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农的区别

重生之仕途风流2023-04-25  28

富农的意思就是富裕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地标准不一样),然后雇佣部分长工,自己也参加劳动(不参加劳动的就是地主)。

贫农就是有少量土地(没有土地的就是雇农,陈水扁家就是雇农),或者租地主的土地,缴纳租金。中农就是所谓的“自耕农”,自己有土地,自己耕种,和富农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雇用工人,雇用了就是富农(有的失去劳动能力的中农比如老年人,雇用了别人干活就变成富农了),下中农在贫农和中农之间,就是既有自己的土地,农闲时也打打工。

大多数的祖先基本都在贫农、下中农、中农之间,地主、富农是少数,但是也有地主败家变成贫农的,或者贫农省吃俭用、发家致富变成地主的。根据地方的差异,有的地方土地多,100亩土地也有可能划为中农,有的地方土地少,20亩就可能划为富农。

所谓的地主是农民阶级内部以贫富、金钱、土地、地位等等要素加以区分的一个特殊群体。地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拥有土地

2自身是自由人

3从事务农活动

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几点。1富农、大地主是包含在地主阶级里的。2除了亲自务农外,地主可以把土地租给别人,间接地从事务农活动。3除了务农活动,地主还可以从事产品的生产,如陶器生产,以实现自给自足。4地主可以把多余的产品放到市场上贩卖。

题中,大地主与富农的差别主要在土地大小、金钱多少方面,还有地主本身在该地的影响力大小方面。

至于为什么有地主这一阶级概念,我想这主要是中国地理环境、古代经济体制、文化氛围有着直接关系。

首先,古代中国特指中原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且四季气候变化适合耕种,所以中国人以种植业为主业。

其次,中国自古以小农经济为主,持续至清朝灭亡。其特点为自给自足,也就是抑制商业交易。这势必促进农业发展,间接地促进地主阶级的发展。

最后,古代中国所有的君主都重视农业发展,其政策绝大部分都是为农业发展而服务的。其主流文化也是如此,特别是自西汉开始成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其重农轻商十分明显,至明清时期到达顶峰。这些都是促进地主阶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至于现代社会,在大陆已经没有地主阶级这一概念,因为所有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如果真的要找地主,那么国家就是一个最大的也是唯一一个地主。当然在台湾仍存在地主这一概念,这与其政治体制—资本主义制度有着直接关系。

采取中立富农的政策,消灭地主阶级的政策.

因为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里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地主不是农民阶级。

文革时期划分成分:

1雇农:没有土地,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生活。

2贫农: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3下中农:只是比贫农状况稍好点。

4中农:有一点土地,靠种地为生,也为别人抗短工。

5上中农:有自己的土地,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

6富裕中农:生活比较富足,但没有雇工。

7富农:有自己的土地,但生活比较富足,有雇长、短工的现象

8地主;有比较多的土地,靠出租土地,收租为活,也雇有长工。

9恶霸地主:有很多的土地,出租地,放高利贷,雇有大量的长工,包括家庭佣人。欺压百姓。

雇农:自己没有土地,靠租地主或富农的土地种;

贫农:只有很少的土地,还要租种地主或富农的土地;

中农:包括:下中农

上中农

富裕中农(三者中土地

最多),自己有土地,能解决自家的温饱。

富农:有较多的土地,除自己种些外,其余的出租,还

放些高利贷。

地主:土地多。自己不种地,完成靠出租土地和放高利

贷生活。

雇农、贫农和地主的关系是土地租种的关系。政治上称此为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富农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富农的区别、封建社会的大地主是什么概念,富农是什么概念,为什么会有地主啊,现在社会还有地主意识吗、政府对 地主 富农 政策 有什么不同 原因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6654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