意义是为了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 社会 的实物遗存,积石积沙也是遗存,让我们看到了消失已久的墓葬形式,古墓的防盗措施,也让我们读懂了墓主人的精心设计,那些汉代的盗墓者和墓主人的身份,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值得 探索 的疑问。

这次河南大暴雨,大家感受到了来自各地同胞们的温暖,虽然河南的群众遭受了灾害,但是也被温暖了心灵。在郑州暴雨之后也出现了一则,消息,郑州暴雨后,由于雨水实在过大,居然被冲出了一座汉代古墓,大家都纷纷猜测这座古墓的主人到底是谁呢?下面小编就来仔细讲解。

对于古墓而言,相信大家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如果我们看过《盗墓笔记》,就会对古代的历史以及墓穴更感兴趣。而在郑州冲出的这座古墓,随着考古人员的发掘和观察发现,这竟然是一座汉代古墓,虽然现如今考古人员没有展开完全的挖掘,这是因为受到暴雨的影响,但在古墓中中冲出的一些零岁的文物来看,经过考古人员的研究,发现这些文物都属于汉朝时代。

发现的过程也十分巧合,正好有村民路过此处,本以为这些陶器是哪个居民家里面用的自家用品,但是拿到手才发现,它与我们现代的陶器并不相同,感觉年代很久远,并且花纹雕刻的非常精细。村民们十分疑惑,随即就向有关部门报告,警方来了以后立马保护了现场,通知考古人员之后,开始进行了小范围的勘测。

考古人员在勘测之后才确定的是汉代古墓,那么村民这发现的这几个陶器,也能够算得上是价值连城了。如果当时这位村民心生贪念,自己带着陶器离开,那么很有可能这座古墓也会最终被损。由此可见,郑州人民是非常可爱朴实的。

关于后续对于看这座汉代古墓的调查,会在暴雨和洪水之后进行全面的探测,这次由于大暴雨,引发的发现汉代古墓,网友们纷纷都笑称,难道是惊动了老祖宗吗?

2003年在距离河南省新郑市不远的一个叫胡庄村的村子,原本这只是一个毫无名气的小村子。

偏偏这一年的夏天许久不下雨,胡庄村的村民为了缓解旱情,不得不挖井来缓解旱情。

就在村民往井下挖的时候,铲子下去立刻感觉不对,挖出来的都是打磨非常整齐的砖块。

挖井挖出来非常整齐的砖块,村民感觉情况不对,立刻意识到该不会挖到古墓了。

想到这里,村民立刻报了上报了这里的情况,得知胡庄这里挖出了古墓,考古队闻讯赶来了解情况,果不其然,考古队在从这座井下面挖出来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陪葬品。

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庄,居然挖出来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经过鉴定,这些青铜器都属于春秋战国时代。

在联想到河南省新郑胡庄,现在这里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韩国都城新郑的所在地,这一带都属于春秋战国时期韩国遗址所在地。

当考古队员清理完井下的物品后,考古队发现距离胡庄不远处竖立着两座小土堆,土堆大约有十多米高。

考古队觉得这两个土堆很有意思,再看看周围一望无际的平原,这两个土堆明显是人工堆砌而成的。

考古队猜测,这两个土堆有可能是古墓,于是考古队爬到这两个土堆的上面,当爬到一个土堆的最上面时候,考古队心立刻凉了半截,在这座土堆的最上面,露出了好几个盗洞。

考古队原先的猜想得到了验证,原来这两座土堆都是古墓。

那么,这两座古墓究竟是谁的呢?

当时在场的考古队员猜测,这两座古墓是否有可能是历史上韩国某一位韩国国君的墓?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存在200多年,传承了数代君主,但一直以来,韩国君主的墓埋在哪里,一直以来都不为人所知。

如果眼前的这两座古墓是韩国历史上某一位君主的大墓,那么这将是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也是对韩国历史存在的一个鉴证,对了解韩国历史有重要依据。

考古是要有依据的,猜测只能猜测,不能假设。

很多人认为是不是韩国君主的大墓,发掘不就知道了吗?

无奈,国家文物局明确规定: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帝王级的古墓一律不允许发掘。

就这样,转眼十年过去了,2013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南北向要从这两座大墓的中部和西部穿过,胡庄这两所大墓要进行发掘了。

考古队再次来到这里对这两座大墓进行发掘,从而可以验证这两座大墓是否是历史上韩国某一位君主的墓。

在发掘前,考古队就已经了解到大墓已经有可能被盗,比较一座大墓封土上有不同时期留下的盗洞。

尽管考古队员心理已经做好了这座大墓被盗的准备,当大墓的封土被移去后,随着向下发掘,大量的木炭和石头出现在封土的下面,这是考古队很兴奋,木炭在古代是贵族大墓用来防潮防腐用的,石头是用来防盗的。

这两座大墓都是“中”字型的大墓,东面的这所大墓南北总长度75米,封土残高7米,墓室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1845-26米,东西宽184-213米,深约8米。

西面的这所大墓南北总长78米,封土残高约10米,墓室南北长26米,东西宽约365米,深115米左右。

如此规模宏大的大墓,所消耗的木炭不是普通民众可以承受的,这必然是一座等级超高的规则大墓;当东面这座大墓棺椁被打开后,眼前陪葬品几乎已经全部被盗空,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以作为了解大墓主人的信息。

考古队员对此感到非常失望,西面的这座大墓也被盗过,是否如同东面这所大墓一样,空空如也。

于是考古队对西面的这所大墓进行发掘,经过考古发掘,西面的这座大墓尽管已经被盗,但被盗掘的不是很严重,在西面的这所大墓中出现了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杂器,玉器等等各类文物300多件。

尽管这两座大墓的棺椁已经腐朽成泥,但西面这座大墓中出现的文物对研究确定大墓墓主人信息以及研究先秦历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经过专家对出土文物上的铭文的清理和提取,确信这正是战国晚期韩国君主的王陵。

那么这两座大墓究竟是韩国历史上哪位君主的王陵?

经过对出土陪葬品上的清理,在一件陪葬品上有“韩王三十年”记载,翻阅春秋战国韩国历代君主在位的时间,只有一位韩国君主在位超过三十年,这便是: 韩桓惠王

我认为:

河南省新郑胡庄大墓的发掘,不仅证实了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对了解先秦尤其是韩国历史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河南省新郑胡庄大墓是研究中华先秦历史文化的一座艺术瑰宝。

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资料,从渑池的鹿寺西遗址发掘出了42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墓葬的组合和形状与洛阳旭阳公墓的中小型墓葬基本相同。基于此,考古队认为这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戎族的陵墓。这是继徐阳公墓后中原的另一座戎公墓。它再次证实了春秋时期戎族人内陆移民的历史事实,也为春秋时期戎族人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

该地点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天池镇芦寺村。 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在鹿寺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挖掘期间,清理了二里头时期凌阴的1座,123墓葬,197个灰坑。报告指出,墓葬是这次发掘的重点。其中,春秋时期的墓葬42座,西周时期的墓葬57座,出土的器物共430套,主要是陶器,主要以陶器为主, 此外还有骨头,骨头工具,铅工具,石器工具等。铜器等等。据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春秋时期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的竖孔土坑墓。坟墓的方向大多是南北。有些坟墓有壁龛。有两种类型的葬礼。墓葬陶器大多放在棺材之间或壁龛中。陶器的组合是相对固定的。它是单耳锅,盆和锅的组合,在单耳锅中发现了猪骨头或羊骨头。

2020年,在河南省洛阳市旭阳公墓发现了陆浑戎王室的陵墓。 “这些陵墓的组成和形状与洛阳旭阳公墓的中小型陵墓基本相同。大多数陶器是手工制作的,具有粗糙的工艺,并且墓葬的骨质相对较深,强。”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 “据此,我们认为这些陵墓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氏墓葬。这是继徐阳公墓后中原的另一个戎氏公墓。它再次证实了戎氏民族在此期间的内部迁移的历史事实。春秋战国时期。它为春秋战国时期内陆移民的戎族人的分布和探索戎族人的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材料。”

据报道,西周墓葬排列整齐,墓葬习俗相对统一。他们都是长方形的垂直洞穴土坑墓。坟墓的方向大多是东西向。大多数的墓主被埋葬在他们的背上直的四肢,他们的头朝西。根据墓葬习俗的特点,考古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陵墓应该是西周时期殷氏幸存者的陵墓。这是三门峡地区首个尹氏幸存者陵墓。这也是近年来尹幸存者难得的大型墓地。

以上就是关于河南洛阳发现了关羽古墓,村民为何说他们拜错了全部的内容,包括:河南洛阳发现了关羽古墓,村民为何说他们拜错了、河南文化遗产之潞简王墓、河南省有哪些可以参观的大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8587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