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请帮忙解释一下,谢谢。

唐吉可德2023-04-24  31

她的鬓发象蝉翼一样美丽轻盈而有光泽,她的眉毛弯曲而细长

井底引银瓶

止*奔也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

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

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

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

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女伴后园中,

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倚短墙,

君骑白马傍垂柳;

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

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

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

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

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

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

亦有情亲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

今日悲差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

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

慎勿将身轻许人。

这首诗列《新乐府》五十篇的第四十篇。诗前小序说 :“止*奔也 。”意思是劝止青年男女的私自结合,通过诗人的描写,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礼教是如何凶恶地摧残青年男女,扼杀他们所向往的自由恋爱婚姻。诗中对两个男女青年从私自结合到不幸离异的悲剧作了真实的反映,揭示了造成这场悲剧、尤其是女青年不幸的根源。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社会问题 。诗中刻画了一个美丽 、单纯、多情而又不幸的女子形象,深得人们的同情。首四句托物以起兴,以丝绳断、玉簪折来象征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结合即将成功时却又不幸中止了。所谓银瓶、玉簪都是美丽、珍贵但又极娇贵的物品。银、玉都有象征洁白美好之意,暗喻美丽的少女。引银瓶于井中,磨玉簪于石上,对银瓶、玉簪来说,都是处于极危险的境地 ,因此下文引出“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的感叹 。妾是古代妇女自称的谦词 ,她与一个男子自由结合,现在不得不离他而去,正如丝绳断、银瓶沉一样,似乎是注定要发生的。

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感叹自己的恋爱象瓶沉簪折般中途夭折后,转入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少女时代的她是那样天真烂漫,一颦一笑都显出与常人不同的风姿,人人都夸她美丽、可爱。她的鬓发象蝉翼一样美丽轻盈而有光泽,她的眉毛弯曲而细长。那个时候还不认识他,只是日日跟随女伴们嬉笑游玩于后花园中。仅用六句话,诗人就给我们刻划出一个美丽 、单纯 、可爱的少女形象和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越是美丽的东西,当其遭到不幸,成为悲剧的牺牲品时,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叹惜。因此诗人在开头可谓作足了铺垫。

然而,有那么一天,女主人公在矮墙内耍弄青梅时,远远看见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公子骑白马傍立在垂柳之下。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青梅竹马大概是唐时少男少女们时常玩耍的一种游戏活动 。他们一见钟情,“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他们互诉衷肠,表白自己的倾慕之心。他发誓对她的爱情要象南山的松柏那样永不枯萎、凋谢。炽热的恋情打动了这个多情的少女,她背着父母,勇敢地跟恋人结合了。他们勇敢背离了虚伪害人的封建礼教 ,向传统的习惯势力发起了勇敢的冲击,然而 ,处在他们对立面的吃人礼教决不会善罢甘休,它像一张无形的巨网 ,向这对天真纯洁的男女扑来。“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这里,阻挠他们的自由结合的家长(大人 ),实质上就是封建礼教的化身 。因为不时受到闲言碎语的攻击 ,这位重自尊的女性 ,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 。一个追求真正爱情的弱女子是难以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在那个时代,像这样一个自主追求真正爱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会受到歧视,就是回到娘家,也会被自己的父母弟妹所鄙弃,她会被看成败坏门风的不祥之物。残酷的封建礼教就是这样直接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因此诗人最后感叹说:“寄言痴小人家女 ,慎勿将身轻许人 。”看似劝戒,实为叹息,诗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他的劝戒。诗歌的基调因之也变得深沉且凝重了。

此诗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结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个不幸女子的内心独白。刻画她的美丽不是通过自我欣赏而是借他人口中说出 ,手法颇高妙。“知君断肠共君语 ”,“感君松柏化为心 ”、“暗合双鬟逐君去”等语,刻画少女,贴切自然,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单纯、多情。

开头以银瓶 、玉簪隐喻美丽的少女,新颖别致,托此以起兴,与下文衔接自然。结尾仅言她出门后没有去处,不进一步描写悲剧的结局,余韵深长,发人深省。

《墙头马上》该剧的故事情节本来源于白居易的一首诗《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向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二人同居了五六年,终被家人发现。男方家里认为,没有三书六聘就进门的女人,甚至连妾都算不上,便将女人逐出门。回到家中的女人趴在墙上。看着墙外骑马而过的夫郎,二人虽然近在咫尺,实则已远如天涯,一时间心如刀割,肝肠寸断。

在白朴以前,《井底引银瓶》的素材已经受到民间艺人的重视。据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宋官本杂剧有《裴少俊伊州》一本;元陶宗仪《辍耕录》载金院本有《鸳鸯简》及《墙头马(上)》各一本,《南词叙录》载南戏有《裴少难墙头马上》。

而宋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有“如捻青梅窥小(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的插词,可见人们不断地改编这一故事,添加了不少情节,甚至确定了主人公的名姓。在此基础上,白朴的剧本也大大地丰富了原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白朴虽然以传统故事为框架,但他所写的人物,实际上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许多古代的悲情故事,在曲人、剧作家的笔下都变成了欢喜结局,人们在怨怼情感生活不美满的同时,也愿意给予厚望,因此白朴把原来的悲剧改成了喜剧《裴少俊墙头马上》。

扩展资料

《裴少俊墙头马上》主题思想突出。它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扼杀男女爱情婚姻自由的罪恶,揭开了封建势力的虚伪而凶恶的本来面目。

第一,《裴少俊墙头马上》将枪口对准刻板教条的封建礼教,高扬反封建的鲜明旗帜。该剧取材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白居易传达出了一种悲观消极的思想“寄言痴心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女子终究是纲常伦理的牺牲品,但是白朴却推陈出新,李千金在剧中唱到:“偷输却沽酒当垆”,“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作者借李千金之口表达“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婚恋观,同时从个人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给予封建势力致命一击,从而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成为了许多男女冲破传统爱情观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裴少俊墙头马上》对以出身和财产门第为标准的父母包办婚姻制度的进行强有力批判。“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是以裴尚书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固守的传统观念,裴尚书不顾少俊与千金七年的感情,拆散原本幸福美满的一家,他的出发点是千金是一个不明身份的娼妓女子,喜剧往往体现在结果的出人意料,当裴尚书发现李千金是李总管的女儿后立刻将“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改为“曾议亲事”。

白朴正是通过李千金大胆泼辣的行为对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千金和少俊在历经重重困难后最终团聚,说明只要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会拥有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裴少俊墙头马上》

马上墙头的解释

指男女 青年 相恋之处。 宋 晁端礼 《水龙吟》词:“马上墙头,纵教 瞥见 ,也难相认。” 元 童童 学士 《新水令·念远》套曲:“马上墙头,月底星前,窓间帘下,容易得欢洽。” 清 谢学崇 《 念奴娇 》词:“遮莫马上墙头,桃花人面,忍令春无主。” 参见 “ 墙头马上 ”。

词语分解

马上的解释 ∶立刻;立即 大家 坐好,** 马上 要开映了我马上就和你在一起 ∶在马背 上马 上比武详细解释马背上。多指征战武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 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 墙头的解释 亦作“墻头”。围墙的上端。 唐 于鹄 《题美人》诗:“ 秦 女窥人不解羞,攀花趁蝶出墙头。” 宋 欧阳 修 《斋宫感事寄原甫学士》诗:“曾向斋宫咏麦秋,绿阴佳树覆墙头。” 凌力 《星星草》第十一章

以上就是关于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请帮忙解释一下,谢谢。全部的内容,包括: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请帮忙解释一下,谢谢。、《墙头马上》的故事来源、墙头马上遥相顾啥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juke.outofmemory.cn/read/36582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