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北京以柴命名的地方不少。诸如柴市、柴炭厂、柴儿胡同、辟才胡同(原为劈柴胡同),柴火阑胡同(今台基厂)。其中历史上最著名的,要算柴市了。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南宋右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在押解途中写下《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后人传诵的名篇。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文天祥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就义的地方——柴市,就在今东城区境内。后来人在柴市附近建立文天祥祠,殿内有文天祥塑像。这个柴市是元大都的柴市。
此外,元大都还有一个柴炭市。《析津志》云:柴炭市集市在千斯仓。即今朝阳区光熙门外千斯坝附近。
米
北京以米命名的街巷有10多条。诸如东江米巷(东交民巷)、西江米巷(西交民巷)、米市口、米市胡同、米市大街、白米仓、禄米仓、米粮库、白米斜街、白米寺、细米营、细米厂、细米巷等。在这些以米命名的街巷中,以东西交民巷最为著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多国兵营、公使驻扎在此,改东江米巷为东交民巷,改西江米巷为西交民巷。
禄米仓、米粮库等是明清年间的皇家米仓,拥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白米斜街,可能同积水潭码头有关。清代的名臣张之洞宅第就在白米斜街。
米市胡同是与菜市口胡同平行的胡同。明代称米市口,曾是米粮集市。早年在这条胡同当中有六家会馆,曾是文人聚集之处,两侧多有名人大宅。清顺治时有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王崇简宅第。乾隆时有大学士潘世恩宅第、礼部尚书曹秀先宅第、礼部尚书任兰枝宅第。嘉庆时有御史徐宝善宅第。咸丰时有工部尚书潘祖荫宅第。光绪年间策划戊戌变法的康有为久居胡同内的南海会馆。
油
从前,东城区和西城区各有一条油房胡同,灯市口附近有条油勺胡同,皆因当年有制油作坊而得名。又因为这些胡同较短、较窄,后来就被附近的街巷并入了。如今,在《北京地名典》中已没有以油命名的地名了。
盐
盐店大院,在东城区东马市大街,历史上曾是盐业制作和销售场所。
酱
北京东城区、西城区分别有酱房大院、酱房胡同、酱坊东夹道、酱坊西夹道。在其历史上多曾是制酱菜作坊所在地,并因此而得名。古代酱园酱菜十分流行,一般市民到酱菜园,买点酱菜自用或互赠亲友是一桩快事。
醋
明清年间,酒醋局胡同(后改为国旺胡同)是酒醋面局衙门所在地。《芜史》称:“酒醋面局,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在皇宫中另有御酒房。
茶
在元朝,北京就有了以茶命名的地名,叫“请茶坊”。《析津志》说“请茶坊”在“海子桥北”。海子桥,即地安门外之万宁桥,俗称后门桥。元代通过漕运把南方产的大米运抵大都城积水潭码头,还将南方产的茶叶运抵大都城积水潭码头。积水潭码头沿岸,设有米仓、茶库。
明清时代北京西四牌楼以西称西大市街,至白塔寺左前近处有马市桥,马市桥北有大茶叶胡同、小茶叶胡同。早年崇文门外和宣武门外各一条茶食胡同,也是从明代就有的老地名,今分别称东茶食胡同、西茶食胡同。据说这一带曾是茶食房聚集之地。
牡丹江市公安交通巡警支队,阳明街96号,牡丹江市
机动车检测中心
电话:0453-6322077
所需的信息:
1驾驶执照
交通强制保险
3:如ID卡的单位必须提供加盖公章
注意:
>1。没有违法
2。保持良好的车况
3。外观尽可能地符合驾驶执照的照片
行车路线:930米
起点的距离:阳明区,牡丹江市人民政府
1正东从起点行驶20米,沿光华街,左转
2。行驶10米,右转进入光华街
3旅游260米,沿光华街,右转
4。行驶10米,直入的的阳明方式
5。沿阳明行驶620米到到达终点(左边的路)
终点:机动车检测中心
古 镇 概 貌乾隆乙酉(1765)初版《天门县志·卷之一·地理》第十八页:
便河,县东南三十五里,在新冲河北岸,元知府白景亮开通县河,民便之,因名。时掘土得石,有“白公沟”三字,咸异之,今塞。
显而易见,便市古镇最晚元末已成雏形,明初开市,明清鼎盛,粗略概算至今也有上千年了,晚清简称便市。
便市街沿河而建,东西走向,呈一字形,一条长长的街,分上、中、下三街,街道不成直线,有弯曲,有转折,有流动的韵味,正如人生历史在曲折中前进一样,街面始终保持一定的宽度,谁也不占道,看上去仍是一条直线,确保了街道畅通无阻。街道成背脊形,每隔三、五户,留出一条巷道,二米五左右。大街小巷均用青石板铺砌,青石地面铺得严丝合缝,形制规整。整条街有四处暗沟直达河道,滂沱大雨即便数日,街面上亦无积水,雨驻地干。中街下街交界处,张氏祠堂巍峨耸立,把古镇点缀得格外壮观。镇之南依傍着青碧的牛蹄河,这是一条天然的护城河,护卫着古镇人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清粼粼的汉江水终年流淌不息,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地汇入长江,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承载着人类灿烂的古文明驶向历史的长河。
镇之北,即场背后,是翡翠般的林带,皂荚树、木籽树、槐树、柳树、杨树、楝树、桑树等等,苍翠蓊郁;林带下的池塘(俗名坑)一个接着一个,坑坑相通,沟沟相连。大小张家坑、向家坑、黄家坑、祭祀潭、刘家坑每年春夏之交,红花惹人,绿叶摇曳,正如魏义《怀古武侯祠》中所描写的那样:“每逢池内荷花开放时,红花映日,绿叶撑伞;在烟雨霏霏之中,满地黑、红两色的鱼儿喁喁水面,有如泼墨团团,红叶片片。”简直就是一道藕花长廊。
北头街紧靠着荷塘。东邻张家坑,北贴黄家坑,西靠祭祀潭,南面对上街。
街道两边全是瓦屋,开着大大小小的铺子,铺子后头带深浅宅院,有厅堂、有天井,天井两边或卧室或客房,三两间,房内窗明几净,最后面是餐厅厨房。明清建筑,青砖黛瓦,土木融合,卯榫结构,雕刻精致,隔扇、窗户镂空图案花纹各异,一扇一亮点,一窗一景观,屋檐下叽叽喳喳的燕子挤在窝里,不时在屋内低飞嬉闹。外来游客也纷纷向这里迁徙定居,于是徐家台、张家台、胡家台、黄家台、段家台、周家滩等村落围绕着便市古镇相继组建,构成了中国传统村落群的典型意象,构筑了当地独特的历史风貌,是历代先辈人生产生活的根基,也是千百年来农商文化赖以传承和寄托的载体。
商 业 街
便市古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一条有记忆的老街,它收藏了古镇的历史,它是牛蹄河上出名的商埠,素有“小汉口”的美称。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度过生涯。
那些精于生意的人,开盐号、米行、鱼行、肉行、药店、疋头店、金银店、杂货铺、广货铺、当铺、茶楼、酒肆、烟馆、客栈、邮亭……张恒泰、张松茂、张大顺、张兴泰、郑兴发、郑广源、郑恒茂、郑永茂、郭振兴、陈仁堂、黄月盛、陈裕茂、胡德泰、向恒盛、廖义发、徐永泰、余大顺、鄢义泰、熊永茂、郑同兴、郑大兴、肖永茂等,名目繁多的门匾,当街凌空悬挂的店招特别地打眼,无不折射出当年各氏家族的显赫和市井盛况。
手艺人长年累月同在老街谋生计,平静的岁月一晃就是几十年一辈子。诸如:酿酒坊、豆腐坊、榨油坊、木作坊、竹篾坊、印染坊、勤行铺、打铁铺、理发店、打线铺、裁缝铺、纸扎铺、饭馆、汤面馆、米粉馆、银匠、鞋匠、泥瓦匠……应有尽有,所有店门铺面精致有形,各具特色。
上、中、下三街的交界处都有敞地,来自河对岸菜园湾的菜农,一溜儿的坐在各自带来的矮小凳子上,守住自己的箩筐,开始“营业”了,里面满是蔬菜类的土产,绿绿的大葱,嫩嫩的大蒜,一棵棵大白菜,一连连大白藕,一篮篮红辣椒,一篓篓红的、白的大萝卜,南瓜、冬瓜、红薯、鸡蛋、鸭蛋、鹅蛋、仔鸡、老鸡,真是琳琅满目,使你眼花缭乱。买的人慢慢挪动,寻找所需要的菜,问这问那;卖的人指着菜耐心回答。为了招揽顾客,也有“营业员”拖着声音便宜叫卖的:“减价卖,减价卖,就这么一点了,快快来!”
当街摆地摊的,并非全是菜园湾种菜的人,哪个村都有。你看坐在那儿的多位大爷太婆,一瞥脸上的皱纹,就能猜出他们在各自家里的辈分不低了,他们并不在意能不能将带来的这点货卖出去,只顾唠家常。因为这是他们家吃剩的一点点,大不了拿回去喂鸡喂猪。他们是古镇集市上的常客,家里不用他们操心,几乎每天都赶场,主要过早或进茶馆品茶,放松、放松,聊以解闷,打发时光。
赶集的人们,提着满篮满篮的鱼肉蔬菜,喜眉笑眼地往回走,太阳已经冉冉地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满身上,使人感到暖洋洋的,新一天的新生活开始了。
好一派年丰人和的景象。
牲畜行、柴市设在北头街,那里有一片树林,拴着很多牲畜,牛、马、驴、骡,还有山羊,猪篓整齐地摆在那儿,每只篮里装着三、四头仔猪,有全白的、有全黑的、有花色的。进场的人并不急,而是背着手默默地转悠,眼睛却溜着一头一头的牲口,买牛的相牛,买马的相马,或等待摸清楚今天的行市。不一会把手伸进衣袋里,摸摸那硬东西,装在袋里的银元或铜钱,在不在旧窝里,因为那是买牲口的钱。卖主见买主走进自己的牲口,连忙上前搭讪,生怕人家走过去了,扳着牲口的嘴唇说:“你过来看,两个口齿,口嫩。”牛经纪终于开口了:“这头黑牯牛,价不高,80串,牵回去不上当,算你有运气,明年扛大活。”倒是猪行那边热闹,有选郎猪的,有选奶猪的,捉的猪娃活凄乱汪。柴市场生意不错,相比之下,这里安静得多,劈柴、棉梗、黄豆梗、稻草、柴炭,应有尽有,女经纪很能干,佣钱不高。
来到鱼庄,你会发现一位心灵手巧怪妙招的特殊人,来往游移,招揽生意。他腰间系着围裙,围裙上绣着一个大荷包,拖着鞋,头顶破草帽,肩膀上挂着一杆秤,秤钩垂挂前胸,称砣垂挂后背,他就是经纪人,人称鱼经纪。伶牙俐齿,专管称秤,撮合买卖。他称钱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秆秤一端翘得老高,秤砣快挂不住了,说时迟,那时快,他麻利地勒住秤砣,将称好的鱼倒进顾客的提篮里,随即弯腰低头伸手,从卖主的鱼摊里捡几条小鱼丢进买主的篮里,有的时候捡上两次,这样的添鱼行为,买主当然高兴,也有过细人回家复秤,看到底多送了多少鱼,结果是足斤足两,并没沾一点光,鱼主心知肚明,自是不吱声。事后有人故意调侃他,笑话他,奚落他,他总是笑嬉嬉的回答:这叫诚信经营,不欺诈顾客缺斤短两,也不能亏了卖主,更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其实,镇上有半数人上午做生意,下午在地里劳作。田不多,但作物品类繁多,水稻、粟子、大麦、小麦、米麦荞麦,绿豆黄豆豌豆芸豆、芝麻棉花高粱,六畜也兴旺,母猪肉猪,鸡鸭鹅,基本上没有独户独牛,多是合伙一头牛,轮流喂养,过着半农半商的生活。
古镇便市场口不是很大,因是古镇人生活的集聚地和十里八乡农商的交易场地,所以比武汉城里显得还要热闹。
商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上街有的行业下街有,下街有的行业上街有,有的行业重复四、五家。先辈们采用肩挑、车推、马帮、船运的古老运输方式,开辟了一条南来北往、东连西接的贸易通道。物资运转繁忙,货源充畅。这里离长江近,所以武汉的货物这里自然缺不了的,国货洋货样样齐全。每天赶集的人们风风火火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早早地纷至沓来。每每遇到端午、中秋、春节、庙会等重大节日,提篮的、挑担的、牵着小孩的、赶着毛驴的、坐着牲口车的,一起向集市蜂拥而来,摩肩接蹱,说笑声、欢乐声、叫卖声、马啸声……混成一片,热闹鼎沸,市容极为壮观。
民以食为天。赶集人光临的第一站是饮食行业。一饱口福的人络绎不绝,济济一堂。但无论怎样忙碌,怎样应接不暇,古镇人始终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迎来送往。
胡德泰的糊汤米粉、油糍粑是便市古镇最有名气的传统特色小吃,家喻户晓。这看似简单的食物,做起来其实非常费工费时,每道工序都必须认真按规程操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油糍粑的食材必须精选上好的糯米,经过一天的浸泡,蒸熟后用香木制作的棒,不断地打压搅拌,使之成为糯米泥,做成一个一个糍粑坯包上事先备好的绿豆馅或糖,然后放到滚沸的油锅里煎成橘黄色就可出锅了。把油糍粑放到热气腾腾的汤粉里再吃,那才是南来北往的乡邻最眷念的乡味。汤粉的制作同样的繁琐,精选的籼米浸泡好了之后,用木榨榨成粉丝,浸泡在凉水里备用,顾客来了才下粉,左手执捞箪,右手伸进凉水里抓粉丝,捞箪里的粉丝在沸水里来回烫一下,装进汤碗里,撒点葱花、胡椒粉、鳝鱼臊之类的佐料。汤粉味道鲜美,关键在汤,熬制汤的猪骨头、鳝鱼骨架、鳝鱼血必须是新鲜的,现杀的鲜活鳝鱼,且所有工序必须在天亮前完成。入眠半夜三更起,蒸搅磨浆压粉丝。唯这样,客人才吃得放心安心舒心。
胡德泰的生意,没有淡季旺季之分,年复一年,年年如是。但不管怎样辛苦,必须确保真材食料,不偷工、不减料、不涨价,坚守诚信,招来八方顾客。
诚信立业是便市古镇每一个商家店铺站稳脚跟的基石。我家对门是一家勤行铺,老板徐斌记。他的酥勤行小有名气,这既得益于他高超的手工技术,更在于他始终不渝坚守着经商者应该具备的诚实守信的品德。
精选的麦粒,先淘洗凉晒,再打磨成粉。雇工吴梅青包揽了这项活路。他任劳任怨,他欢天喜地,驴拉磨,他打罗筛粉,还扯开嗓子唱京戏《打鱼杀家》,磨声、罗声、欢唱声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面粉做成食品,那是师傅的事。先和面,即在面粉中加进配料:食用油、食用盐、食用碱、发酵老面(俗称打稀膏)和水,调和均匀后,反复揉捻、挤压、搓打、切割,渥堆发酵,两、三小时后,再次重复上一道工序,继续渥堆发酵,直到面团切面全是蜂窝眼为止。经过了这样的精工处理,面食才达到了发泡盘活的效果。将食坯加热,即可膨化,有酥松、酥脆的口感,不是死面坨。干这种行业也很辛苦,每日要准时起夜干活,疏忽怠惰不得。原本做面食手艺人,何为勤行铺呢?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勤行勤行,三百六十五日早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还是做成食品的第一步。用擀面仗在切下的一块块面团上来回碾,让香味释放出来,然后在成形的食坯上涂抹糖稀,撒上去了皮的芝麻,一个接一个地往烤炉里贴生锅盔,顺手从炉里拿出烤熟的锅盔。
站队排长龙,也只收两分钱。两分钱,你就可以品尝到色香味俱全的麻锅盔,不,你品尝到的是诚信生活的真谛。不恣意涨价,讲诚信,守信义是古镇便市商家人一种处事方式,也是代代人传承久远的一种优良品德。
诚实守信,和谐共生,同舟共济是古镇人最基本的处世规范。张氏后裔张树山,勤劳创业,苦心经营金银店、杂货店,是镇上较早的发迹者之一。富了不忘乡邻,自始自终保持着“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有善则扬之”的民风济危扶困,乐善好施。修桥铺路,兴建寺庙、舞龙灯、接戏班这样惠及乡里的事,他总是领先解囊抬大头。杂货铺郭老板,诚信经营声名远播,生意红红火火,春节更是应接不暇,赊出去的账一时难以收回,货物短缺。张树山知道后,主动挪给他,如是数次,郭老板为表示感激之情,借一牛还一马,张老板硬是不接收,反倒安慰说:“谁都有这样的时候,缺什么尽管拿去卖,同船过渡,五百年修。”他怜贫惜老,多方照顾接济缺衣少食的人。
修桥铺路、兴建学堂庙宇这样惠及乡里的大事。秉乘着古镇的诚信传统,就是凭医术、手艺谋生,古镇人也信守着踏实本分,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原则。老中医刘介轩常年为人义诊,每年冬季不计报酬地为病人熬制药膏,没有钱,治病赊欠拿药。黄银洲理发师,手艺好,口碑载道,平时生意就好,春节更是门庭若市,他也不偷工,照平常一样,花工夫服务到家,轻轻地来来回回地把脸上的汗毛、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在不知不觉中,你便进入了睡乡。
这种勤俭、诚信、礼让、友善的精神,在古镇便市长街的商铺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 寺庙
传说千年以前,一个烟雾朦胧的早晨,有一对凤凰凌空盘旋飞驰而来,掠过祭祀潭水面后,栖息在距潭100米的黄家池塘溪流边,顷刻间,展翅高飞,消失在宇宙间。此时雾霭中升腾起一股祥光。路过的道士用杖点地说:“此乃风水宝地,务必立庙矣。”于是有了三幢寺庙,按照风水阴阳先生的旨意,三座庙堂分设于古镇长街的西端、北街、东端,分别取名“善堂”、“三寺庙”、“武圣宫”。古镇人同时在象征吉祥鸟落脚点搭建了一座大石桥,这就是一直在民间传说的凤凰桥。
我们的祖先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神明,所以把寺庙建得特别的富丽堂皇。尤三寺庙为最,规模大规格高,矗立于北街,土木结构,全是神龙的雕刻图案,飞龙、蟠龙、金龙、银龙、大鼓、铜钟、铜鼎、香炉一应俱全。器物上均有标识年号。万历32年为铜钟上铸造,大明崇祯九年为香炉铜鼎年号,吴美玉先生说。寺庙前有出廊,正门有两根盘龙圆形大柱,殿堂体量大,装饰华丽,大殿中两米高的平台上是神佛宝座,每尊神佛雕塑细致,线条匀称,形态各异,大小有别。大佛像有的高三、四丈,有的不及大佛像的四分之一。有直立的,有打坐的,有两眼半闭,面带微笑,大耳朵一直垂到肩上,双手平放在盘着的双腿上的,有露出慈善笑容的娘娘,有面目狰狞的关公……稀奇古怪的大大小小的罗汉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有手持武器、睁目张口龇牙咧嘴的,有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龙的图案,在数盏桐油灯昏暗光亮的映照下,显得庄严肃穆,灵光闪烁,灵气逼人,令你不得不肃然起敬,虔诚礼拜。别具一格的造型,展现了明清时代精湛的雕塑艺术。
寺庙内设钟鼓楼,有庙祝打理、接应、上香、燃灯、鸣钟击鼓。鸣钟击鼓很有讲究,重大祭祀活动,如除夕元宵才能钟鼓齐鸣。除夕撞钟108下时,恰是零时零分,预示来年的到来。
每年的几场庙会,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赶庙会的人从老远,星夜兼程赶来,络绎不绝。寺庙内外,人流涌动,人声鼎沸,上香、还愿、卜卦、作揖、下跪、磕头,祈求神灵护佑,赐福灭灾,祈盼人寿年丰,事业兴旺。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旺盛的香火,缭绕的烟云,如坠五里雾中。人们对神灵的顶礼膜拜,蕴含着许多美的道德观念,折射出先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人们心灵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发展。
张氏祠堂
宗祠所象征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往往就是一个村庄族群的图腾。镇上有两座祠堂,郑氏祠堂尚没竣工,天门解放了,工程作罢停工。张氏祠堂也成了废墟,残垣断埂,开阔地面上只剩下堆堆瓦砾和散落在地面的石柱、石狮、石鼓、石礅等石雕器物,再也寻不到张氏祠堂当年的雄伟风貌。
张氏祠堂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兼具了中式建筑的古朴典雅和西式设计的富丽堂皇,始建于清朝年间,工程营造者张春霆。
陆军中将张春霆,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早已厌倦了官场黑暗腐朽的他,萌生了有朝一日解甲归田安享晚年的念头,亲自设计绘制建造了张氏祠堂。祠堂建成后,崇儒尚学的张春霆把“读书荣身”作为家规族训用楹联的方式镌刻于厅堂,延续着家族崇文重教的思想,希望子孙读书明理,涵养品德,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这一匠心独具的思想,果真产生了名人效应,将家族崇文理教的理念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建成后的张氏祠堂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仅落地顶梁柱就有100根,百岁老人张一新说:“祠堂里面有很大的天井,天井迎面的两根柱子,直径2.4米,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蔚为大观,是古镇便市方圆数十里建筑群的扛鼎之作。
宗祠何时何人拆毁,有两种说法。
一说日军攻打汉川,在此安营扎寨,为抗击日军侵略,1941年10月,国军对此突然展开猛烈空袭,日军全军覆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张氏祠堂因之毁于一旦。
一说128师古鼎新旅长,后投靠日寇,成为汉奸,为在干一建修碉堡拆毁,此人暴戾恣睢,无恶不作,描写他凶残本性的顺口溜在民间一直流传很久:“天见古日月不明,地见古五谷不生,人见古有尸无魂,屋见古化为灰烬。”拆毁祠堂,他之使然,并非奇怪。
张氏祠堂营造者张春霆,宇醉候,又名张民权,国民革命烈士,陆军中将。1868年(清同治七年)出生于天门县马湾镇邹湾村荷池口一个农民家庭。他幼时聪颖好学,为父母所钟爱,得以饱读诗书,生性豪放不羁。青年时期,时逢八国联军入侵,清政腐败,国力薄弱,外国列强肆意欺凌中国,这一切使他萌生了爱国之情,毅然放弃科举,投笔从戎。
数十年间,相继在多处担任重要军职,1921年初,孙中山密令张春霆赴沪,组织革命军,委任为长江革命军总司令,后因下属叛张告密,1921年7月7日,和六位志士被江苏督抚军阀齐燮元下令杀害于南京台城山麓。1927年4月7日,当时的南京政府,将烈士遗骸从就义地台城山麓迁葬至风景秀丽的南京莫愁湖畔辛亥革命烈士公墓。
他生有八子五女,八子中有五子的名字中带有“虎”字,三子的名字中带有“林”字,人称五虎三林五金花。大儿子张大虎,从小勤奋读书,精通国学,是本乡本土出类拔萃的文化乡绅,他品评四大名著,改编剧本,擅长书法,出口成章。他仕途多舛,终不得志,虽在南县某纱厂供职任总管期间,赚下了一桶金,又因染上了吸食鸦片烟的恶习,以致贫困潦倒,只好回老家。他为人厚道谨慎,乡邻们百般接济,虽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总是那么豁达,边踱着方步,边哼唱几句京戏。他有三儿二女,个个品学兼优,博学多才,社会之精英。
张氏后人谨遵教诲,把勤勉读书作为一种家风代代相传。
戏 楼
离三寺庙300米处,有一座大戏楼,每年的闲月、正月总要唱一会子的戏。戏,是用来悦神的,神一高兴,天平地安,人寿年丰。戏班子来了,古镇呈现出另一种特有的快活景象。锣鼓点子擂响了,这叫做打闹台,闹台一响,从不同方向通往戏场的小路上,人们陆陆续续悠悠地聚拢来了,一路上,一群一伙,互相打招呼,开玩笑,谈论着昨天戏子们的唱念做打,年长的在正殿和戏台中间的地上安放凳子坐下来了,年少的站着闲话聊天,等着开锣。卖甘蔗的、卖花生糖果的、卖烧饼卤菜的、卖糖葫芦棉花糖的、吹糖人的……也都来赶戏场,孩子们却没有那么安分守纪,在戏场穿来穿去,买吃解馋,戏场上黑压压的站满了人。开演了戏场上鸦雀无声。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花脸出场了,有的身着蟒袍,有的凤冠霞帔,翻跟头,踢踢打打,眼前闪现着刀光剑影,吐词清楚,唱腔优美,有板有眼,婉转细腻,韵味浓淡,吸引着千万双眼睛,滋润着千万个心灵,台下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看得眼波盈盈,心花怒放,喜形于色,心里都是满仓的菽粟,兜里装着咣当咣当的老人头,愁消了,忧解了,全忘了谋生的疲乏。
在这里人们感到无比的愉悦,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繁荣,活跃了本地经济,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
石 码 头
便市古镇座落牛蹄河大堤上,地势高耸,里外落差大,于是颇具创意的码头设计应运而生。建在上街的码头叫上码头,建在中街的码头叫中码头。
码头修建于明朝年间,青石梯级,石头来自大山深处,颇费了一番周折。上码头比中码头大,有三十二级,每级台阶由四块青石板平列平铺,每块青石板5.6平方米,靠沟渠陡坡的一方用条石垒成护栏,迈步登上石阶的尽头,有一道石门,门额上“上码头”三个金色大字赫然醒目,进了门便步入了繁华的商业街。
出了老街,向下走完码头梯级,北西面毗邻一座村落,叫刘家台,分前后三层居住着刘姓家族,三十来户人家,村前有口大池塘,长350米,水深约6米,满塘清澈湛蓝的水,象一匹舒展开的大锦缎,俗称刘家坑。码头北东面紧靠清水潭,碧水浩淼,绿波荡漾,谭边杨柳婆娑,桃花绽放,灌木丛生,倒影浮动;天上浮云飞燕,水上鸥鹭游翔,树上百鸟迎着晨曦争鸣,有的成群地冲着曙光起飞。在黎明的静寂中,鸟儿婉啭地歌唱,在晨雾的迷离中,万翼凌空飞翔;飞彩的繁花飘溢出幽香,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芬芳。
村民们为方便用水,在刘家坑、清水潭搭建了几处水埠头,青石板一直铺到了远方,踏着石板淘米、洗菜、挑水,不管水落水涨都不必脱鞋。天刚蒙蒙亮,上街的女人们,端着满盆衣服,轻步踏阶,和刘家台、黄家台、胡家台等村落群的女人们一起,临水而浣,说笑声、棒槌声此起彼伏。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体察民情。这一年,他从岳口顺牛蹄支河而下,途经陶溪潭后到达此地,顿觉眼前一亮,为风景雅致所动,谕旨驻足视察,感到十分惬意,便立足水埠头,蹲下龙身,弯腰低头,捧水戏耍起来,并喃喃自语:“祭祀潭,好水,好水。”“祭祀”二字,按照皇上的想法,有推崇尊敬、求上天神佛保护帮助不受损害之意。皇上兴致之余,登顶石阶,来到余大顺客栈,客栈座南朝北,正门对着码头,大厅后是宅院,宅院后是吊脚楼,皇上走进吊脚楼,凭栏眺望牛蹄河,牛蹄河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滚滚东流。在辽阔的碧水中,扬帆起航的船只渐行渐远,春风吹鼓了帆篷,帆儿追逐着春风,帆影轻轻地游移着,闪着点点白光。兴会之时,皇上情不自禁地吟诗赞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汉水天际流。”
乾隆皇帝此刻造访,平添了便市古镇独特的韵味,成为了古镇人的诗和远方。
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磨砺,码头、水埠头的青石板让岁月的流逝磨蚀了它当年鲜艳的光泽却成为了经济繁荣、乡邻和睦、民风淳朴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构成了历代人乡愁的集体记忆。
古 城 墙
城墙是古代人为防守而建筑在城市四周的又高又厚的墙。古镇城墙建在武圣宫的东头,高一丈二尺五,宽二丈一尺八、厚二尺,城墙靠河坡段,密布着铁丝网、铁栅栏 。关上城墙门,古镇人便可高枕无忧。历代祖先不说城墙、城门,而说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大 石 桥
牛蹄河水面宽阔,水流湍急,数百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只能靠船只摆渡。
1922年正月,外面下着大雪,鄢、邓湾人,三五成群在鄢全发家围炉闲话。“买口针也要摆渡过河上街,河上有桥那该多方便,要是修桥,我愿意拿五块现洋。”鄢全发感慨地说。“我愿拿出那头牛犊”,邓顺二接着表态。邓桂芳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的肉猪可以出售了,卖多少钱出多少钱,一分钱不留。”鄢桂发说:“光靠我们不行,我去叫乡邻们来。”河上架桥正是湾湾村村人梦寐以求的事,听说架桥,人们跃跃欲试都聚在一起了。你一句我一句,真是人多议论多,热情高干劲大,架桥的事很快成了决议,推举鄢全发、鄢桂发、邓桂芳、邓顺二具体负责修桥有关事宜。乡邻们纷纷解囊,有的拿出了私房钱,有的把陪嫁的手镯拿去了当铺,有的把卖鸡蛋、纺纱积攒的钱也捐了,鄢桂发还卖了一块田。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该收的钱都收了。但还不够建桥的费用,于是两人一组,组成了三个班子,身背菩萨到外地化缘。联系当地的名门名士,由他们负责募捐。胡素官、刘义容本不是同乡人,不仅捐了款,还主动承担化缘的事。胡素官是菜园湾人,刘义容是牛蹄河北岸刘庙村人,距古镇两公里,赶集不过河,看来,刘义容一年上头也不会过河办什么事情,真是仁义满天下。
建桥的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风水先生选址,石匠师傅绘图设计,最难的是备料。准备木料的工匠们,在湖北利川的森林里砍伐优质山杉,然后乘讯期顺河道运抵工地。最艰苦的工程是从湖南的深山老林里运送所需的石料必须在冬季进行,因为这时候可以在路上泼水成冰,用来做基脚(石)的山杉树,每根长4米,直径约20公分的山杉树230根,必须按照要求扎进泥土里,百吨石料必须按照石匠设计的要求雕凿打磨,然后才能进入垒石造桥的阶段。从筹资到完工,历时六年半的时间。
横亘在广阔水面上的大石桥,坚固、雄伟、壮观。全长9米,宽3米,由3孔联成,每孔跨度3米,孔与孔之间,由4个高7.5米的巨型石礅相支承。
大桥的落成,不仅使南来北往的交流更加通畅、便捷,促进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更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百年前建桥艺术的卓越成就,同时也承载着先辈们“上善若水”永不变的情怀。