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古代皇陵是什么

彼得二世2023-04-26  18

秦始皇陵

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兼并了齐、楚、燕、赵、韩、魏6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当时,他征发70余万人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30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魄宏大,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皇陵的设计规制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工程之大空前绝后。当时,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但筑陵的劳役最多时竟达到70多万,平均每10个劳力就有一个参加建陵工程。陵冢堆土取自陵园东北5里,所用的青石“运取渭北诸山”(今淳化、泾阳县一带),途经泾河,运到临潼。

秦始皇陵现在的外观是一方锥形态夯筑大土丘,据考证,陵丘原高115米,经过2000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高76米,大体分3层,基部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陵周围有夯土的两重城墙,内城为方形,周长2500多米,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00余米。陵墓处于骊山的北坂,为防止山洪冲刷,人们沿着山麓修建东西向防洪沟拦截山洪引向东流,距陵东2公里处向北折入渭河,现在仍可见其痕迹。陵区本身发现陶水管及石质水管,同时发现大量瓦砾,表明曾有规模宏大的地面建筑,其间有直径达40厘米的瓦当形瓦件,可能是用于梁端的“遮朽”,这种作法在四川现在仍可见到。陵园北部是献殿建筑区。陵东面有一片洼地,可能是当年陵园用以祭祀的养鱼池。

陵园城外西北角有一处石料加工场遗址,西南约1400米外有一个坟场,占地1020平方米,地下的人骨杂乱地堆积了四五厘米厚,据分析,这里可能是死去的修墓民工的埋葬处。皇陵东侧,还有陪葬的大冢10余处,南北成列,葬式的级别相当高,可能是殉葬的近侍亲属。

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烧毁了地面建筑,又以30万士兵挖掘陵墓,但这次挖掘到底有什么成果,皇陵内部是否遭到了破坏,一直是个谜。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一种生于东海的四脚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为了防止泄漏墓内机制,所有在墓内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埋在墓中。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陵墓进行探测,认为墓内仍可能保留原始状态而未遭破坏。1974年以后,陵区内还发现了随葬的巨大兵马俑阵营实物,规模宏大,气魄非凡,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到汉代及后世的葬制,例如墓顶绘天文星象,在汉、唐、宋、辽的墓葬中相当普遍,地面刻沟用水银灌注象征江河枝脉等等。陵墓的全貌仍在探索中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地下“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8000兵马俑如同复活的军团一般,宿卫着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虽是陶俑,但它们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铠甲,手持长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或黑发,蓝袍,绿脸,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雄纠纠的军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实况。”

经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现存高76米,周围有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得知发现秦俑后想一睹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来到了秦俑建设工地,40多分钟的参观结束时,李光耀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飞向世界各地,飞入寻常人的心中。

今天,秦兵马俑出土已30年,令人惊异的秦代“百戏俑”、“文官俑”、青铜仙鹤等也相继出土,秦陵的奇迹故事还有多少仍待后人去探寻。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

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我国古代朝代众多,出现的皇帝也是很多。现在还有未被发现的皇帝陵寝,未被发现的皇陵尚有很多,已经发现的皇陵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被发掘。以下讲述没被盗过和已被盗过的皇陵大概情况。

哪些帝王陵没被盗过:

1,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2,桥陵-唐睿宗李旦之墓。

3,秦始皇陵墓不敢挖,经考古专家多次勘探,加之卫星遥感得知,始皇帝陵中确实有大量的汞,这与史籍中传言秦始皇在自已陵寝中以水银造江河,以金银造日月说法似近。众所周知,水银为剧毒物液体,可导致人死亡,使盗墓贼望而止步。

4,清朝的:孝陵(顺治)、清福陵(努尔哈赤)、清昭陵(皇太极)、清泰陵(雍正)、清昌陵(嘉庆)、清慕陵(道光)。5,明朝的:皇陵在北京和南京,这两个地方是被清朝打下来的,清朝对文物保护得很好,现在基本保护完好。

6,明朝朱元璋陵墓没有被盗过。历史学家用高科技手段,也没探察到什么,只能证明孝陵墓没有被盗过。让考古学家兴奋的是在陵的西南角发现了一些人骨,但因数量少,不像陪葬坑。

7,夏朝的皇陵因年代久远,又缺少文字记载,而没有被发现。8,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有十九王(除汤以外),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未被发现。9,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一个乱世,由于国家统治时期短暂,所以至今都未发现。10,曹操的墓历来以七十二疑冢而著称,并建立了很多假墓来掩盖他的陵墓所在,所以至今还没找到。

11,元朝一代帝-成吉思汗陵不知去向,成吉思汗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而死后他的去向也成了千古之谜。12,辽-金代帝陵记载的不多,大都数可能在东北地区,至今都没有发现。13,刘备的陵墓在成都武侯祠内,可能是假的。

已被盗的陵墓 :

1,我国历史上记载被盗时代最早的陵墓是距今约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家,它约在2770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盗掘。2,1956年,明-朱翊钧神宗、显皇帝万历的定陵被国家挖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次对皇帝陵的发掘。3,明朝的祖陵被起义军盗过。4,清朝帝陵被盗过,是最有名的孙殿英大盗所为,慈禧陵墓洗劫一空。还有康熙景陵、光绪的崇陵都被盗过。

西汉的皇陵在咸阳(西汉11帝中有9在埋在咸阳),分别是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成帝延陵、汉平帝康陵、汉元帝渭陵、汉哀帝义陵、汉惠帝安陵、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

没在咸阳的是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这两个在今西安)。

东汉十二个帝陵,除献帝禅陵远在河内郡山阳以外,其他十一个帝陵都在洛阳故城附近。分别是:汉光武帝汉原陵、汉明帝显节陵、汉章帝敬陵、汉和帝慎陵、汉殇帝康陵、汉安帝恭陵、汉顺帝宪陵、汉冲帝怀陵、汉质帝静陵、汉桓帝宣陵、汉灵帝文陵。

另外,东汉少帝的少帝陵也在洛阳附近,在东西汉之间,王莽伪朝时,为了汉帝国的延续,刘玄曾称帝,史称更始帝,更始帝的陵墓在西安附近。

自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前后历经12帝近200年。12帝中除汉献帝死后葬在焦作以外,其他11帝死后都葬在了洛阳,但具体位置一直是个谜。2006年下半年,为配合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对铁路沿线展开了考古调查,调查中在偃师白草坡村发现一处建筑遗址。经鉴定,这就是东汉早期帝陵陵园遗址。

光武帝原陵光武帝原陵地上宫殿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这里风景秀丽,是引人注目的形胜之地。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汉明帝显节陵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期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关于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见金光闪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

汉章帝敬陵汉章帝

汉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称“二汉冢”。章帝在位期间注重民事,平徭减赋。并且诏郡国举行明经,使儒学日盛。

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伟。今天陵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不减当年风采。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围没有发现砖瓦遗物。说明当时可能没有寝庙建筑,与史料记载相符。

汉和帝慎陵

汉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邻,俗称“三汉冢”。

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邓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规模比敬陵更为高大壮观。现在慎陵前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可以远眺滔滔黄河,山上汉氏陵墓尽收眼底。

河南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葬群的发现,首次找到了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和大型陪葬墓园遗址。至此,自秦始皇至今的历代帝王陵寝位置都已确认。目前,帝陵东西南北墙位置已经探明,陵园建筑区位于东北部,墓葬区位于西南部。

陵墓一般都是修建在地下的,我国古代的帝王陵墓,基本上都是在地底下、山里,外面有山林的保护,而里面就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但是在历史上,却有一个皇帝选择了与别的皇帝都不一样的道路,那就是他在地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永陵。永陵也是唯一一个地上皇陵,它到底是谁的陵墓为什么要建在地上

永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2006年前叫做王建墓,后期改名永陵博物馆),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区的金牛区主干道永陵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

成都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现于1940年,发掘于1942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成立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墓内石刻精美绝伦,出土玉器、银器巧夺天工、堪称文物精品。前后蜀灿烂历史文化在承唐启宋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都永陵也成为反映中华文明盛世辉煌的重要代表遗存之一。

永陵博物馆是国家专题性博物馆,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还特设有蜀宫器乐演奏表演,以满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王建是唐末五代时期封建统治者中的杰出代表。他勤政、谋勇兼备、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纳直言、廉恭俭素、仁爱士卒、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绩绰著。在王建励精图治之下,前蜀国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国力最强的国家。都城成都也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

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前蜀(公元907-925年)皇帝王建的陵墓。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河南舞阳人,平民出身,青年从军,智勇兼备,曾任宫廷禁军将领。在唐末军阀的混战中,逐步据有四川大部及重庆、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带地区。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建都成都。前蜀的建立,使蜀地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与文化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公元918年,王建病逝。其幼子王衍继位后,荒霪失政。公元925年,前蜀为后唐所灭。

永陵陵冢呈半球形,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陵冢缘有9层保顶(地下4层,地上5层)永陵地宫为纵列式券拱顶砖石结构(内石外砖),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4米,最宽处61米,最高处64米,三室之间以木门作间隔,中室设棺床,上置棺椁,后室安放王建石刻真容像。地宫前面一段券拱建筑,系20世纪50年代为保护地宫而增修。永陵文物有三大特点:永陵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陵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历时千年完好无损,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

地宫中室棺床四周雕刻的“二十四伎乐”,神形兼备,精美绝伦,生动地再现了唐五代时期的宫廷乐舞场面,是我国五代石刻的经典之作和研究古代乐舞的极宝贵资料。永陵随葬品中,如“玉大带”、“谥宝”、“哀册”等,皆为稀世之宝。

永陵及其文物具有崇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明清皇陵是埋葬明清两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建筑群,主要分布在河北、湖北、北京、江苏和辽宁,主要包括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和清福陵、昭陵、永陵。这些建筑的格局保存完整,反映了皇家陵寝的原貌。规模大、气势磅礴是皇家陵寝的最大特色。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中部钟祥市东郊的松林山上,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后的合葬墓。明显陵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完工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历时47年,整个陵园面积183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明代帝王陵寝之一。陵园的结构是一陵两寝,是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的。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市的西南,西距北京125千米,是一座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群。它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陵区共有陵寝14座,其中帝陵5座,后陵4座,妃嫔陵5座,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在此安葬,还有14个皇后,136个妃、嫔及中国近代的慈禧太后安葬在这里。可见清东陵也是中国古代帝王后妃陵墓群。

清东陵自昌瑞山南麓各依山势东西排开,整个陵区四山环绕,气势雄伟。各陵区的水汇集于此,直浮陵口,水流急湍。陵区幅员辽阔,整个陵区以昌瑞山顶明长城为界分两部分。清东陵的选址设计,在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都经过周密的测试,布局结构十分考究。陵墓高低参差,主次分明,既体现了封建王朝的森严等级,又有严谨的科学艺术性。陵区由大小不等的多座单体建筑组成,有殿宇、宫墙、宝城等一组建筑群。清东陵地面建筑富丽堂皇,地下还藏有大量的殉葬品,价值连城。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城西15千米处的永宁山下,距北京120多千米,东起梁格庄,西至紫荆关,南自大雁桥,北止厅峰岭,是清代帝王两大陵寝之一。清西陵陵区规模宏大,陵园建筑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其周界约100千米。清西陵陵区内有4座帝陵,3座后陵,3座妃园寝,4座王公、公主园寝,这14座陵寝中葬着76人。其中帝陵最大,后陵次之,园寝再次之。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是明朝帝陵的最大群体。明代的朱棣即位后有意迁都北京,所以永乐五年(1407)皇后徐氏病逝后,朱棣将陵址选在昌平县黄土山,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建造了长陵。此后,又有十二帝的陵墓建在长陵左右,形成了一处建筑宏伟的陵寝区域,世称明十三陵。

位于辽宁的永陵、昭陵、福陵,惯称为盛京三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清朝皇室基业的祖先的陵墓。盛京三陵加上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完整的清朝帝陵体系,清朝的历史浓缩其中。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按照帝王的要求精心规划营建而成的。它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以及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社会风习,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建筑艺术领域的精华。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竣工,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最大的古代皇陵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最大的古代皇陵是什么、北京十三陵是哪个朝代的皇陵、中国有哪些皇帝陵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6815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