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不是家族世袭的。
公元395年1月,信使骑着快马在驿道上飞奔,他们传递着一个惊人的消息,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米兰“驾崩”。
不久,帝国最高当局根据皇帝的遗嘱,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十八岁的长子阿卡狄乌斯统治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年仅十岁的次子霍诺利乌斯则接任西罗马的皇位,以拉韦纳(在今意大利东北部)为首都,但名义上的首都仍是罗马。从此以后,东、西罗马帝国分治的局面便正式固定下来。
罗马帝国虽然到此时才分裂,但分裂的倾向却早已显露。
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开始出现统治危机。国家大权落到了宫廷禁卫军手中。禁卫军原本是屋大维建立用来保卫皇帝的,他们现在与其说是皇帝的保卫者,不如说是伤害者,甚至随意立帝、废帝。例如公元235年到284年这四十九年间,他们废了足足二十四个皇帝,这些皇帝成了宫廷禁卫军的傀儡。
公元284年11月17日,宫廷禁卫军队长戴克里先,被士兵们推举为罗马帝国新的皇帝。这天,戴克里先头戴皇冠,身穿紫金色丝织衣服,脚蹬着镶宝石的红色半高统鞋,接受朝臣和军官的拥拜。他在宦官的簇拥下,像东方君主一样,要所有接见他的人,必须俯身跪拜,并亲吻他的长袍下摆。他自称他的权力起源于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朱庇特神,不受任何限制,对臣民握有生杀之权。他把自己的称号由过去的“元首”改称为“君主”。这标志着罗马帝国完成了由元首制到专制君主制的转变。
此时,戴克里先在小亚细亚的尼科美地城,建立起新的首都。他意识到,罗马帝国疆土庞大,他一个人难以统治帝国全境,因此委托他的朋友马克西米安治理帝国的西部。于是马克西米安将意大利北部的米兰作为自己的首都。第二年,戴克里先任命马克西米安为“奥古斯都”,这样帝国有了两个最高统治者,所有的命令都用他们两人的名义发出。
转眼到了公元293年,这两个“奥古斯都”又各任命了一个“恺撒”,作为自己的副职。出于巩固皇室统治的考虑,两个“奥古斯都”还把自己的女儿分别嫁给两个“恺撒”。此后,这四个人分别治理帝国的一部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称为“四帝共治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边防,但却损害了帝国的统一,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由于戴克里先设立两个“奥古斯都”,原来统一的罗马帝国实际上分成了东罗马与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包括希腊及其以东的地方,西罗马则包括意大利及其以西的地方。戴克里先自己治理东罗马,而另一个“奥古斯都”治理西罗马,只是西罗马皇帝要服从东罗马皇帝。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在同一天宣布退位,他们的女婿继位后,又各自任命了自己的助手。戴克里先想,这样一来,帝国将坚不可摧,不会发生内乱。可是在他退位以后,帝国又陷入了群雄相争的内乱之中。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在军队的支持下当上了西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随后,君士坦丁又进行了十八年的帝位争夺战,于公元323年再度恢复了帝国的统一。
此时,帝国西部逐渐地衰落,而东部却保持了相对的繁荣。于是,帝国重心开始东移。罗马也渐渐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的作用。君士坦丁宣布把首都从罗马迁到黑海沿岸的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并将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里经济文化发达,扼守水陆要冲,战略地位十分优越。
君士坦丁是个急性子的人,他以几乎疯狂的速度推进新都的建设。从帝国各地赶来的建筑师和工匠都云集在新都,港口停泊着无数货船,船上满载着来自罗马、雅典及各大城市的艺术珍宝。珠宝数目如此之多,以至有人愤愤地批评道:“几乎所有的其他城市都被掏空了。”
与君士坦丁在台伯河畔的出生地一样,新都也有七座山丘。除了大量的教堂、法庭和浴池外,他还在山坡周围兴建了一座竞技场、一座集会广场和一座元老院。所有的公共建筑物雄伟壮观、设计巧妙,还附有花园和小树林。
公元330年5月11日是乔迁新都的好日子。那天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接着的是四十天的娱乐活动、马戏表演和各种宗教仪式。君士坦丁堡成了当时罗马帝国最繁华的城市。
君士坦丁大帝原来信仰多神教。这时他的宗教信仰发生了转变。据说还在早先的一次征战中,一天他看见天空中显现出十字架,十字架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上面刻着“以此克敌”的字样。第二天晚上,耶稣基督在君士坦丁梦中现身,解释了十字架的意义,并吩咐他在士兵们的盾牌上装饰基督的象征,这将保佑他们取得胜利。君士坦丁遵照梦瞩这样做了,果然大获全胜。这场战争后不久,君士坦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他虔诚地说道:“这是一个我期待已久的时刻,我渴望它的来临,我期待上帝的拯救。”
君士坦丁正式皈依基督教,从此,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内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争权夺利的斗争。帝国又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尽管在394年,皇帝狄奥多西一度统一了罗马帝国,但不到一年,随着他的猝然去世,帝国最后还是分裂了。
罗马帝国的版图从此被分为两块,东罗马帝国的领土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包括意大利、高卢、不列颠、西班牙等地。在文化上,东罗马主要以希腊语为主,西罗马依然通行拉丁语。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宣告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公元1453年。
补充一点:其中还要涉及到匈奴人在欧洲的横行,被匈奴人驱赶的东哥特人和西哥特这些日尔曼民族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基督教东派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在 1054 年的正式分裂。由于事件具体起因多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乌相关 ,故又称阿卡西乌分裂 。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社会、政治、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西部的罗马教会自以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以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援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 1054 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罗马分裂
斗争
自第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迁都拜占庭(Byzantine,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改名君士坦丁堡,此后逐渐形成东西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蛮族推翻,由罗马主教出面讲和,安定人心。罗马主教长从此掌握政权,形成政教合一的庞大系统与组织。在六世纪到十一世纪的五百年间,东西方的文化差距越来越大,东方教会和罗马大公教会落落寡欢。
两方教会各有非常多特色,种族语言和政治文化均有不同。东方教会使用希腊语文,西方教会使用拉丁语文。而《尼西亚信经》版本、仪式、圣餐饼、教义,以及在教堂里使用影象的态度等不同,使争执却与日俱增,而且没有获得解决。
争议
〈尼西亚信经〉原本提到"圣灵是由父而出",罗马公教要在《尼西亚信》里插一个filioque(拉丁字),即"圣灵是由父'和子'而出",而东方教会反对未经普世会议就加添任何字句。
两方教会不只一次的互相指控,争议不决。这一片语到今天仍是东西方教会的重要分歧。
罗马公教所用的是无酵饼;君士坦丁堡所用的是有酵饼。罗马要教士守独身,君士坦丁堡却准许下级教士婚娶;罗马只准许各主教在坚振礼中涂油,君士坦丁堡却准许各神甫均如此做;罗马准许人在大斋节(Lent)中使用牛奶、奶油和干酪,君士坦丁堡却不许。
教会论争
公元451年的迦克墩大公会议,早已规定基督的本性为二重,即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但这个决议,并没有使得非常多东方的信徒心服。反对这规定的人,就被称为基督一性论者(Monophysites)。
实际上,当时全埃及、亚比西尼亚与叙利亚的一部分,以及亚美尼亚的大部分,都拥护基督一性论,直到当今。
54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527-565在位)颁谕,要迦克墩的定义迁就亚历山大的解释,使基督的人性变成在神性之下,虽然教宗维吉流斯(vigilius,538-555在位)一度反对,但差点被开除教籍而不了了之。
后来,又由君士坦丁堡主教长的努力,皇帝贺拉流斯在633年提出此教义问题的新解释,即基督一志说,以为基督确实有一种「神而人」的意志或力量。但「力量」的说法不合圣经,以后的教宗又反对使用。
直到680-681年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在位)于君士坦丁堡召开第六次普世会议,确定基督有两个意志,以讨好罗马,恢复统一。讽刺的是,此次会议竟把所谓无误的教宗何挪留(Honorius)判为异端。
信仰论争
第七世纪
贵格利一世已允许在教堂中使用图绘和雕像,但坚持不得用为崇拜的物件。第八世纪时,影象敬拜成为祷告的物件,环绕一层蒙昧而迷信的气氛,这种情况颇为盛行,以致 徒也嘲笑基督徒崇拜偶像。当初把影象带进教堂,做为美观和教诲文盲用途的人及相关辩论,令人徒叹负负。
公元7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为纠正其版图内对影象的滥用,要求把影象高挂,使崇拜的人吻不到。但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长和及其支持者大为愤怒。不久,君士坦丁堡、希腊和叙利亚等地 ,皇帝及其议会随即下令把所有的像都从教会中摒弃,但在执行时极为残忍,使得他所持理由遭受挫折。教皇贵格利三世公然指责皇帝,且对影象的使用,大加提倡。一场大论战于焉展开,即为人们所称「反对影象」的争辩(Iconoclastic Dispute)。
公元754年
君士坦丁五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他禁止崇拜影象,以为是「不合圣经」,系一种异教反基督教的行为,将带领基督徒陷入试探。这个问题对教会极为严重。因为人们早已把影象当作偶像崇拜,在其面前烧香。遗憾的是,争辩的双方在整个基督教世界内,都诉诸武力,而逞狂暴和谩骂。
继承君士坦丁的利奥四世,其未亡人爱任恩(Irene)为君士坦丁六世的妈妈,在787年召开第二次尼西亚会议时,以其影响促成的决议,不但可以设定基督、圣母马利亚、圣图和天使等影象,还建议「向影象行礼和致敬意的崇拜」,并且「为尊敬它们,而献香火与小灯」。这显著与当年利奥三世的政策不同,是开倒车的做法。
至于西方教会,影象的使用虽经教皇致力支援,但查理曼和法兰克的牧师人员均坚决反对。公元794年在法兰克福大会议时,特别作成反对的宣告。查理曼王朝书中宣布:「唯有神才配受崇拜,圣徒仅可获得尊敬,像决不可受崇拜。」
公元800年
查理曼在罗马被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后,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长对罗马的政治猜疑加重。第九世纪,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长阜丢斯(Photius,858-867、878-886两次在任),拒绝罗马教宗的主张,策动一个强大的计划去把邻近的众斯拉夫国,赢到希腊式的基督教这边。
阜丢斯咎责罗马公教在教义与实践上均属异端,尤其在补充一条古信条而不先行召开普世会议来讨论,更为荒谬。不过教宗尼古拉一世(858-867年在位)却是中古时代最能干的教宗之一,他维持罗马的声誉,使得869年的君士坦丁堡会,大公会议暂时搁置有关的争执。
导火线
几个世纪以来,西欧与东方因地理距离遥远,接触一直有限,到十一世纪初期,希腊教会尚未和西方教会分离。东方教会领袖不愿意接受西方教会领袖的圣职授任。
1054年,当罗马教宗利奥九世(Leo Ⅸ,1049-1054在位)的钦差大使巨集伯特(Humbert)抵达君士坦丁堡时,君士坦丁堡主教长瑟如拉留(Michael Cerularius,1043-1058在位)拒绝向他屈服。
巨集伯特随即在7月16日发表一份档案,把主教长开除教籍。君士坦丁堡主教长也相对地同时开除利奥九世的教籍。东方教会在理论上强调宗教事务应由基督教五大地区的***会议控制,而教廷改革派则主张宗教事务应由教宗单独管理。东西方领袖的代表之间愤怒的龃龉,终致造成长久的分裂。
直到十字军东征的两百年间,情况又有变化。两个区域间的商业与交通得以恢复。但是这种重新的接触,反而出现东西方永久的分裂。因为两个敌对力量,都想争取教会的辖区,有效控制基督教世界。
109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亚尔克修(Alexius)向罗马教宗乌尔班二世乞求援助,引起拉丁民族的注意。次年,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利孟特(Clement)向聚集的教会显要,与众多平民 宣讲,鼓吹组成军事行动,获得群众高呼「上帝所愿!」(Deus Vult!)的回应。就把此句话做为圣战的口号,并建议每位战士的衣服缝上十字架的记号,如此组成群英东征的十字军。第一次十字军攻占的土地,沿着地中海东岸的狭长地带伸展,分成耶路撒冷王国、伊得撒郡、安提阿公国和的黎坡里郡(County of Tripoli)。这些西方基督教在东方的立锥之地,大约存在200年。但这些领土上的希腊正教与罗马大公教会之争,使两方完全分裂。
第四次东征更以出兵攻打君士坦丁为目标,1204年十字军围攻并占领君士坦丁堡。城破以后的奸*掳掠等行为失检,给东正教人民留下不可以磨灭的印象。他们与罗马之间纵然有联络存在,至此也断绝了。在拜占庭建立的拉丁帝国,从1204年持续到1261年,且把土地分封给十字军人,还任命一个拉丁主教长。但是西方教会对希腊人民未有丝毫的好印象。直到1291年十字军建立的那些王国陷落后,十字军运动终于失去原动力。
东西方两个世纪的交往,一方面造成两方教会的决裂,其后不断有人出面倡议修好,使罗马公教和东正教重新团结。这种努力到现今还没有成功。另一方面也造成文化上的变迁,尤其对西方发生深远的影响,如学术发展、大学兴起与文艺复兴,而这些又带动宗教改革的产生与分衍。
结论
从圣经的原则看,罗马公教多有矫饰的言行。使徒彼得的统绪,不只限于罗马。罗马居首位的根据,非常晚才发展起来,难以说服人心。罗马实际上是藉著剧烈的斗争与军政实力,才把各主教平等的原则推翻。经过多次激辩,终致1054年双方决裂。双方的争斗,都不为属灵的目的。这种不可以看别人比自个强的血气斗勇逞狠,尤其值得今日我们的教会作为鉴戒。
尽管教会里反对教宗权威的文献罕见。唯一的纪录是由那些不奉国教者或被视为异端分离派者储存下来。但无言的异议既多又普遍,因为十一世纪以后的数百年间,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多个角落,都有反对教宗权威运动的崛兴。
主要是宗教的原因,疆域辽阔的罗马帝国,由于政治区划、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最高统治集团内激烈的权力斗争,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这种情况反映到基督教内部,便表现为神学上的争论和教权之争,后来争论愈演愈烈,从3世纪起,终于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派了。这两大派各自受到帝国东西两部分世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反过来,帝国东西部的统治者也控制和利用基督教来达到巩固和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古罗马的势力主要以罗马城为中心主体,其外省份只起到纳贡的作用,所以外省的统治者主要是那些当初征服这些地方的军阀家族以及那些表示臣服的当地土豪势力,而罗马城本身很少对其有全面的制约力,只能通过对那些军阀或土豪的领袖来执行统治,当罗马对他们失去统治力时,那些外省的实权统治者也就纷纷独立为王了。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去世后,即395年
狄奥多西一世在392年瓦伦提尼安二世被杀后,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反对一切异教和异端。狄奥多西一世在394年击败了西部的篡位者欧根尼乌斯后,成为了帝国的唯一统治者,这是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统一。395年狄奥多西去世,他把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分给幼子霍诺里乌斯。
1、公元395年,已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临终前,将帝国分给了两个儿子,阿卡迪乌斯和霍诺里乌斯。由此,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2、罗马帝国因为其特殊的政治体制,相对于中国的封建王朝而言在政局上一直都不太稳定,也时常出现传承的断代。所以,从第一代罗马皇帝屋大维开始,历代帝王都希望能够平安把国家交给自己的后代。狄奥多西一世之所以选择基督教为国教,也是为了国家能有一个统一的信仰,这样就摆脱了之前信奉古希腊多神教的混乱思想;同时,在政治上又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以维持政局稳定。在今天的我们来看这种方式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显然这表明狄奥多西一世把后代的福祉看得比国家的统一重要;
3、西罗马帝国在480年因东罗马皇帝芝诺册封意大利国王取代之而覆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则一直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而灭亡。
争权利,英国是新教,国王兼任宗教领袖,他如何能忍受头上还有一个罗马教皇?
英国与罗马教廷,就此断交了四百五十年!亨利八世还推行了宗教改革,将英国教会完成脱离罗马教会,实现了自己成为英国教会的首领。和罗马教皇绝裂,还要从他的离婚说起。
亨利八世离婚案是从1525年开始,直到1533年才得以结束。随着英国与西班牙的关系日益恶化,亨利八世对自己的婚姻也逐渐产生了不满。而且亨利八世一直盼望着有一个儿子,而他的王后凯瑟琳已年过40却还只有一个女儿玛丽,所以对此亨利八世对凯瑟琳更加不满,他觉得都铎王朝将要面临断绝的危险。所以在1525时,亨利八世就已经有了要离婚的想法。在1527年,亨利八世爱上了在法国宫廷受过教育,十分聪明,而且倾向于宗教改革的安妮·博林。于是亨利八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婚,就向当时的罗马教皇提出批准。因为当时的教会规定,国王的婚姻问题一定要向罗马教皇批准,才能是合法的。
而当时罗马教皇完全受查理五世的控制,而凯瑟琳是查理五世的姨母,所以查理五世就利用教皇使用各种手段,阻止亨利八世与他的姨母离婚。之后,亨利八世就转向全国要求改革的乡绅,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于是在1529年就罢免了沃尔西,召集了“七年会议”并开始实行宗教改革。1530年时将离婚案一事提交到欧洲各大学讨论,但终究没有结果。1533年时博林因为怀孕,所以亨利八世与博林秘密结婚,因此英国大教主宣判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到此为止。
所以到了1533年,亨利八世离婚案终于告一段落。
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内战期间,议会废除主教制度。从此国王和教皇分开了。
从2世纪末至3世纪末,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帝国开始衰落并逐渐灭亡。中虽经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等人的努力,也未能挽救罗马帝国的灭亡。君士坦丁即位后即将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并取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列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以上就是关于罗马帝国分裂的原因全部的内容,包括:罗马帝国分裂的原因、东西教会大分裂什么时候分裂的东西教会大分裂的影响是什么、请问,罗马帝国分裂后,为什么不能再次统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