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祖母的上一辈儿叫老祖宗,因为高祖母是自己奶奶的奶奶,比高祖母还要高一辈的人早已作古,所以统称为老祖宗。
2、从自己到父亲,再到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高祖母,这五代人,被称谓五伏,即同一个祖宗。五伏之外的,只是同宗同姓,但是没有血缘关系。
1、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2、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3、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4、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5、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6、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7、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8、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9、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10、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11、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12、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13、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14、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15、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16、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17、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18、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19、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20、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21、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22、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23、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24、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25、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26、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27、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28、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29、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30、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31、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32、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33、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34、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扩展资料:
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就是“辈分”的意思,这是中国宗法社会形成的一个传统。“辈分”又为“辈份” ,《辞海》中解释为“家族、亲戚等的世系次第的分别。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
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
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
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辈分
辈分,指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主要分为:长辈(高祖辈、曾祖辈、祖辈、父母辈等)、平辈、晚辈。
1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
2亦作“ 辈份 ”。 指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第。
《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 黑大叔 又回过脸儿朝 贾大少爷 说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儿不对罢?’说完,哈哈大笑。”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六:“ 赵得禄 年纪也不过三十多一点,可是辈份大,人都管叫爷爷。”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高祖母的上一辈儿叫老祖宗,因为高祖母是自己奶奶的奶奶,比高祖母还要高一辈的人早已作古,所以统称为老祖宗。从自己到父亲,再到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高祖母,这五代人,被称谓五伏,即同一个祖宗。五伏之外的,只是同宗同姓,但是没有血缘关系。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
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辈分其层次关系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
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
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
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
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
以上就是关于高祖母的上一辈儿是叫什么 高祖母的上一辈儿是怎样叫全部的内容,包括:高祖母的上一辈儿是叫什么 高祖母的上一辈儿是怎样叫、怎样排辈定称呼、辈分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