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指的是中国大众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可以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小康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高质量民主的前提。
进入小康的家庭大部分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薪金维持生计。一般受过良好教育,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品质,一般对自己的劳动和工作对象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公共道德和相应的素养。换句话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地位上,他们都生活在当前社会的中等水平。
1、稍安的意思。
出处:西周佚名《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译文: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
2、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指禹、汤 、文 、武 、成王 、周公之治。低于“大同”理想。
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礼运》: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我们就把这种社会叫做小康。
3、家庭稍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
郁达夫《迟桂花》:“家里虽称不得富有,可也是小康之家。
扩展资料:
小康意思的延伸:
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康《礼记》
小康家庭标准指的是,在解决温饱问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得到一定的充实的基础上,
有车有楼房,有固定收入和较多存款,年收入在30-50万之间,没有外债,这就是真正的小康家庭。
以上就是关于小康的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小康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小康指的是什么、小康家庭的定义具体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