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侯更高。
秦汉时期,侯分两等:列侯(彻侯,通侯),地位相当于春秋战国的诸侯;关内侯,地位相当于春秋战国的附庸。在列侯和关内侯中间用封户多少来区分地位高低,如果封户在万户以上叫万户侯,千户以上叫千户侯,关内侯的封户很少。
东汉时期,在列侯中区分了:特进、朝侯、侍祠侯和其他列侯。至下游关内侯。
在三国魏时期,开始在列侯之上设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在关内侯之下设关中侯、关外侯,把列侯区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扩展资料
1、汉朝
西汉初大封功臣,受封列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者一百四十三。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
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汉武帝时,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2、魏晋南北朝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
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魏制:皇子封王,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非始封王者)之庶子封乡侯,公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者郡、小者县。
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功臣封爵为“开国”诸爵及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自先秦以来沿用的赐爵制度正式废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爵位
《史记•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歼灭赵军达40多万人,韩国、赵国恐慌,就派大臣苏代,带了很多钱,前去游说秦国大臣范雎,说,白起已为秦国攻取了七十余座城池,现在如果他继续把赵国灭亡,最终让秦王称霸,那么白起的地位和权势就要超过您了。于是,范雎就想法说服秦王,放弃了灭赵的计划。白起后来听说后,心里很恨范雎。
第二年,秦国大将王陵去攻达赵国,出师不利。秦王于是想让白起接替王陵。白起建议说:赵国并不是好打的,而且诸侯的援兵也快到了,秦军已死伤者过半,国内空虚,不可久战,建议撤军。秦王再三下令,但白起始终不肯前往,后来干脆称病不出。
秦王于是派其他将领替换王陵,但最终损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郸。白起听说后,就对人说:“秦王不听我的建议,今天如何呢!”秦王闻之大怒,一定要征调白起回朝,白起干脆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范雎亲自去请,也没请动。于是秦王一怒,将白起贬成士兵。又过了三个月,秦军又接连打了几次败仗,秦王恼怒,命人将白起遣送远方,不得留在咸阳城内。下来后,群臣均对秦王说:白起被贬,其很不服气,有很多怨言。于是,秦王派使者,赐了一把剑给白起。白起终于明白秦王的意思,最终自杀身亡。
白起的死,说明了在重大决策上,和领导唱反调是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领导再三强调其重要性、再三强调其时间紧迫性的情况下,尤其是通过领导的言行,判断出领导很在乎的某件事情,不管是私事还是公事,下属都应全力以赴,充分腾出时间和精力,率先把这些事情做好。
有些下属经常不学会换位思考,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掌控的信息量、知识量以及水平和能力,来判断领导交办的一些事情,结果该做好的事情没做好,该在时间期限范围内完成的没完成,如果一次两次还可以原谅的话,三次乃至多次提醒,还无改正的下属,要不是成心对着干,要不就是情商智商都有明显的问题。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除老板之外,任何岗位都面临着上司的工作安排和交待,但如何将自己手里已经在做的事情、自己主动去做的事情、领导交办的临时性不太重要的事情、领导交办的重要事情等,做一个区分、界定和判断,从而按照轻重缓急的先后顺序加快推进和落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每个岗位赢得领导和同事尊重的重要方面。如果经常张冠李戴、本末倒置、避重就轻、马马虎虎、草率行事,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去。
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到,大军事家白起因为自己的不高兴,从装病到真病,不听从秦王的指令和
两汉以来的传统是非军功者不得封侯,但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打破了这一传统,其麾下大将大部分都有爵位在身,当然公爵是不可能的。
自王莽之后也就唯独曹操一人被封为魏公,所以曹魏封爵者基本上都是侯爵,那么张辽关内侯,张郃都亭侯,关羽汉寿亭侯,这些爵位差别有多大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两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制度,其中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为避讳汉武帝刘彻改名为列侯)是爵位最高的两个(当然西汉在侯爵之上又设立了更高的王爵)。
列侯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等级,所谓“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者除了地位尊卑之外主要的区别就在于食邑的多少。
那么都亭侯又是什么呢都亭侯也是亭侯的一种,“凡言都亭者,并城内亭也。”因为城内居民比城外居民物质生活条件更好,对受封者而言他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不过级别可能略低于亭侯,这里有两个例子大概可以说明一二。
一是曹操五子良将中乐进封爵是最早的,早在194年他就被封为广昌亭侯,于禁则是在197年宛城之战有功被封为益寿亭侯,原先两人的食邑有差别,不过216年两人的食邑都是1200户;
张辽刚投降时被封为关内侯,206年受封为都亭侯,而徐晃和张郃也是都亭侯。以216年来看,一方面张辽、徐晃、张郃三人地位不如于禁的左将军和乐进的右将军,另外一方面三人都亭侯的食邑也比于禁和乐进的亭侯食邑1200户差不少。
二是据《华阳国志》记载,刘禅登基后蜀汉的爵位自县侯之下分别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综合以上两点可见都亭侯地位应该是略低于亭侯的。
至于关内侯,则是侯爵中最低的了,《后汉书-百官》记载:“关内侯,承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关内侯和列侯最大的区别在于列侯有食邑之地,而关内侯没有自己的食邑之地,更多的只是一种荣誉称号而已。
张辽投降时被封为中郎将,爵位是关内侯;张郃投降时被封为偏将军,爵位是都亭侯,偏将军位在中郎将之上,由此可见关内侯爵位确实是不如都亭侯的。
关羽的汉寿亭侯和于禁的益寿亭侯、乐进的广昌亭侯一样也是亭侯,不过三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于禁和乐进的亭侯应该是实封的,也就是真正有食邑之地的,而关羽汉寿亭侯的汉寿却是远在荆州,也就是说关羽的汉寿亭侯其实是遥封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更多的也是一种荣誉,只不过比关内侯更为尊荣。
古代的热血男儿,都有一颗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壮志雄心,所以才有了“万里觅封侯”之说。即便陈胜这样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人,也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确实,王侯将相不是生来如此,需要我们努力去拼搏争取。因此,每逢乱世必有英雄辈出,汉末三国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不少人都混出了名堂,封侯拜相的人也不少。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表示“无军功者不得封侯”,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麾下大将多有爵位在身。比较典型的有“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张郃);“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张辽、张郃、关羽三人都被曹操封侯,但他们的爵位差别有多大
“关内侯”是商鞅在秦国时期设立的二十级爵位之一,位列第十九级(二十级彻侯最高),关内侯只有封号,没有封国。关于关内侯的食邑,《后汉书·百官》中讲到:“关内侯,承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关内侯在侯爵之中是最低的了,更多的只是一种荣誉称号而已。因此曹操是“赐”张辽关内侯,而不是“封”。
二、张郃,都亭侯。
秦朝最高级别的“彻侯”,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因避讳被改为了“列侯”。西汉时期侯爵之上又设立了更高的王爵,而列侯也被分为三级:县侯、乡侯、亭侯,对应的是当时的行政级别。诸侯王的领地在汉朝被称为“郡国”,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大部分的郡国基本都是由两三个县组合而成,地盘很小。
从行政级别下来,郡下面就是县,县下面就是乡,最底层就是亭(一亭十里)。张郃的“都亭侯”是亭侯的一种,“凡言都亭者,并城内亭也。”因为城内居民比城外居民物质生活条件更好,对受封者而言他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不过级别可能略低于亭侯。《华阳国志》记载,蜀汉爵位自县侯之下分别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可见都亭侯是略低于亭侯的。
此外,同是曹魏阵营的乐进被封为“广昌亭侯”、于禁被封为“益寿亭侯”,216年两人的食邑都是1200户,而张郃在“都亭侯”时食邑比他二人少了数百户,可见待遇上略有差别。
三、关羽,汉寿亭侯。
关羽虽然是蜀将,但是“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却是人家曹操给的。建安五年关羽被曹操俘获,这年曹操与袁绍发生白马之围战役,次战中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过后曹操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汉献帝也答应了,所以关羽有了汉寿亭侯的称号。
“汉寿亭侯”,也是亭侯的一种,这没什么说的。但是关二爷这个爵位的争议点在于,明明是“汉寿~亭侯”,却被强行解释出了“汉~寿亭侯”的含义。亭侯是级别、汉寿是食邑之地,与汉王朝的“汉”无关。正是因为这个汉寿亭侯来自于汉献帝,属于正统王朝的封爵,相较于后来刘备给张飞、马超等人封的列侯要“尊贵”得多。因此,关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
至于为何没有被刘备重新封爵,因为刘备一直以汉宗室自居,法理依据和正统根源便是这个刘姓。刘备可以给没有爵位的张飞、马超封爵,却不能否定汉献帝重新给关羽封爵!另外关羽被杀时刘备还没有称帝,理论上他仍然是“汉臣”,也无法抛开汉献帝封的“汉寿亭侯”,为关羽晋爵。因此,关羽只能终生止步“汉寿亭侯”。
不过要论爵位,吕布的“温侯”要完爆这几位,因为“温侯”的等级是县侯,封地在河内郡温县(司马懿的老家)。
三国时期的汉寿亭侯都内侯。关内侯,都亭侯等职位差异确实很大——听候差遣的方式不同,调兵遣将的能力不同,受重视的程度不同。
听候差遣的方式不同
应该这样说,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羽的汉寿亭侯,因为关于在三国演义中是绝对忠义的化身,而且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也确实是后世所称颂的,关于被封的官职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官职被称为汉寿亭侯,而汉寿亭侯的官职在当时来讲确实非常的大,大到他可以不听从刘备的调遣,相反他可以自己做一些决定,甚至在一些关键的战役之中可以先斩后奏!
张辽的关内侯
张辽的关内侯这一职位其实要比汉寿亭侯小很多。而三国时期的张辽只是一个带兵作战的将士,但是关内侯却要直接受到曹操下面大将军的表现,换句话说张辽只有听从别人下命令的权力,却没有自己调兵遣将的权力,而且每遇到重大的事情或者巨大的战役在面前时,必须要上报朝廷,上报曹操或者上报他的顶头上司!
张郃的都亭侯
张和当时的官职叫做都亭侯而都亭侯在当时的职位相当于又将军的职位,而又将军的职位就相当于当年五虎上将赵云的职位。这一职位其实还是非常高的,换句话说张郃的职位要远高于张辽的职位,这也证明都亭侯要比关内侯大很多。这如果这两者要都跟关羽的汉寿亭侯来比的话,肯定是关羽的汉寿亭侯最大,因为关羽可以自行做主义,在一些重大事情面前可以先斩后奏!
公子壮称关内侯为父亲是因为公子壮是关内侯的儿子,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公子壮原本是关内侯的儿子,并不是惠文皇后的亲儿子,只是公子壮为了“师出有名”而选择了正室魏王后,号季君,也被称为公子壮,所以公子壮称关内侯为父亲。《大秦赋》是由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主演的大型历史古装剧。
汉朝的侯分有两种:关内侯和列侯,关内侯的级别低于列侯。
关内侯,次列侯一等,也有收入,但与列侯不同的是,列侯的食邑是在分封给他的固定的一个县或几个县的范围内,而关内侯却不能称为严格称为食邑,只能称为食户。
县侯。汉太祖刘邦分封功臣,封侯若干,这些侯全部是县侯。这些县用来封侯之后就不叫县了,称为侯国。如张良为留侯。县侯、乡侯、亭侯都属于关内侯。
乡侯类似县侯,不过,封地就只有一个乡。亭侯就是以亭为封地的侯。不过亭是治安机构,没有领地,所以其食邑另封。如汉寿亭侯关羽,宜城亭侯刘备。
列侯从名义上来说,列侯等同两周的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亦即诸侯,实质上是封地地主而不是封地君主。
扩展资料:
汉朝的官制
汉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内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朝官制
以上就是关于汉代三国的爵位中,列侯和关内侯哪个更高全部的内容,包括:汉代三国的爵位中,列侯和关内侯哪个更高、秦国关内侯怎么死的、张辽关内侯,张郃都亭侯,关羽汉寿亭侯,这些爵位差别有多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