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婚姻流程,根据后世《仪礼士昏礼》所总结的一套理想化的程序,可称之为“婚仪六礼”,依次稍作介绍:
其一为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媒,女方应允了,再送上大雁为礼物,并正式提亲。这一步很重要,尤其贵族家庭,如果无媒,就算是男女两厢情愿,可能也难成婚,即《氓》说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其二为问名:男方派使者在纳采礼后询问女方基本情况,比如一般秘不示人的女方的名字、排行、出生年月日时等,这一点与后世相似,问清状况有利于占卜吉凶。然后还要问女方生母之名,以区别嫡庶(是不是正妻所生)。在这一步骤中,还是要送大雁为礼,然后女方设宴款待使者,女父亲送使者离开等。
其三是纳吉:男方拿着女方的基本情况去祖庙占卜,问祖先或天神婚姻吉凶,假如得到的结果是吉,则派使者拿着大雁(呃,又是大雁)去报喜,称之为“纳吉”,凶兆的话,婚事就吹了,大雁也省了……当然,自由行过纳吉礼,前面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婚姻也才算正式确定了。
其四是纳征:也称“纳财”,看名字就知道,和今日“送彩礼”的习俗很像。即男方送聘礼去女家,双方宣告订婚。不过,周人比较质朴,礼仪上要求送的不是金银珠宝等物,而是“玄纁束帛”和“俪皮”,前者是黑色(三匹)与红色(两匹)的五匹帛,后者是成对的鹿皮。顺便说一句,纳征礼即是《红楼梦》里面那个“虽善无征”的谜底。 三国时 陈宫:“从下聘礼到成亲,不同的等级时间长短不同。天子一年,诸侯半年,大夫一季,平民一月……”
其五是请期:男方家占卜,选好一个吉日,然后派使者又带着大雁(第四次出场)去征求女方的同意——同不同意只是意思意思,实际上这个日子的决定权在男方,只是礼节上需要知会女方一声罢了,因此也有称作“告期”的。
其六是亲迎:这一步是整个婚姻仪式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繁琐的,几个部分,1,迎亲,2,饮宴,3,相见;4,拜舅姑。
1,迎亲
迎亲是最麻烦的(古今一如),首先在出门之前,男方在家里摆上一大堆东西(基本上都是能吃的)。然后新郎穿着“爵弁服”,浅绛色的黑边的“裳”,再带着一票身穿“玄端”的遂从,驾着黑漆车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一路上,前面有人举着火把带路,新郎的车后面有两辆从车以及准备给新娘的婚车。
车队到女方大门口停下,然后等女方梳妆打扮(红边的“纯衣”),站在房里等着(朝南边)。女方的父亲出门接新郎进门,新郎又递上大雁(哈哈)为礼,双方行礼(没这么简单,事实上是对一堆人行一堆礼,略过),然后新郎带着新娘出门——
完了吗?没有。麻烦的是新郎还要假装坐在车上驾车,请新娘上车,新娘上去后,新郎再跳下来请人代为驾车,自己跑上另一辆车,急匆匆地先赶回去,跑到自己家门口,再站着等车队回来。
2,饮宴
麻烦的迎亲过后,是更麻烦的饮宴,首先,如果我们信《仪礼》的话,新郎、新娘、舅姑、媵等还要各自找好方位,行一大堆不知所谓的礼节——让我们快进,反正饮宴上最重要的环节是新婚夫妇共吃祭品,象征双方尊卑相同,互相扶持。
具体来说,新人们要吃牛羊的肺、肝,菜酱、肉酱、黍稷、猪肉等等,两人先祭黍稷、肺,然后夹着肉食蘸菜肉酱共食,一共吃三次,就结束了。
结束之后举行“合卺礼”,把一个匏瓜剖两半,双方各执一个饮酒,饮漱三次,称为合卺。这之后将新婚夫妇吃剩下的食物撤走,有意思的来了——食物撤出,但是,新郎吃剩的交给女方家人一扫光,新娘吃剩的交给男方仆从大快朵颐。
3,相见
下人和仆从们给新人们准备好婚房,新郎、新娘脱衣——礼服,新郎的礼服交给女方的人,新娘的礼服交给男方的人。然后红烛摇曳,新郎亲自为新娘摘下头上的“缨”,缨据说是发带,男方送给女方,订婚后新娘用它束发,直到成婚后才能由新郎亲手取下,浪漫得很。
再之后,撤除室内的蜡烛,不相干的人离场,女方的陪嫁人员待在门口(据说是为了“呼则闻”)。
4,拜舅姑
婚后第一天,新妇得早起,沐浴整洁(没说新郎要沐浴),身穿着“俪笄、霄衣”拜见公婆,她双手捧着笲,里面盛着腶脩、枣、栗子,并将枣献给阿公,腶脩给婆婆,公公得摸一下枣起身答谢,婆婆则手持着腶脩拜谢。再之后新娘再出去,回来时手上端着牛肉猪肉等,在一系列的繁琐不堪的手续中侍奉公婆进餐,婚姻到此,终于皆大欢喜,告一段落了。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的婚礼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是有差异的,表现出中国文明早期即已产生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层次。
周天子一般娶诸侯公室的女子为王后,诸侯的嫡女、庶女、同父姐妹乃至大姑、小姑都可以作为王后人选。天子娶后从择女求婚到定婚、迎娶王后的礼仪是有特别规定的。周天子是地位最高的社会成员,即使在春秋时期,在名义上其身份也远比诸侯高贵,因此周天子不亲自参与迎娶诸侯公室女子的礼仪,而是委托同姓诸侯代为主持。但迎接王后的婚使应是周王室的大臣,身份必须是卿。周桓王娶纪国的季姜为后时,迎娶的礼仪是同鲁桓公主持的。王室的婚使祭公先前往鲁国,从鲁桓公那里接受了使命,才去纪国迎接季姜到京师洛邑。周惠王娶陈妫为后,请虢公、晋献公、郑厉公代为主持迎娶,婚使是世为王室卿士的原庄公。《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为“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周灵王娶后时,《左传》中没有再提到代为天子主婚的同姓诸侯,而且去迎接王后的婚使刘夏也并不是卿,《公羊传》称他是“天子之大夫”,《谷梁传》中称他为士,《左传》中称他作“官师”,并清清楚楚地写着“卿不行,非礼也”。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一些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的气象。
诸侯的妻子一般称为夫人,多为各国公室之女;也有的是周王室的女子,通常被称作王姬;少数是卿大夫家的女子,如郑庄公娶了宋国大夫雍氏的女儿——后来郑厉公的母亲雍姞。《左传》中提到的诸侯婚礼礼仪很多,如聘、纳币、逆女等。聘是表示通婚之意,也即是求婚,要派卿或大夫专使。如《左传》成公八年所载“宋华元来聘,聘共姬也。”又《左传》昭公四年载“椒举遂请婚”。(椒举,楚大夫。)纳币是指前往女方赠送礼物以定婚,一般诸侯不亲自出行,委派卿、大夫成礼即可。所以《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所载鲁庄公如齐纳币一事,《公羊传》、《谷梁传》都评论说:“新纳币,非礼也。”诸侯婚礼中重要的礼仪是逆女,也就是把新妇迎接回国。诸侯不亲自出国境逆女,但一定要派卿前往成礼。所以《左传》隐公二年说:“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又《左传》文公四年说:“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春秋》经传中也有两起诸侯亲自逆女的例子。一是《春秋》庄公二十四年所载“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二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载“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其中,晋文公重耳迎娶文嬴事出偶然,在此之前,他为躲避国内吕、郤之乱,已经悄悄地来到秦国。可见,周代诸侯亲迎新妇的事极为罕见,而诸侯不亲自逆女才合乎当时礼制。与娶妻一方逆女相应地,嫁女一方有送女、致女和聘等礼仪。送女,是遣嫁之礼,一般不出国境,如《诗·邶风·燕燕》记载卫君之妹远嫁也只是“远送于野”,即送到国都郊外罢了。致女则是把所嫁之女送至目的地。无论送女还是致女,诸侯都不亲自执行。《左传》桓公三年记叙送女之礼说:“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若所嫁女非诸侯正夫人,则遵循“送从逆班”的原则,即送女者的位次依逆女者的位次而定。[5]送王姬之礼又与此不同,天子不与过问,由同姓诸侯主持。如《春秋》庄公元年所载“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王姬归于齐”即指鲁庄公代天子主持送女。是以单伯先送王姬至鲁,接着鲁国就于国都外为王姬修建馆舍,以备齐国来迎娶。至于嫁女之国所行的聘礼,如鲁桓公三年齐即嫁文姜,“冬,齐仲年来聘(鲁),致夫人也”,[6]是嫁女之后使大夫随加聘问,所谓“存谦敬,序殷勤”。诸侯公子娶妻,礼仪稍异于诸侯,要亲自迎娶新妇。如《左传》隐公八年所载:“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郑。”即行此礼。诸侯公子立为太子者,娶妻不亲迎。《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楚太子建聘娶秦女,就由少师费无极前往迎接。
卿、大夫婚礼礼仪也有聘、逆女等步骤。聘,见于《左传》文公七年“穆伯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声己生惠叔。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声己辞,则为襄仲聘焉”。又《左传》成公二年载“巫臣使道(夏姬)焉,曰:‘归,吾聘女。’”《左传》昭公元年载“郑徐吾犯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也。’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杨伯峻注:“聘即近代之订婚,古亦谓之成昏……盖已纳币。”并不恰当。如上诸例,若聘即是订婚,莒人又何以能拒绝穆伯呢?再者,徐吾犯之妹尚未择婿,又与谁定婚呢?这里聘还是视为求婚妥切。至于上面第三例中的委禽,也是伸通婚之意的礼仪。杨伯峻注:“古代婚礼,第一件事为纳采。纳采用雁,故亦言委禽。”卿大夫娶妻一定要亲自前往女方迎接新妇。《左传》中不乏其例。如宣公五年载“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女,故书曰逆叔姬,卿自逆也。”卿大夫婚礼中又有反马之礼,上文提到的高固,于迎娶叔姬的当年冬天,又同她一道回到鲁国,《左传》解释为行反马之礼。杨伯峻说:“至大夫以上娶妇者,则乘母家之车,驾母家之马。即婚三月以后,夫家留其车而返其马。郑玄注:‘留车,妻之道也。’者,盖谓妻不敢自必能长久居于夫家,恐一旦被出,将乘此车而归,杜注所谓‘谦不敢自安’之义也。郑又云‘反马,婿之义也”者,夫家至以后不致发生出妇之事也。”已解释得很清楚了。
士之娶妻,其婚礼应如《仪礼·士昏礼》所言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步骤。《诗·卫风·氓》中还有关于士婚礼的形象描述。诗中以女子口吻写道:“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清楚地记叙了周代士阶层婚礼中媒聘、占卜、定婚期、亲迎等仪式。而且也明白地记载了士是以车来迎娶新妇。这与卿大夫以女方车、马迎娶新妇不同。
对周代各层社会成员的婚礼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蕴含在婚礼制度中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别。例如在迎娶新妇这一环节上,各等级所应遵循的礼仪制度明显不同。天子、诸侯不亲迎,派卿为婚使逆女。天子又使同姓诸侯代为主持迎娶礼仪,更突出了地位的高贵。卿大夫、士都要亲自迎娶新妇,但在礼仪的细节上仍有差异。由此可见,中国上古时代礼制的职能在于肯定并维护社会成员等级分化和以它为中心建立的社会秩序。礼制不但固化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等级差异,还详细规定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行动准则。反映到婚姻上,就是以上提到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婚礼礼仪的不同。此外,当时人们是自觉遵循、维护礼制对婚姻的指导和干预的。可以说,礼制精神已渗透到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体系之中。如周代婚礼始于媒、聘,所以当时人们对此很重视,未经聘娶的妻子,地位很低贱。《左传》成公十一年记载,鲁大夫声伯的母亲未经聘娶,以至于同为人妻的穆姜耻于跟她作妯娌,待声伯出生,她就被遗弃,嫁给了齐国的管于奚。《诗·卫风·氓》中描述的女子虽钟情于抱布贸丝的男子,却因他还未托媒人来求婚,而不愿仓促草率地嫁给他。
周代婚姻除具有严密完整的婚礼制度外,还有其他一些特点。
周代贵族婚姻形态普遍为一夫多妻制。以各国诸侯为例,《左传》中提到他们配偶的名称有夫人、元妃、次妃或二妃、下妃、诸子和嬖人等,其中只有夫人或元妃是正夫人。诸侯配偶很多,如齐桓公的妃妾见诸记载的就有夫人三位:王姬、徐嬴、蔡姬,又有内嬖如夫人者六位:长卫姬、少卫姬、郑姬、葛嬴、密姬和宋华子。晋文公的妃妾也很多,曾为怀公妻又嫁于他的辰嬴只排在第九位。
周代贵族婚姻还普遍实行媵制,即陪嫁制度,这也是使贵族配偶数目增加的一个原因。媵制又分为两类:一是诸侯之间相互以女陪嫁。杨伯峻解释说,古代,诸侯娶于一国,二国以庶出之女陪嫁,曰媵。《左传》成公八年说:“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更为详备。但当时礼制虽然如此,也有异姓诸侯媵女的记载,媵女之国的数目也不限于二国。象鲁成公八年鲁共姬出嫁,不但同姓的卫国、晋国来媵女,后来异姓的齐国也来媵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也记载“晋将嫁女于吴,齐侯使析归父媵之。”又是异姓媵女。据杨伯峻的解释,诸侯媵女的具体过程是,媵女一国派大夫护送庶女至嫁女一国国都,再与出嫁之女同至娶女一国。[18]但《左传》中成公八年至十年卫、晋、齐遣女陪嫁鲁伯姬的记载却反映了如下事实:只有卫人媵女在伯姬嫁往宋国之前,至成公九年二月,鲁伯姬已被迎婚到宋国,但夏季晋人才来媵女,而齐人媵女更在成公十年。可见,媵女之国一般把陪嫁的庶女送到嫁女之国,再由嫁女之国遣送,但不一定与出嫁的女子同行。二是周代贵族婚姻中,妇家以妹、侄陪嫁的现象普遍存在。试举数例。《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左传》闵公二年载:“闵公,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故齐人立之。”《左传》文公七年载:“穆伯娶于莒,曰戴己,生文伯。其娣声己生惠叔。”《左传》襄公十九年载:“齐侯娶于鲁,曰颜懿姬,无子,其侄鬷声姬,生光以为太子。”《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冬,卫大叔疾出奔宋。初,疾娶宋子朝,其娣嬖。”以上,戴妫、叔姜、声己、卫大叔妻之娣等都是以妹的身份陪嫁,鬷声姬则是以侄女的身份陪嫁的。
电视剧《天意之秦天宝鉴》正在热播,剧中神秘女侠墨舞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她的长相酷似梅艳芳,那墨舞扮演者是谁呢而且她对韩信又有怎样的情感墨舞带着楚南叛军桃夭首级回组织的路上,碰到韩信与秦军对抗,当她救下韩信的那刻就注定她与韩信有相爱相杀的戏码。
墨舞是陈瑾如扮演的
陈瑾如
陈瑾如是内地优秀的女演员,除了演戏她还会唱歌、手风琴和舞蹈,是个多才多艺的艺人。陈瑾如是在2015年正式进入演艺圈,参演过多部影视剧和话剧,现在正是她事业的上升期,也因长相与梅艳芳相似而受到网友的关注,将来前途无量。
陈瑾如在《天意之秦天宝鉴》中演了一名神秘组织的女刺客,一袭黑衣加身相当有气势,在她冷艳动人的外表下也有颗渴望爱情的心。墨舞胸怀丘壑,她所在的组织隐鬼一直帮着大秦杀人,可秦王凶狠残暴,沉迷女色,这令墨舞很不满。
墨舞对韩信一片痴心
《天意》墨舞
隐鬼门主告诉墨舞,要想天下太平只能以杀止杀,而六国统一才能还百姓平静的生活,墨舞知道这层意思,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她期望这一天快点到来。墨舞从小被隐鬼刺客组织收养,门主经常派她执行杀人任务。
《天意》墨舞
当墨舞遇到韩信后尘封已久的心莫名跳动,杀手如果动了心,那她今后的生活将无比艰难。隐鬼组织派墨舞杀掉韩信,但在墨舞心里不想让韩信死,就与韩信打赌,只要他能抵挡墨舞十招便放他一马,就这样韩信在墨舞放水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从这件事来看墨舞真的喜欢上韩信了,但韩信心里只有季姜,在季姜死后他只剩下报仇了,也不可能爱上其他人,所以墨舞和韩信是不可能了。
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 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 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 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 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 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道士李晃高医, 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 显庆时追赠。
金山公主,蚤薨。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 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 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帝诸子,唯晋王及主最少,故亲畜之。王每出閤,主送至 虔化门;泣而别。王胜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内乎” 帝亦为流涕。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 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 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
常山公主,未及下嫁,薨显庆时。
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巂州。更嫁韦正矩,为奉冕大 夫,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以皇后礼葬 昭陵旁。
高宗三女。
义阳公主,萧淑妃所生,下嫁权毅。
高安公主,义阳母弟也。始封宣城。下嫁颍州刺史王勖。天授中,勖为武后所 诛。神龙初,进册长公主,实封千户,开府置官属。睿宗立,增户千。薨开元时, 玄宗哭于晖政门,遣大鸿胪持节赴吊,京兆尹摄鸿胪护丧事。
太平公主,则天皇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荣国夫人死,后丐主为道士,以幸 冥福。仪凤中,吐蕃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 事。久之,主衣紫袍玉带,折上巾,具纷砺,歌舞帝前。帝及后大笑曰:“儿不为 武官,何遽尔”主曰:“以赐驸马可乎”帝识其意,择薛绍尚之。假万年县为 婚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枯。绍死,更 嫁武承嗣,会承嗣小疾,罢昏。后杀武攸暨妻,以配主。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 常谓“类我”。而主内与谋,外检畏,终后世无它訾。
永淳之前,亲王食实户八百,增至千辄止;公主不过三百,而主独加户五十。 及圣历时,进及三千户。预诛二张功,增号镇国,与相王均封五千,而薛、武二家 女皆食实封。主与相王卫王成王、长宁安乐二公主给卫士,环第十步一区,持兵呵 卫,僭肖宫省。神龙时,与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凡七公主,皆开 府置官属,视亲王。安乐户至三千,长宁二千五百,府不置长史。宜城、定安非韦 后所生,户止二千。主三子:崇简、崇敏、崇行,皆拜三品。
韦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谋出主下远甚,惮之。主亦自以轧而可胜,故益横。 于是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响之。
玄宗将诛韦氏,主与秘计,遣子崇简从。事定,将立相王,未有以发其端者。 主顾温王乃儿子,可劫以为功,乃入见王曰:“天下事归相王,此非儿所坐。”乃 掖王下,取乘舆服进睿宗。睿宗即位,主权由此震天下,加实封至万户,三子封王, 余皆祭酒、九卿。主每奏事,漏数徙乃得退,所言皆从。有所论荐,或自寒冗躐进 至侍从,旋踵将相。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闻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 可而已。主侍武后久,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逢合,无不中。田园遍近甸,皆上腴。 吴、蜀、岭峤市作器用,州县护送,道相望也。天下珍滋谲怪充于家,供帐声伎与 天子等。侍儿曳纨谷者数百,奴伯妪监千人,陇右牧马至万匹。
长安浮屠慧范畜赀千万,谐结权近,本善张易之。及易之诛,或言其豫谋者, 于是封上庸郡公,月给奉稍。主乳媪与通,奏擢三品御史大夫。御史魏传弓劾其奸 赃四十万,请论死。中宗欲赦之,进曰:“刑赏,国大事,陛下赏已妄加矣,又欲 废刑,天下其谓何”帝不得已,削银青阶。大夫薛谦光劾慧范不法,不可贷,主 为申理,故谦光等反得罪。
玄宗以太子监国,使宋王、岐王总禁兵。主恚权分,乘辇至光范门,召宰相白 废太子。于是宋璟、姚元之不悦,请出主东都,帝不许,诏主居蒲州。主大望,太 子惧,奏斥璟、元之以销戢怨嫌。监察御史慕容珣复劾慧范事,帝疑珣离间骨肉, 贬密州司马。主居外四月,太子表追还京师。
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又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李慈皆私谒主。 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乃有逆谋。先天二年,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 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李晋、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 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元楷、慈、慧范等谋废太子,使元楷、慈举羽林兵入武德殿 杀太子,怀贞、羲、至忠举兵南衙为应。既有日矣,太子得其奸,召岐王、薛王、 兵部尚书郭元振、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晈、中书侍郎王琚、吏部侍郎崔日用定 策。前一日,因毛仲取内闲马三百,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 李守德叩虔化门,枭元楷、慈于北阙下,缚膺福内客省,执羲、至忠至朝堂,斩之, 因大赦天下。主闻变,亡入南山,三日不出,赐死于第。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 簿其田赀,瑰宝若山,督子贷,凡三年不能尽。崇简素知主谋,苦谏,主怒,榜掠 尤楚,至是复官爵,赐氏李。始,主作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既败,赐宁、申、 岐、薛四王,都人岁祓禊其地。
中宗八女。
新都公主,下嫁武延晖。
宜城公主,始封义安郡主。下嫁裴巽。巽有嬖姝,主恚,刖耳劓鼻,且断巽发。 帝怒,斥为县主,巽左迁。久之,复故封。神龙元年,与长宁、新宁、义安、安乐、 新平五郡主皆进封。
定安公主,始封新宁郡。下嫁王同皎。同皎得罪,神龙时,又嫁韦濯。濯即韦 皇后从祖弟,以卫尉少卿诛,更嫁太府卿崔铣。主薨,王同皎子请与父合葬,给事 中夏侯铦曰:“主义绝王庙,恩成崔室,逝者有知,同皎将拒诸泉。”铣或诉于帝, 乃止。铦坐是贬泸州都督。
长宁公主,韦庶人所生,下嫁杨慎交。造第东都,使杨务廉营总。第成,府财 几竭,乃擢务廉将作大匠。又取西京高士廉第、左金吾卫故营合为宅,右属都城, 左頫大道,作三重楼以冯观,筑山浚池。帝及后数临幸,置酒赋诗。又并坊西隙地 广鞠场。东都废永昌县,主丐其治为府,以地濒洛,筑鄣之,崇台、蜚观相联属。 无虑费二十万。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泰薨,以与民。至是,主 丐得之,亭阁华诡捋西京。内倚母爱,宠倾一朝,与安乐宜城二主、后胃郕国崇 国夫人争任事,赇谒纷纭。东都第成,不及居,韦氏败,斥慎交绛州别驾,主偕往, 乃请以东都第为景云祠,而西京鬻第,评木石直,为钱二十亿万。开元十六年,慎 交死,主更嫁苏彦伯。务廉卒坐赃数十万,废终身。
永寿公主,下嫁韦钅岁。蚤薨,长安初追赠。
永泰公主,以郡主下嫁武延基。大足中,忤张易之,为武后所杀。帝追赠,以 礼改葬,号墓为陵。
安乐公主,最幼女。帝迁房陵而主生,解衣以褓之,名曰裹儿。姝秀辩敏,后 尤爱之。下嫁武崇训。帝复位,光艳动天下,侯王柄臣多出其门。尝作诏,箝其前, 请帝署可,帝笑从之。又请为皇太女,左仆射魏元忠谏不可,主曰:“元忠,山东 木强,乌足论国事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与太平等七公主皆开府, 而主府官属尤滥,皆出屠贩,纳訾售官,降墨敕斜封授之,故号“斜封官”。主营 第及安乐佛庐,皆宪写宫省,而工致过之。尝请昆明池为私沼,帝曰:“先帝未有 以与人者。”主不悦,自凿定昆池,延袤数里。定,言可抗订之也。司农卿赵履温 为缮治,累石肖华山,隥彴横邪,回渊九折,以石瀵水。又为宝炉,镂怪兽神禽, 间以璖贝珊瑚,不可涯计。崇训死,主素与武延秀乱,即嫁之。是日,假后车辂, 自宫送至第,帝与后为御安福门临观,诏雍州长史窦怀贞为礼会使,弘文学士为傧, 相王障车,捐赐金帛不赀。翌日,大会群臣太极殿,主被翠服出,向天子再拜,南 面拜公卿,公卿皆伏地稽首。武攸暨与太平公主偶舞为帝寿。赐群臣帛数十万。帝 御承天门,大赦,因赐民酺三日,内外官赐勋,缘礼官属兼阶、爵。夺临川长公主 宅以为第,旁彻民庐,怨声嚣然。第成,禁藏空殚,假万骑仗、内音乐送主还第, 天子亲幸,宴近臣。崇训子方数岁,拜太常卿,封镐国公,实封户五百。公主满孺 月,帝、后复幸第,大赦天下。时主与长宁、定安三家厮台掠民子女为奴婢,左台 侍御史袁从一缚送狱,主入诉,帝为手诏喻免。从一曰:“陛下纳主诉,纵奴驺掠 平民,何以治天下臣知放奴则免祸,劾奴则得罪于主,然不忍屈陛下法,自偷生 也。”不纳。临淄王诛庶人,主方览镜作眉,闻乱,走至右延明门,兵及,斩其首。 追贬为“悖逆庶人”。睿宗即位,诏以二品礼葬之。赵履温谄事主,尝褫朝服,以 项挽车。庶人死,蹈舞承天门呼万岁,临淄王斩之,父子同刑。百姓疾其兴役,割 取肉去。
成安公主,字季姜。始封新平。下嫁韦捷。捷以韦后从子诛,主后薨。
睿宗十一女。
寿昌公主,下嫁崔真。
安兴昭怀公主,蚤薨。
荆山公主,下嫁薛伯阳。
淮阳公主,下嫁王承庆。
代国公主名华,字华婉,刘皇后所生。下嫁郑万钧。
凉国公主字华庄,始封仙源。下嫁薛伯阳。
薛国公主,始封清阳。下嫁王守一。守一诛,更嫁裴巽。
鄎国公主,崔贵妃所生。三岁而妃薨,哭泣不食三日,如成人。始封荆山。下 嫁薛儆,又嫁郑孝义。开元初,封邑至千四百户。
孟姜女其实真正的姓氏是“姜”,排老大,孟是她在家中的排行。古代,待嫁的女子是按照“孟(伯)、仲、叔、季”来排行的,如果是正妻的大女儿,就排行为“伯”,偏房生的大女儿就排行为“孟”。出嫁后的女子,有冠以自己国家或者氏的名称的,如“齐姜”;也有的冠以配偶也就是别国国君的国名的,如“秦姬”;
当然最多的是配偶也就是别国卿大夫的氏命或者是邑名的。战国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孟姜女就是姓姜的偏房生的大女儿。
扩展资料:
为了区别未婚的姑娘,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中所记载的孟姜、仲子、叔姬、季张,代表的就是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和张家的小女儿。
女子出嫁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姓并列称为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做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这样的称呼在某些地方的村庄还能见到(当今社会)。
根据现在《国语词典》记载:“孟、仲、叔、季,兄弟姐们长幼之别字也。”同时,伯、仲、叔、季,也是指兄弟长幼的次序。词典的解释为: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序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杀人,则成为孟、仲、季。
九月丁卯,子同生,子同生者孰谓?谓庄公也。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无正也。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
冬,纪侯来朝。
桓公七年
春二月己亥,焚咸丘。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其称侯朝何?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
桓公八年
春正月己卯,烝。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亟也。亟则黩,黩则不敬。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疏则怠,怠则忘。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天王使家父来聘。
夏五月丁丑,烝。何以书?讥亟也。
秋,伐邾娄。
冬十月,雨雪。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遂者何?生事也。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桓公九年
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其辞成矣,则其称纪季姜何?自我言,纪父母之于子。虽为天王后,犹曰吾季姜。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诸侯来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春秋》有讥父老子代従政者,则未知其在齐与曹与?
桓公十年
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会者何?期辞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
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郎者何?吾近邑也。吾近邑则其言来战于郎何?近也。恶乎近?近乎围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桓公十一年
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郑庄公。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祭仲者何?郑相也。何以不名?贤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其为知权奈何?古者郑国处于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而野留。庄公死已葬,祭仲将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执之。谓之曰:“为我出忽而立突。”祭仲不従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従其言,则君可以生易死,国可以存易亡。少辽缓之,则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则病,然后有郑国。古人之有权者,祭仲之权是也。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突归于郑。突何以名?挈乎祭仲也。其言归何?顺祭仲也。
郑忽出奔卫。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
柔会宋公、陈侯、蔡侯,盟于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公会宋公于夫童。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
桓公十二年
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殴蛇。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公会宋公于郯。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丙戌,卫侯晋卒。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桓公十三年
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曷为后日?恃外也。其恃外奈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従外也。曷为従外?恃外,故従外也。何以不地?近也。恶乎近?近乎围。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
三月,葬卫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桓公十四年
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
无冰。何以书?记异也。
夏五。郑伯使其弟语来盟。夏五者何?无闻焉尔。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御廪灾何以书?记灾也。
乙亥,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尝也。曰:“犹尝乎?”御廪灾,不如勿尝而已矣。
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
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以者何?行其意也。
桓公十五年
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何以书?讥。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突何以名?夺正也。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复正也。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
许叔入于许。
公会齐侯于鄗。
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栎者何?郑之邑。曷为不言入于郑?末言尔。曷为末言尔?祭仲亡矣。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为君之微也,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
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
桓公十六年
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冬,城向。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
桓公十七年
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二月丙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走隹。
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
癸巳,葬蔡桓侯。
及宋人、卫人伐邾娄。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桓公十八年
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夫人姜氏遂如齐。公何以不言及夫人?夫人外也。夫人外者何?内辞也,其实夫人外公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贼未讨何以书葬?仇在外也。仇在外则何以书葬?君子辞也。
作品简介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
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1]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文)最早的两部书。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公羊春秋》作为家学,最初只是口耳相传,至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人)方与齐人胡毋生(《汉书》作胡母生,复姓胡毋,名子都,生是“先生”的意思)合作,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后世注释《公羊传》的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作品理论特色
《春秋公羊传》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主要有三项:
1、政治性。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2、变易性。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
1、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说殊难稽信也。事实上春秋时愈降则愈不太平,政乱民苦无可告诉,可谓太平乎?”
至少从汉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经对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根据公羊家的论述,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在这套理论中,蕴涵着“历史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一种可贵的思想胚芽。
2、“三世说”在本质的规定性上是循环论的。但在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范围内,又存在着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个“进化”的序列。何休注《公羊传》,更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时的进一步发挥: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经过了所传闻的衰乱世、所闻的升平世和所见的太平世这样三个阶段。而所以会是三个阶段者,盖由于“礼”是尚三的等等。这是何休的历史进化论,公羊传本身并没有这么多意思。自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主张“尊古”的古文经学更适于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取代了主张“改制”、“变易”的今文学说的尊崇地位。今文公羊学说从此消沉一千余年,迄清中叶方被重新提起。
严孳。
△李容。
陈巳。
△王宗。
姜济。△曹廉。
勾矩。
△刘旌。
原展。九人,太守郑廑吏,见段崇、程信传。
○义烈:从事燕邠,字元侯。南郑人也。
义烈:主簿赵嵩,字伯高。南郑人也。
右三十四人后汉。
陈术,字申伯。历三郡太守,见《蜀书》,撰《益部耆旧传》者。
右一人刘氏之世。
李穆姜。安众令程祗妻,李法姊也,子基。
○刘泰瑛。巨公女,杨矩妻。
杜泰姬。南郑人。犍为太守赵宣妻。
○杨礼珪。成固杨元珍女,陈省妻。
李文姬。太尉固女,赵瑛妻。
○陈顺谦。邓令曹宁妻,陈伯台从女也。兄子陈规著书称之。
陈惠谦。顺谦妹,度辽将军张亮则夫人。
○张礼修。南郑人,赵嵩妻。
韩树南。南郑人,赵子贱妻也。
右九人列女。
右汉中郡士女凡四十九人。四十人士,九人女。
忠义:镇远将军、成义侯文齐,字子奇。梓潼人也。平帝用为益州太守,遂不服王莽、公孙述,光武嘉之。
△北海太守文忳。齐子也。
节士李业,字巨游。梓潼人也。
△遂久令李翚。业子。
政事:益州太守景毅,字文坚。梓潼人也。
○有道景鸾,字汉伯。梓潼人也。
文学:孝廉杨充,字盛国。梓潼人也。
○壮烈:济阴相寇祺,字宰朝。梓潼人也。
壮烈:童人李馀。涪人也。
○义士、功曹张寿,字伯僖。涪人也。
义士王晏,字叔博。涪人也。
○方士李助,字翁君,涪人也。
右十二人汉世。
尚玄:谏议大夫杜微,字国辅。涪人也。
○李仁,字德贤。涪人也。
太子仆射李撰,字钦仲。仁子。
○太子家令尹默,字思潜。涪人也。
丞相参军文恭,字仲宝。梓潼人也。
○果锐:前监军、大将军司马李福,字孙德。涪人也,见《诸葛故事》、《蜀书》。
右六人刘氏世。
文极,字季姜。梓潼人,将作大匠王堂夫人也。
○巴郡虞显妻杜慈。涪杜季女也。
郭孟妻杨敬。涪杨文女也。
右列女三人。
右梓潼郡士女二十一人。十八人士,三人女。
修慎:少府、太常、关内侯王谋,字元泰。汉嘉人也。
云南太守张休。
右二人汉嘉人士,在刘氏世。
文学:荆州刺史尹珍,字道真。毋敛人也。
巴郡太守傅宝,字纪图。平夷人也。
忠义:冠军将军、宁州刺史谢恕,字茂理。毋敛人也。
右三人牂柯人士。
忠义:大将军、朝侯祭酒锡光,字长冲。西城人也。
右一人西城人士。
忠义:云南太守、阳迁亭侯吕凯,字季平。不韦人也。
右一人永昌人士。
义正: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李恢,字德昂。〔俞元人也。〕
领军爨习。
御史中丞孟获。
右三人建宁人士。
辅汉将军孟琰,字休明。
右一人朱提人士。
先泥和女络。符人也。
右一人列女,江阳人。
大凡三州十三郡,自汉兴至三国之终,士女载传记者三百五十人。二百九十七人士,五十三人女。
公七人
大将二十二人
侯二十人
卿佐十四人
侍中七人
尚书五人
司隶校尉六人
州刺史十三人
郡守四十八人
国师三人
光禄大夫四人
尚书郎十二人
中书郎、将、御史六人
公车令、谏议、太中十一人
公府辟士八人
高士一人
聘士七人
徵士四人
节士四人
列女四十七人
益梁宁三州三国两晋以来人士目录添立目录
○明略:大司农、西城公何攀,字惠兴。郫人。
以上就是关于春秋时期王室婚礼全部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王室婚礼、天意墨舞扮演者是谁酷似梅艳芳 墨舞喜欢韩信吗结局如何、《新唐书》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2)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