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姓氏胡字的由来 胡姓目前在全国排列第13位,在常州地区排列第30位。先秦时期,汉族通称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为“胡人”,后来人们常把胡姓称为“胡人”后代,其实这并不准确,胡姓中确有来自胡人的,但更多的胡姓乃出自妫和姬姓:一是相传为舜的后裔陈国开国国君胡公瞒(妫姓)的后代;二是周(姬姓)封宗室为胡子国,后人以胡为姓。据现有史料记载,常州最早的胡姓,是南北朝时梁朝胡颖,于梁武帝萧衍天监初年任兰陵令,距今已达1500年。第一位常州籍金榜题名的胡姓,是宋景德二年(1005)高中进士的胡晏。古今常州胡姓多书画家,宋代胡宿、胡世将、胡交修、胡宗愈四代人均是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常州地区与胡姓有关的地名、史迹有43处。
胡姓来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据说,那时有一个以白头翁为图腾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确切记载的是西周、春秋的胡子国。胡子国有两个:一为归姓,位于今天的安徽阜阳,后被楚国所灭;一为姬姓,位于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后。
胡姓与陈姓有着不解之缘,称陈姓先祖胡公满为先祖。胡公满又叫妫满,舜帝之后,是周武王姬发的乘龙快婿,被分封在陈国(河南淮阳),为陈姓之祖。但陈姓有五个分支,号称“妫 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经过若干年的变迁,胡姓便独立为一个大姓了。
以白头翁鸟为部落图腾的胡姓部落后来被别的吞并了。据推断,胡姓是“东夷族中鸟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记载说:“胡之得姓,莫古于胡曹。”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春秋时出现的胡姓诸侯国,是胡部落名称的延续,这就和以白头翁为图腾的胡部落联系了起来。
胡姓的来历 胡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中国大陆人口中排名第13。
根据《通志・氏族略》所总结,胡姓来源可以归纳为:攻谥为姓、以国为姓、改姓为胡。
胡公满本姓妫,名满,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谥号。胡公满之后裔有以谥号为姓,即为胡姓。妫姓有五个分支,号称“妫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
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境内曾经建立过两个胡国。一个为归姓胡国,另一个为姬姓胡国。两个胡国后裔有以国号为姓。
由他姓改从胡姓,是胡姓的又一来源。如有唐朝末年有李姓皇室后裔被胡三公拯救于危机之中,其后改为胡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胡”氏。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
胡姓的祖先原本是姓什么 满意答案李洋历史话题达人|6183个满意答案2010-06-031以谥为姓 胡公满本姓妫,名满,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谥号。公当为爵位,而妫是舜所得之姓。据说殷革夏命,分封舜的后裔于陈,西周 仍旧承认这一事实。陈国王室为妫姓,胡公满之后裔有不为国军而不能姓妫者,则以谥号为胡,即为胡姓。 2以国为姓 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境内曾经建立过两个胡子国。一个为妫姓胡子国,另一个为归姓胡子国。异姓两个胡子国,依据姓氏形成的一半规则,其中应有以国为姓的。可是胡氏的各种家谱、族谱中几乎没有以胡子国的国君为本家族的祖先的记载。 3改姓为胡 由他姓改从胡姓,是胡姓的又一重要来源。传说东汉的重臣胡广本姓黄或王,他的亲身父母因为贫困而不能养育他,于是将他置于翁中,投入河里。至于翁中的婴儿沿河顺流而下,有一胡姓长者听到婴儿的哭声,捞起浮翁,将孩子养育成人,这位黄姓的子孙便改从了胡姓。李唐皇家的后裔为胡三公拯救与危机之中,其后发达,遂为明经胡氏。随着少数民族的汉化,贵姓胡氏者甚多。最初见于史籍记载的北魏之纥骨氏取华夏之姓,为胡氏。
胡姓的发源地在哪? 胡(Hú)姓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以胡姓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排名第13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在周代,《史记》、《左传》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妫满,封妫满为诸侯,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称为胡公,胡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姚姓的第三十三代孙,妫满被周武王的封为陈侯。此后,妫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有以胡为姓氏,胡姓,即成为汉族人胡姓的由来。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姚姓后裔,黄帝子孙。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胡姓起源于哪里 胡这一姓起源于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国首任君主胡公满
胡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胡氏还有两支源於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珐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还有两个来源,其一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胡」氏。另外,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
二、迁徙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於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山东胡氏来历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读音作hú(ㄏㄨ@),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3位,分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起源于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得姓始祖为舜帝后裔陈国首任君主胡公满。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四川、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湖北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04%。
山东胡氏: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成为齐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一族。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战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主要的姓氏支系,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在秦朝时期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朝时期有胡母生、胡母班等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晋朝以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复姓胡母氏所传日渐减少,这是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还有个来源:
迁徙传播
胡氏的起源地,周王朝初期的封地陈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氏望族。
汉朝时期,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即安定胡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
胡姓源流
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2、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
① 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
② 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
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为胡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另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又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
春秋末期,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
归姓是畏方(鬼方)之姓,据《山海经》记载为威姓,源于少昊之子,胡国铜器铭文记作媿(wēi)姓。归姓胡国故址在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子孙以国为氏。历史上的门阀望族安定胡氏即源于归姓胡国。
迁徙分布
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安定胡氏开始显现,代表人物是胡质、胡遵家族。据有关胡氏族谱记载,胡质先祖从安定郡迁徙到了江淮一带的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所以史书上记载胡质是寿春人,但胡姓族谱把他归于安定胡氏。
另有一种说法是,胡质后裔迁居到安定郡,故为安定胡氏。
胡姓全国总人口大约有1550万,是全国第15大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川鄂湘、豫皖赣浙苏是胡姓的两大聚集中心。胡姓人口最多的是湖北,有153万多人,四川为胡姓人口第三大省,大约有115万人。
在长江流域的云川贵鄂湘赣皖浙八省大部、福建北部、广西西部、宁夏银川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5%以上,其中赣北、湘桂交界地,这一比例在225%以上,最高可达3%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8%。
1、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2、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
① 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
② 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
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国人都以胡为氏,称胡氏,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为胡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另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又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
■得姓始祖
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省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胡姓的始祖。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为满意答案,如果有疑问,请补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胡姓起源
胡姓来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据说,那时有一个以白头翁为图腾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确切记载的是西周、春秋的胡子国。胡子国有两个:一为归姓,位於今天的安徽阜阳,后被楚国所灭;一为姬姓,位於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后。
胡姓与陈姓有着不解之缘,称陈姓先祖胡公满为先祖。胡公满又叫妫满,舜帝之后,是周武王姬发的乘龙快婿,被分封在陈国(河南淮阳),为陈姓之祖。但陈姓有五个分支,号称“妫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经过若干年的变迁,胡姓便独立为一个大姓了。
以白头翁鸟为部落图腾的胡姓部落后来被别的吞并了。据推断,胡姓是“东夷族中鸟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记载说:“胡之得姓,莫古於胡曹。”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春秋时出现的胡姓诸侯国,是胡部落名称的延续,这就和以白头翁为图腾的胡部落联系了起来。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1、源于妫姓
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封之于胡,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
后又封于株野建立陈国,侯爵,以备三恪,又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陈国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为氏,称胡氏。
2、源于胡母姓
出自战国时期齐国齐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3、源于归姓
出自商、周时期归夷族,属于以国名为氏。归胡国,史书又称妢胡国,故址在今颖州汝阴(一带地区,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归姓诸侯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封伯、归伯),其氏族部落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
归胡、妢胡两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后裔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
4、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
5、源于改姓
其起源颇为传奇。当年,唐昭宗李晔因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自知此去东都必死无疑,并将遭灭族之灾。便和皇后商量,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婺源人胡三公,速速逃匿。果然,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追杀了李晔,又将其9个儿子缢死。
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住了下来。胡三公作为义父,精心抚养李氏皇家最后一丝血脉。为安全起见,他将“皇子"弃李姓改胡姓,并取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乙酉(925)胡昌翼以明经科及第,但胡昌翼知道身世后,决定再不踏进官场一步。
他从此隐居,闭门专事经学研究,注有《周易专注》,人称“明经公"。 明经胡氏后人中,为官者少,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开文和胡适等。“明经胡”又称“李改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姓
以上就是关于胡姓的来源全部的内容,包括:胡姓的来源、“胡”这个姓的起源是那里~~怎么来的、胡姓起源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