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三月左右就暖和了,但是北方地区至少要到清明前后气温才开始转暖。以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强度而言,冬至最小,夏至最大。3月左右则是来到了春捂,春捂指春季刚来,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因为天气刚转暖时,会有极大的昼夜温差,若是太早脱去棉衣,则容易感冒。
一般三月左右就暖和了,但是北方地区至少要到清明前后气温才开始转暖。以太阳对地球的辐射强度而言,冬至最小,夏至最大。3月左右则是来到了春捂,春捂指春季刚来,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因为天气刚转暖时,会有极大的昼夜温差,若是太早脱去棉衣,则容易感冒。
春天从立春开始,在北半球,公历3月下旬开始,在南半球则是9月下旬开始。
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
春天,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扩展资料
一、相关节气
1、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2、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3、惊蛰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4、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春分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
5、谷雨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
二、主要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太阳回归年制定的。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天(自然季节)
春节那天不是属于春天。
春节并不能算做春季的开始
大家习惯说:“新春快乐!”—— 春节春节,春的节日嘛。然而严格说来,“春节”并不是真正春季的开始。无论在我国东北、华北还是华中,春节还在“数九寒天”冷得厉害!每年春节,从北京到上海武汉成都,从黑龙江、黄河到长江一线,许多地方(昼夜)平均气温还在摄氏零度左右甚至更低,大人小孩还穿着“冬衣”呢!看来所谓“新春”只不过是“心春”也就是心里温暖的感觉吧。
再说,农历(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的周期来计算的。虽然今年春节来得“早”一点(往常春节在阳历即公历1月),但冷冬的感受还要延续一个多月。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计算的。如果春节在公历1月初到来,离开圣诞节(12月25日)并不远的话,那么这早到的“春节”还不如说是“隆冬节”呢。
立春也不是春季的开始
所谓“四季”是温带地区的气候概念。温带(Temperate zone)位于地球的回归线和极圈之间,通常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占地球总面积大半。
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是温带气候的显著特征。我国大部分,欧洲大部分和美国都地处北温带,都属于温带气候。一年12个月,粗略说
来,春夏秋冬基本平分,每季占三个月。寒带(极地)和热带(如印度、印尼、非洲大部分等)无所谓“四季”。
古今中外,对于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一)天文学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用阳历计算的,也就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等分点计算的,并不是(如许多人误会的那样)以阴历(月亮历法)计算的。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很长、太阳高度较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按照近代天文学的“四季”划分标准,是以 春分(3月21日左右——比立春要晚 45 天)、夏至(6月22日左右)、秋分(9月23日左右)、冬至(12月22日左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目前人们通常认为3月、4月、5月这三个月属于春季;6月、7月、8月属于夏季,9月、10月、11月属于秋季;12月、1月、2月属于冬季。
中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几千公里,所以,同是一个季节,温度大不相同,比如春季,最南边的广东海南已经穿夏衣了,可是最北边黑龙江以及内蒙新疆一带还在穿棉衣呢。
(二)中国古籍记载的标准
中国有些古籍上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6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这“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古代民间还习惯用农历月份来表示四季,以每年阴历的正月为春季开始,四五月以后为夏季(标志为五月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以后为秋季(标志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以后为冬季(十一月称为冬月)。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就算作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这可能符合几千年前制订“夏历”时的中原气温比后来暖和的情况,但是早已不再符合两三千年以后温度降低的情况了。例如,夏商周时代中原地区就有大象、犀牛,有“用大象耕田”、“用犀牛皮做盔甲”的历史记载,汉魏之间还有“曹冲秤象”的故事,但是到隋唐以后,大象、犀牛就都在中原绝迹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夏商周三代长期进行天文、气象和物候观测的经验总结,是历法上一项重大成就。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兼具天文和气象、物候的特点。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称八节),表达的是天文数据;而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节气,则明显地表示气候和农事特点。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节气。大暑是夏至后第二气,即夏至后一个月,大体与传统的“三伏”中的中伏相当;大寒是冬至后第二气,即冬至后一个月,同传统的“三九”相近。故民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天文现象和气候,结合紧密,特征明显。但是这样的四季划分,与近千年来我国实际的气候情况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传统农历作为春秋二季的开始,而在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传统作为夏季和冬季的中点,可是在气候上,它们并非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根据气温和日照的变化,目前,一般流行用天文法的阳历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这样划分季节的标准能反映出近千年以来一般的气候概况,但也不是很确切。
(三)中国气候学家提出的标准
把一年平均分为四等分来划分春夏秋冬,虽然简单易记,但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的来临早晚,显然不可能是那样整齐和同期出现。况且我国的地表还不均匀地分布着海洋、陆地、山脉、沙漠等,用简单的均分法划分季节,肯定是不确切的。
为此,我国气候学家提出用5天的平均温度(候温)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就是说:当候温(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达到10℃以上、低于22℃时为春季;候温大于22℃为夏季;候温在22℃到10℃之间为秋季;候温在10℃以下时,则为冬季。
近年来气象学家又根据大范围天气形势的调整结合当地的具体天气、温度等的突然变化来划分四季,这叫“自然天气季节”。这种划分四季的方法比单纯用“候温”为标准来划分四季又前进了一步,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以上词语都是描绘春季的。从春,景象等方面都可以推断出来,都是描写季节变化,春天的到来。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初春又称孟春,是农历的一月份,即正月。初春顾名思义是春季最初的第一个月,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从立春节气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至此,渐次复苏。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初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它意味着温暖,鸟语花香;是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农夫下地播种的季节。
相关诗词
《题农父庐舍》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立春偶成》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初春》余亚飞
出土新芽叶细裁,山间漫步畅心怀。
休言冬后萧条景,温暖春风送绿来。
以上就是关于一般几月是春天啊全部的内容,包括:一般几月是春天啊、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春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